1. 简单百科
  2.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是免疫细胞的组成部分,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颗粒中的内容物,引起组织损伤,促进炎症进展。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表现为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

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免疫细胞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  。

形态

细胞直径10-15μm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橘红色,不可将核掩盖。

嗜酸性粒细胞可移行至有病原体或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该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有杀菌作用,阳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发生过敏反应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硫酸酶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适合检查人群

标本采集

检查前

检查后

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升高

降低

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必须由临床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判断。

正常值参考范围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占免疫细胞总数的百分比:0.5%~5%。

参考资料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_医检分析_医学健康_养生之道网.养生之道网.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