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军在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开展的一系列战役。
1942年,德国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伤亡惨重,中路德军被苏联红军击退100-350公里。1942年夏,德国为争夺战场主动权兵分两路,对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及高加索展开重点进攻。1942年7月中旬,德国F.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上将率领第6集团军对奇尔河、齐姆拉河的苏联前进支队展开进攻。苏军在顽强抵抗德军攻势的同时,也加快了在顿河一带防御建设。直到8月中旬,德军始终被苏军阻挡在斯大林格勒外围,无法继续前进。8月23日,德军出动2000架飞机对斯大林格勒疯狂轰炸,斯大林格勒全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此后,为尽快攻陷斯大林格勒,阿道夫·希特勒不断增兵。至九月,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国联邦国防军已达80多个师。9月13日,德国攻入斯大林格勒,至10月底德国已经占领斯大林格勒城市大部、11月11日,德国突破苏联红军防御冲至伏尔加河河边。然而苏军利用地形优势联合苏联人民顽强抵抗德国侵略,不断消耗德军有生力量。至11月18日,德军损失高达70万人、作战飞机1400余架,无力再大规模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攻击。
苏联秘密调集110万左右士兵、1500辆坦克、15000多门火炮和1350架飞机,于11月19日对斯大林格勒进行反攻,包围了德军近30万人。在之后的50余天内,苏德战争双方围绕斯大林格勒进行了激烈的巷战,双方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多次打退前来支援斯大林格勒的德国援军。1943年2月2日,弹尽粮绝的德国第6军团向苏军投降,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历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德军损兵折将150万而告终。苏德双方军民伤亡达200万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德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被迫调整作战战略,开始转攻为守,对苏联取得苏德战争胜利及彻底粉碎法西斯主义集团有着深远影响。
战役背景
斯大林格勒战略位置
伏尔加格勒(伏尔加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是苏联连接欧洲和亚洲陆路和水路交通的枢纽。斯大林格勒历史悠久,始建于1589年,后逐渐成为重要军事堡垒。在苏俄内战期间,约瑟夫·斯大林在此击退反叛的哥萨克白卫军,取得察里津大捷。1925年,为纪念斯大林作出的巨大贡献,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至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格勒已经发展为苏联南部重要工业基地,拥有126座工厂。苏联境内近一半的拖拉机,都是由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大型拖拉机厂生产制造。战争时期,拖拉机厂也被用来生产坦克。此外,在斯大林格勒的南部、西部则是苏联粮食、煤炭、石油重要产区。一旦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占,那么德军就可以得到高加索的石油、顿巴斯的煤、库班的小麦、以此补充即将消耗尽的物资,从而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除此之外,德军还可以沿伏尔加河一路北上,切断莫斯科与南方经济区联系,从而实现从东面封锁莫斯科的目的。
战前形势
巴巴罗萨行动
1940年6月下旬,在德法战争结束之后,德国军部开始计划东侵苏联。12月18日,阿道夫·希特勒正式签署德军第21号作战指令,在这个指令中,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初步拟定了对苏战争东线作战的目标、物质技术保障、伪装和欺骗措施及战区准备等一系列计划,被统称为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1月31日,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布劳希奇下达《“巴巴罗萨”作战预令》,它对德军在侵苏战争中的企图、任务、同海空军的协同作了具体的规定。“巴巴罗萨”计划主要内容是在苏联对德态度改变前,利用德军强大的机动能力,将苏联红军主力歼灭在第聂伯河、道加瓦河一带,进而攻陷莫斯科逼迫苏联投降。
德军为此集结数百万兵力,组成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从卢布林地区向基辅方向进发,在突破防线之后从正面牵制苏军主力,阻止苏军渡过第聂伯河。中央集团军群从华沙和苏瓦乌基地域出发,以占领斯摩梭斯克作为主要目标,为北方集团军攻陷圣彼得堡和歼灭波罗的海三国苏军创造条件。如遇合适时机,可调整作战计划,以攻陷苏联首都莫斯科结束战争作为首要目标。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出发,负责歼灭波罗的海三国苏联红军和攻占列宁格勒。
台风计划
1941年9月30日,德国制定“台风”计划,集结180万士兵及1390架飞机和1700辆坦克组成中路德军,朝苏联首都莫斯科进军。10月,德国正式对莫斯科展开全面进攻。在约瑟夫·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顽强抵抗与德军战数月。1942年1月,中路德军最终被苏军击退,苏联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在苏德战争此次交锋之中,德国先后投入162个师参与东线战斗。至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国损失惨重,只剩下八个师存有进攻能力。此时德军已经无力再次对苏联展开全线进攻,为了争得战场主动权,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于南线战场。他计划先行占领斯大林格勒,阻断苏联中央与南方经济城市的联系,使得莫斯科无法通过斯大林格勒获得急需的石油、粮食等重要军事物资,消耗苏联红军有生力量。然后,南下攻陷高加索油田,以补充德军物资,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待时机成熟时,再沿伏尔加河河北上,围攻莫斯科。1942年4月5日,阿道夫·希特勒发布第四十一号作战令,将攻陷列宁格勒和夺取高加索油田作为主要目标。
战前部署
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希特勒密令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表示继续坚持关于东方战局的原有方针,以最终歼灭苏军残余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苏联最重要的战争资源。在苏德战场中,德军将力量集中于南翼战线以消灭顿河以西的苏联红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南下夺取高加索油田,顺势控制巴库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夺取丰富的石油、粮食、煤炭等资源,然后北攻莫斯科,南出波斯湾。
蓝色行动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派,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派,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包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州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市,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动员兵力
为了保证“蓝色行动”顺利实施,阿道夫·希特勒不断从西线和本土调来援军以补充南方兵团。至6月22日,南方集团军群编有五个集团军,共有54个德军师,其中包含9个装甲师和7个摩托化师,拥有坦克1440辆,总计995000人。德国第4航空队集中了1593架作战飞机给予德国空中支援。此外,德国又征调三十多万仆从军队前来加强南方军团,而第371步兵师、意大利第8集团军司令部、意大利第2军3个意大利等军队亦被调来驰援东线战场。
苏联
疲敌之计
1942年3月,苏联最高统帅部召开会议,讨论苏德战争形势及日后作战计划。约瑟夫·斯大林认为虽然苏联红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但是尚不具有大规模进攻德军的实力。认为以战略防御为主,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局势实施局部性的反攻战役。在斯大林的建议下,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对克里米亚半岛、哈尔科夫等地发起局部性进攻,从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待时机成熟,再发起对德军的大规模反攻。为此苏联做好长期作战准备,将位于西部的重要工业产业整体迁往相对安全的东部地区。至1942年夏,在乌拉尔地区已经建立起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为苏联红军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
动员兵力
面对着德军的强大威胁,苏军亦召集131万士兵,编成68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团、14个步兵旅、6个坦克军、3个摩托化旅、及20个坦克独立旅。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安全,苏联军民分别在顿河东岸、罗沙卡河与齐伏林那也河、雷诺克村等地建立了25公里至150公里长不等的三道防线。由菲利普·戈利科夫统领169400人,700辆坦克在北面战线的沃罗涅日方面与以魏克斯为首的三十万德军对峙。而在战场中线,苏联红军在此部署了61万士兵及845辆坦克,与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等35万德军精锐部队对峙。在战线南段的伏罗希洛夫格勒和罗斯托夫方向,苏军则投入522500人、214辆坦克,由马里诺斯斯基统帅负责防守战线与德军50万官兵及591辆坦克在此对峙。
战役过程
战争序幕
1942年5月8日,德国率先展开攻势,对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半岛发起袭击。同年5月,为争夺战场主动权,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在得到约瑟夫·斯大林批准后,集结765300人、坦克1200辆、13000门火炮气势汹汹地冲向哈尔科夫城,意图一举收复被德国占领的工业重要城市,进而为实现苏联红军在东南的反攻创造条件。1942年5月11日,苏军出动了大量战机,轰炸哈尔科夫的德军机场。1942年5月12日,在铁木辛哥的指挥下,苏军对德军阵地猛烈炮击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苏军整体进展顺利,各部苏军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在哈尔科夫的东南方向,红军成功突破德军第八军的防线,朝哈尔科夫方向快速推进25-50公里。在哈尔科夫的北部,苏军作战部队与德军的两个装甲师相遇,缺乏掩护的苏联步兵难以与装备精良的德军精锐抗衡,在向前推进18-25公里后暂时停止了进攻。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在指挥德军第六军团抵御苏联红军进攻的同时,频频向阿道夫·希特勒请求援军。
1942年5月17日,克莱斯特率领德军对驻守在巴尔文科沃苏军展开疯狂进攻,苏军防线全面瓦解。德军快速向前推进,攻陷伊久姆和巴尔文科沃,然后沿北顿涅茨河一路向北,直扑正在进攻哈尔科夫的苏军。保卢斯抓住时机,不断向南突击,战场形势发生逆转,背腹受敌的苏军陷入了困境。1942年5月19日,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和约瑟夫·斯大林见苏军形势危急,放弃攻打哈尔科夫,然而苏军早已被保卢斯和克莱斯特所率领的德军层层包围,苏军多次突围失败。5月23日,保卢斯所率领的德国第六集团军与克莱斯特集群军在巴拉克列亚南部成功会师,处于包围群内的苏联红军第6、第9、第57等中国工农红军遭到了德军猛烈炮火攻击。在此战中,苏军20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十四个坦克旅被德军歼灭,死伤75000人、被俘239306人,损失了十余名高级将领。与苏联巨大损失不同的是,德军在此战中伤亡两万人左右。1942年6月19日,苏军击落德国战机,得黑蚱德国“蓝色行动”计划。然而约瑟夫·斯大林却认为缴获的文件为希特勒的阴谋,并没有作出应对措施。希特勒获知消息后,加快了对苏联的进攻步伐。
德军进攻
1942年7月17日,苏联第62军、第64军的先遣部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附近与德军第6集团军相遇,双方激战6昼夜,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爆发。1942年7月22日,德军第6集团军突破防线,对苏联第62集团军、第64集团军的防御地带展开攻击。德军意图在顿河大弯曲部对苏军两翼实行包抄,将防驻苏军一举击溃,然后从西面突入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集结4个军、10个师组成南方突击集团(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和北方突击集团(第14装甲军和第8步兵军),将克列茨卡亚至苏罗维基诺长达90公里的中央战线和苏罗维基诺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克亚长达120的南翼防线作为攻击重点。7月23日,德军北部突击兵团对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发起猛烈炮击 ,德军空军亦配合地面作战部队对战壕里的苏军疯狂轰炸。在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下,苏军伤亡惨重,防御战线被德军撕裂。德军北方突击兵团前进支队抵达布齐诺夫卡地域,朝顿河地区进军。苏军第62集团的三个师被德军包围,苏军多次组织反攻欲冲出包围圈,但最终被德军阻遏。
7月23日,在奇尔河上游的德军对苏军亦展开了攻击,德军第16装甲师等德军在胡贝中将的带领下,对苏军第62集团军的一个志愿师展开攻击。苏军在罗什卡山上与德军浴血奋战,最终被德军火力压制。此后,冯.维茨莱率领德军从东南突破德军防线,抵达利斯卡河一带。施特拉赫维茨伯爵则带领德军第2装甲团第1营,在炮兵、摩托车部队等掩护下,扫除了苏联红军在卡拉奇北部设置的屏障。与此同时,位于西北方的第60和第3摩托化步兵师朝第16装甲师和顿河之间的位置向南推进,将苏联红军9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步兵旅、7个坦克旅逐渐包围。苏军为粉碎德军阴谋,调动一切可用兵力及大量坦克、装甲车与德军第16装甲师展开激战,此战苏军的67辆坦克被击溃,德军暂时占据了上风。
7月25日,德军南部突击军团加入战斗,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出动第24装甲师和三个步兵师攻打苏联第64集团军的第229步兵师和第214步兵师。至7月25日下午,苏联红军第229师伤亡过半,与苏军指挥部失去了联系。苏军第64集团军指挥官瓦西里·崔可夫见苏军难以抵抗德军攻势,于是下令分散撤往奇尔河和顿河。未料前线作战的苏军误认为已方已经失败,朝顿河渡口方向疯狂奔逃,军队作战阵型大乱。德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撤退中的苏军疯狂轰炸,苏军多名指挥官被德军炸死。7月26日,德军26装甲掷弹兵团突破苏军在索廖纳亚河防线,在德军装甲营的配合之下,德军夺取了奇尔河渡口及桥梁。德军继续向前推进,在第24装甲师夺取顿河桥梁后,德军决定先行歼灭在顿河西面防御数量庞大的苏联红军部队。德军炸毁了奇尔斯卡亚大桥,阻断了苏军通往奇尔河的道路。苏军只好另寻渡口,之后苏军第64军在奇尔河下游建立防线,使得攻打顿河的第14装甲师和第24装甲师无法顺利合围。7月28日晚,约瑟夫·斯大林签署第227号命令,表达“绝不后退一步”拼死抵抗的决心。受第227号命令鼓舞,正在顿河作战的苏联红军不断发起对德军反击,使得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的第六军团蒙受了巨大损失。至7月30日,在苏军的英勇抵抗下,德军第6集团军攻势稍缓。
7月30日,希特勒抽调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前往支援保卢斯,霍特一路进军较为顺利,很快突破苏联51集团军防线,朝阿克塞河方向挺进。8月2日,霍特部攻陷了科捷尔尼科沃市。8月3日,霍特先锋部队抵达阿克塞河,将阿布加涅罗沃车站和京古塔车站作为下一攻击目标。8月5日,苏军第126步兵师在阿布加涅罗沃与德军先头部队交锋,双方激战颇久,德军见一时间难以攻克阿布加涅罗沃,改第36坦克团为先锋,绕路攻打第74公里会让站。8月6日,苏军第13坦克军第13坦克旅与德军第14装甲师在第74公里会让站展开血战。8月6日,第24装甲师在第24装甲团团长里贝尔的带领下,突破苏联红军防线和雷区绕至苏军后方,抵达距离卡拉奇不远的184高地。8月8日,德军攻陷第74公里会让站。同日,8月8日,德军第16装甲师和第24装甲师在卡拉奇会师,苏军被打得大败,在此战中苏军损失了1000辆坦克及装甲车、750门大炮被德军摧毁缴获。卡拉奇之战后,德军控制了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狭长地带。8月9日,苏军集结72辆坦克、396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炮兵群。在50架飞机与大量火箭炮的火力支持下,对74公里会让站发起大规模反攻,成功收复74公里会让站。
8月9日,为了更好的协调苏军第62集团和第62集团对德作战,苏联建立统一指挥部由安德烈·叶廖缅科担任指挥,领导斯大林格勒战役。至8月17日,德军占据了整个顿河西岸地区,苏军撤至东岸防守阻止德军进入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8月19日,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下令全面进攻斯大林格勒,他以德军第8军、第14装甲军、第51军为突击部队,其他的13个师则主要配合三个突击部队作战掩护其侧翼安全。8月20日,德军第51军突击部队趁夜色强渡顿河,与在此驻守的苏军第98步兵师、第87步兵师的一个团激烈交火。8月22日,在德军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持下,德军的第14装甲军和第51军大量士兵冲至桥头堡,将苏军击退,并且在此建立了两座140米、承重20吨的浮桥。苏军为阻止德军继续向前,对浮桥发起攻击数十次,但未能成功炸毁浮桥。8月23日,德军第16装甲师和第3、60摩托化师开通120坦克和200装甲车向东冲向斯大林格勒,途中与苏军第87步兵师部分士兵相遇,猝不及防之下苏军未能阻止强力反击,很快被德军打得大败。8月23日,德军空军出动飞机2000架次,向斯大林格勒投弹将近1000吨,斯大林格勒全城陷入一片火海。苏军空军升空迎战,击落德军120架飞机。但更为糟糕的是,斯大林格勒的电报、电话等通信网络在德军空袭中遭到了破坏,两个苏军司令部无法及时对前线发布作战指令,苏军陷入了混乱之中。
8月23日,德军第16装甲师突破苏军防御,接近斯大林格勒城北拖拉机厂。在拖拉机厂以北1公里处的河岸,是由1000多名工人、30辆坦克、几门反坦克炮组成临时防线,与德军第16装甲师开殊死血战,此后苏军第10师第282团前来支援。随着德军第16师装甲师的第14装甲军不断推进,他们遭到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作为德军先锋部队的第14装甲军已经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郊,他们与德军主力部队被两个苏联方面军从中间隔开。随着苏军援军源源不断,德军第14装甲军暂时停止攻势转攻为守。8月23日起,苏军多次发起对德军的反攻战役。8月25日,德军第14装甲师被苏军击退三公里。同日,德军第3摩托化部队突入重围,给德军第14装甲师带来十辆坦克和大批物资。8月26日,负责守卫斯大林格勒的安德烈·叶廖缅科调集350辆坦克,分南北两个方向,对德军第3摩托化师、德军第16装甲师发起进攻。苏军第8空军出动400架次在空中给予火力支援,德军第8航空军亦大批出动对苏军坦克进行轰炸。8月26日深夜,苏军坦克突破德军第16装甲师防线,逼近德军后方。此外苏军空军趁夜色,多次偷袭德军第8军等部队。为解斯大林格勒危机,在叶廖缅科的指挥下苏军不顾伤亡地发起反击,德军遭到重大损失。
8月29日,德军将领霍特集结5个师、130辆坦克对苏军第126步兵师发起猛攻。在经过长达数小时激战后,苏军第126师被迫放弃铁路沿线的据点。霍特率领德军快速向前推进。8月30日,霍克部突破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防线,抵达红军第62集团军后方。8月31日,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和霍科对苏军第62集团、第64集团发起大规模进攻,在付出死伤将近一万人左右的重大代价后,抵达了斯大林格勒城下。1942年8月29日,格奥尔基·朱可夫临危受命抵达斯大林格勒,开始着手准备反击德军侧翼。9月3日7时,朱可夫将攻打德军第14装甲师的第3、60摩托化师交于苏军近卫第1集团的第24师、第116步兵师及第7、第16坦克军。然而此次攻击结果未尽如人意,由于苏联红军缺乏强力的炮兵火力支援,不断没能阻止卢保斯继续攻击斯大林格勒,而且在德军空军的轰炸下还损失了大量的坦克。
9月4日,为避免约瑟夫·斯大林格勒陷落,朱可夫听从斯大林的命令将近卫第1集团军、第66集团军、第24集团军投入战场,命其进攻德军。但是由于德军提前发起进攻,苏军准备不足,未能对德军造成重大威胁。9月5日至9月9日,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三个苏军集团军对德军第14装甲军、第51军、第48装甲军和第4军等军队发起多次冲击,以此拖住德军主力为斯大林格勒减缓压力。9月10日,朱可夫再次组织对德发起突击,最终以失败告终。9月10日,德军第48装甲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南郊。9月12日,德军继续前进,距离斯大林格勒中心只有2-10公里。自1942年7月中旬至9月初,德军以伤亡五万余人历时两个月为代价,抵达了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集结17万士兵对斯大林格勒市区发起猛烈进攻,已经退入斯大林格勒城内的第62集团军、第64集团军与德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德军从南、北、西三面将斯大林格勒包围起来,苏联红军的陆上交通被彻底切断。面对强大的德军攻势,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往往会躲藏在街道的隐蔽角落、或者以广场中的建筑物作为屏障,给予来犯的德军迎头痛击。9月13日,德军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集团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中部及斯大林格勒东北部的萨多瓦亚车站展开进攻。至9月13号晚,德军击退苏军占领了萨多瓦亚车站,向北推进至“街垒”工厂、“红十月”工厂小镇附近。9月14日,在德军第4航空队的配合下,德军强攻斯大林格勒中心的马马耶夫高地和1号车站,一度攻占1号车站和马马耶夫高地。苏军第62集团军与前来增援苏军近卫第13步兵师顶着炮火与德军展开血战,成功夺回1号车站和马马耶夫高地。
为争夺车站,德苏两军不断拉锯,一周之内火车站易手13次。9月15日,为争夺马马耶夫高地这一战略要地,德军第295步兵师的第518团不顾伤亡疯狂攻击马马耶夫岗,苏军内务第269团在苏军第27坦克营残部支援下浴血抵抗,双方激战难舍难分,苏军第42团第2、3营前往马马耶夫岗支援内务第269团等军队。同日,德军第24装甲师对位于斯大林格勒城南的2号车站展开强攻,遭到苏联红军坦克伏击。经过一番激战,德军第24装甲师以付出死伤96人、失踪1人的代价,在当天下午攻陷2号车站。德国令第4装甲集团中的第48装甲军受第6集团军指挥,计划令德军第48装甲军闯入察里察河与北面的第71步兵师汇合,清除苏军在斯大林格勒西部的“兵营山”据点。9月16日,德军第24装甲师的先头坦克和1个装甲步兵营通过察里察河铁路桥,在北岸建立桥头堡。苏军发现德军部队后,立马对第24装甲师的先头坦克等德军迎头痛击,德军难以抵抗被迫退回北岸,第24装甲师在此役中伤亡109人,损失3辆坦克。
9月17日,德军94步兵师进攻斯大林格勒粮仓,而负责防守粮仓的苏联红军仅有45名左右。苏军以粮仓墙壁作为堡垒,用马克沁重机枪对德军发起攻击。94步兵师伤亡惨重,至22日战争结束时,几乎损失了一个连兵力,最终不得不以瓦斯驱逐驻守苏军。自9月13起至9月26日,德军每日损失高达3000人左右,而苏军同样损失惨重,其精锐部队苏联近卫第13师原为1万人左右,战后只有不到三百人幸存。9月26日,苏军第92旅被德军第24装甲师和第94步兵师击溃,不久之后斯大林格勒的红色广场被德军71步兵师攻陷。弗里德里希·保卢斯乐观的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随着红色广场陷落,即将进入尾声。然而这一切只是开始,德军惊恐地发现那些苏联士兵经常突然冒出,出现在他们的身后,而强大的德军火力支援也逐渐失去作用,他们被苏联红军拉入近身搏斗的白刃化战争。随着德军的物资不断消耗,德军士气开始动摇。在9月11日至9月30日,德军第6集团军团3421人阵亡、12981人受伤、492人失踪。德国第4装甲军则有692人阵亡、2301人负伤、102人失踪。苏军守城部队为防止斯大林格勒沦陷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个满员师战后只剩下数百人。至29日时,苏军第23坦克军受到重创,只剩下17辆坦克和150人。
苏联反攻
天王星计划
1942年9月底至10月下旬,苏联红军开始准备对德实施名为“天王星”的大规模反攻计划。“天王星”计划苏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分别在11月19日和11月20日出击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进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11月19日7点30分,苏军如期发动“天王星”战役,以3000门大炮轰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阵地,至下午从属于德国的罗马尼业第3集团群被苏军击退,顿河方面军也突破了德军的防线。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开始对德军展开进攻。21日,苏联红军占领了顿河大桥,成功阻断德军第6集团及第4坦克集团的退路。11月22日,苏军三个方面军在卡拉奇顺利会师。11月23日,苏军在顿河河曲和卡拉奇以钳形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军包围起来。至11月30日,苏军三个方面军将近30万敌军困在斯大林格勒。
阿道夫·希特勒拒绝从斯大林格勒撤军的建议,他命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第6集团军坚守到底,并催促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尽快派遣军队前往解救被困的德军第6集团军。12月12日,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坦克第6、第23师、坦克第17师、四个步兵师及一个装备新式坦克“虎”的独立坦克营等,从科捷利尼科沃出发,德军朝斯大林格勒方向快速推进45公里,在渡过叶绍洛夫斯基阿克塞河后,在库姆斯基一带遭到苏联红军激烈抵抗,双方损失惨重。12月19日,前来救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在正面和两翼遭到苏军强力攻击,无力再继续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进。至12月中下旬,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不得不放弃救援斯大林格勒计划。而由于天气原因,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物资长期得不到补充,而弹药、医药品、燃料更是消耗殆尽,德军笼罩在饥饿和疾病的阴影之下,战斗力被极大削弱。
火星计划
1942年11月25日,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苏军开始实施“火星”计划,其目的是将驻守在勒热夫的德军第9集团军一举铲除,由此斩断德军防线,挥师南下歼灭德国第3装甲集团军。朱可夫出动7个集团军,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德军第9集团军。苏联红军第20集团军、第31集团军在500辆坦克的配合下,从正面攻击第9集团军。面对苏联强大攻势,第9集团军据险而守,利用当地地形构筑部署交叉火力网来抵御苏军。德国中央集团军先后派5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前来支援第9集团军,在德军的顽强抵御下,苏军进展并不顺利,11月29日苏军第20集团军被迫放弃计划,向东突围。而在勒热夫突出部西侧的苏军第41集团军在开始的时候作战较为顺利,成功突破德军防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德军的抵抗下苏联红军的攻势逐渐被阻遏,无力继续向前推进。德军第9集团军顺势发起反击,苏军第41集团军遭到德军南北夹击。12月16日,陷入重围的苏军丢弃全部重武器拼死向西突围,“火星”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战中,苏军损失26万余人,德国的伤亡人数为4万人左右。
木星行动
1943年1月,苏军发起大规模反攻,成功将德国南方集团军余部困在高加索地区,切断他们与位于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之间的联系,让德军第6集团军获得外部增援的希望化为泡影。1月8日,苏联红军向德国第6军团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发出最后通牒,阿道夫·希特勒命令保卢斯作战到最后一刻,不许投降。在保卢斯拒绝投降之后,苏军开始实施“指环”计划。
指环
1943年1月10日至2月2日,在德军第6军团司令保卢斯拒绝投降执行后,苏联决定先行歼灭外围敌军,依次向缩小包围圈歼灭圈内的南部敌军,然后从西向东将敌军分为两部,将他们逐次突破。1943年1月10日,苏军65集团军从西面突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1月14日,斯大林格勒的机场被苏联红军攻占,被围德军无法再通过空中供给线,补充急需的弹药、医药等战略物资。1月17日前,苏军已经抵达沃罗波诺沃至大罗索什一线,与德军多次激烈交火,至1月25日时德军防线彻底被苏军瓦解。1月26日晚,苏军第21集团军和苏军第62集团军成功会师,德军第6集团军被苏军分为各个小部,被包围的德军陆续开始投降,只有少数德军还在做最后挣扎。
1月30日,德军第295师将一座大楼从苏军手中夺回。阿道夫·希特勒私下曾与约德尔表示,在德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元帅被敌军生俘。同日,希特勒向保卢斯发去电报,宣布授予保卢斯陆军元帅军衔和节杖,鼓励他与苏军继续奋战。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等人收到电报后,以慷慨激昂的语气表达第6集团军愿为国家献上忠诚。1月31日凌晨,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再次给保卢斯发去电报,传达希特勒要求保卢斯率第六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要塞的指令。实际上自1月31日后,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基本上放弃了抵抗,保卢斯本人也无自杀殉国之意。1月31日,在保卢斯的带领下,困守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结军向苏军投降。阿道夫·希特勒得知保卢斯率部投降的消息后大怒,痛斥保卢斯离光辉殿堂只差一步,但是他却选择了退却。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北集结群残部也放弃抵抗向苏联红军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最终以苏联胜利告终。根据纳粹德国步兵上将K.蒂佩尔斯基希的说法,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及其仆从国共计265000人左右,其中有9万人被俘,34000名伤员被用飞机运出重围,10多万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丧生。而在被俘的9万人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只有6000人生还返回德国。
战争结果
约瑟夫·斯大林格勒战役历时200天,苏德战争两军围绕斯大林格勒这座工业重城先后投入百万兵力。至1943年2月2日战争结束时,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共损失150万人,相当于德国投入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在这场战役中也付出惨重的代价,总伤亡将近112万人左右,其中有47万多人战死,65万人受伤或被俘。
自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反攻期间,德军士兵伤亡近80余万,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等23名德国将军及9万德军被苏军俘虏。德国损失了2000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万余门火炮、3000架飞机以及7万多辆汽车。至1943年夏,德军在苏德战场总兵力仅剩下520万人。苏军伤亡485777人,损失2915辆坦克、3591门火炮迫击炮、706架飞机、11.22万支轻武器。至1943年夏,苏军迅速发展,此时苏联在苏德战争总兵力将近600万人,武器装备将近德军的一倍。
战争影响
德国
根据魏尔莫特在《欧洲争夺战》一书的记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的装甲车和车辆方面损失占了德国全年产量的一半,损失的火炮数量占了德国全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而轻兵器和迫击炮的损失为德国两个月的总产量,此外还损失了用来运输物资的500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得德国损失了将近二十六个师,将近三十余万人。作为德国元首的阿道夫·希特勒威望受损,多名高级将领对他在战场上的独断专行越发不满,暗中谋划推翻希特勒统治。
苏联
斯大林格勒之战光辉胜利,使得苏联军民深受鼓舞,增强了他们战胜德国的信心,对苏联赢得苏德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苏联军队经血与铁的洗礼之后,逐渐成长为世界一流军队,斯大林格勒巷战经验也丰富了现代军事理论,成为现代战争中经典防御战案例。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斯大林的声望达到顶峰,深受苏联人民爱戴。
世界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具有重大军事政治意义,这场会战使德国元气大伤无力无法全面进攻,对世界第二次大战的转折及取得最终胜利具有重大贡献。斯大林格勒战争结束后,那些法西斯国家受到极大地冲击,日本暂时放弃与苏争霸的计划,而土耳其在德国的威胁之下,中立意图越发强烈。而西方国家通过伏尔加格勒一战,认识到苏联军力的强大。1945年5月12日,温斯顿·丘吉尔在给美国杜鲁门的“铁幕”电报中表达了自己对苏联的忌惮,为日后的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大集团美苏冷战埋下伏笔。
战争意义
斯大林格勒是苏德战争战场上一次决定性战役,对世界第二次大战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约瑟夫·斯大林曾表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开始没落的起点”。根据当时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蔡茨勒的说法,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得德军失去了二十四万士兵,德国东线战场脊梁被打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被迫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毛泽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指出:“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此后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苏联红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不久,对德军发起战略反攻。德军在苏德战场节节败退,自此苏联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使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美梦化为泡影。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世界人民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信念和决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的步伐,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新的阶段,为英美等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创造 条件。
战争评价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格勒的红军战士做出了有关人类命运的英雄事业。他们是十月革命的儿女。十月革命的旗帜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法西斯势力则必归于消灭。
约瑟夫·斯大林表示斯大林格勒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军队覆灭的起点。大家知道,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罗斯福把斯大林格勒成为名垂史册之战,称赞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只知了侵略的狂澜,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温斯顿·丘吉尔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对世界第二次大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
格奥尔基·朱可夫说提到斯大林格勒对他有重要意义,他从这个战役中获得的经验比莫斯科会战要多得多。
西方历史学家J.F.C.富勒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希特勒自毁前程,而这一战使得苏联人增强了作战信心,而斯大林格勒之战让斯大林声望达到顶点。
英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标志着东线战争的转折是事实,但从战争具有世界规模的角度看,斯大林格勒会战只是战胜阿道夫·希特勒的一个里程碑,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萨默维尔在《二战战史》提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即使德军战败但主体损失不大。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后,希特勒开始对手下的将军越发严苛,导致德国最终战败,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二战转折点。
学者李飙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
学者王正泉认为斯大林格勒不仅是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强调艰苦卓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之战,而且是一个“饱经磨难却从不被征服的国家”的生死存亡之战。
保卢斯曾经在纽伦堡审判中表示,与希特勒的罪行相比,苏联人民在正义战争中作出的牺牲显得尤为高尚。他在斯大林格勒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是蓄意犯罪。
后世纪念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为了纪念斯大林军民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作出的巨大贡献,苏联将2月2日定为斯大林格勒胜利纪念日。1945年,约瑟夫·斯大林将斯大林格勒命名为“英雄城”。2023年2月2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市,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80周年庆典并发表了讲话。庆典活动包括阅兵、系列缅怀和纪念活动、灯光秀和焰火表演等。
在伏尔加格勒的马马耶夫高地上,立有1200厘米的水泥雕像,有俄罗斯艺术家武切季奇等人创作而成,在此纪念在斯大林格勒战争中为守卫马马耶夫牺牲的英勇战士。
影视作品
电影
纪录片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俄罗斯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80周年.今日头条.2023-12-28
伏特加格勒.俄罗斯旅游中文网.2023-12-18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2-10
猎犬,你们想永生吗? Hunde, wollt ihr ewig leben (1959).豆瓣电影.2023-12-10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Сталинград (1990).豆瓣电影.2023-12-10
斯大林格勒战役 Stalingrad (1993).豆瓣电影.2023-12-10
兵临城下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2-10
《斯大林格勒》导演:二战题材构成俄罗斯战争片情感基础-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15
斯大林格勒 Сталинград (2013).豆瓣电影.2023-12-10
阻击希特勒的英雄之城: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 (1943).豆瓣电影.2023-12-10
Velikaya bitva na Volge (1963).豆瓣电影.2023-12-10
二战全史 The World At War (1973).豆瓣电影.2023-12-10
" Secrets of the Dead" Deadliest Battle.豆瓣电影.2023-12-10
伟大的卫国战争 第一季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2-10
狗,你想永生吗.豆瓣读书.2023-12-10
保卫斯大林格勒.豆瓣读书.2023-12-10
保卫斯大林格勒.豆瓣读书.2023-12-10
生活与命运.豆瓣读书.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