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纹鳗鲡

云纹鳗鲡

云纹鳗鲡是鳗鲡科鳗鲡属的一种淡水鱼类,学名为Anguilla 云纹蛇鳗。云纹鳗鲡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淡水鳗鱼,游程最长的河性洄游鳗鱼。

该物种被列为近危物种,主要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捞。云纹鳗鲡的最大体长可达121厘米,最大重量可达7千克。在世界仅存两例标本,均位于中国,其中最大的一条在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是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的镇馆之宝。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17.2倍,为头长的7.2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垂线间距离的8.9倍,为肛门后长的1.8倍。头长为吻长的5.6倍,为眼径的13.6倍,为眼间隔的5.3倍,为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垂线间距离的1.2倍。体延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头较大,稍平扁。吻端圆钝。眼小,圆形,侧位;眼前缘位于上颌中部之后。眼间隔宽阔,中部略凹。鼻孔每侧2个,前后鼻孔分离,相距甚远;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端;后鼻孔纵长椭圆状,近眼前缘。口上位,下颌突出。口裂倾斜,后缘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犁骨具尖细圆锥型齿,排列成带状;前上颌骨-犁骨齿带宽,之间的纵向凹沟明显,前上颌骨-犁骨齿带宽后端远不达上颌骨齿带的末端;下颌齿带亦由一纵沟分开。唇发达。舌游离,基部附于口底。鳃孔较大,侧位,垂直,上角略高于胸鳍基部正中;下角稍向腹面延伸。体被细长小鳞,5-6枚小鳞相互垂直交叉排列,呈席纹状,埋于皮下,常为厚厚的皮肤粘液所覆盖。侧线孔明显。背鳍起点在鳃孔的后上方,距鳃孔较距肛门为近。臀鳍起点与背鳍起点间的直线距离小于头长。胸鳍较小,外缘微凸,外角略尖。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背臀鳍发达,与尾鳍相连。尾鳍后缘圆。液浸标本身体的背部和体侧密布不规则的褐色斑块或斑点,腹部浅棕色。背鳍褐色,其余各鳍浅棕色。

生长环境

淡水。降河性洄游鱼类。生活在江河干、支流的上游,常栖息于山涧、溪流等的乱石洞穴中,多在夜间活动。性凶猛。食性颇杂,主要摄食鱼、虾、蟹、水生昆虫、蛙、蛇等。

分布范围

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北部。

生活习性

有长距离洄游的习性,性成熟年龄雄鱼3~4龄,雌鱼比雄鱼迟一年。一次性产卵的鱼类,产卵期约在每年早春至夏季,产卵场位于高温、高盐的海洋中层,产卵和孵化都在水深400~500米的中层,水温16~17℃。卵浮性,约10天内孵出。

随着体长的增长,鳗苗逐渐上升到30米的水上层生活,经变态后开始溯河,沿途无论是旱田、沼泽、小溪或险滩,几乎都无法阻挡其前行的决心——索饵洄游。在进入河流、湖沼之后,白天潜在石缝、洞穴或泥中,夜出大量捕食。食性杂,主要摄食鱼、虾、蟹、水生昆虫、蛙、蛇等。水温降到15℃以下食欲减少,继续降到10℃便停止摄食。

栖息在江河、湖沼未成熟的鳗鲡,从春季到8月底有溯流而上的习性,被称为趋流性。9月中旬水温开始下降时,又折回下游,变为顺流性。已到性成熟的亲鳗,自9月末到10月末,体表出现婚姻色,并顺流而下入海(称降海鳗),在大海中寻找繁殖佳境,完成其传宗接代。

参考资料

云纹鳗鲡.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8-21

云纹鳗鲡 Anguilla nebulosa McClelland, 1844.云纹鳗鲡 Anguilla nebulosa McClelland, 1844.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