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保亚

陈保亚

陈保亚,男,1956年7月生,籍贯宁武县,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师从徐通锵获得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并师从费孝通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证书。陈保亚曾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联合大学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中心主任(北大方),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语言联合中心主任。

陈保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模型、语言认知的规则还原模型、语言演化的自组织协合模型以及茶马古道的发现与命名。他的代表论著有《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当代语言学》。

陈保亚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曾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成就奖,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2019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7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人物经历

1974·4-1976·4,德阳市孟家公社知青。

1976·4-1978·1,四川德阳东方电气工人

1978·1-1982·1,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读本科(77级),后转入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82年1月获文学学士

1982·1-1985·9, 云南民族大学中文系, 助教,讲授“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和“大学语文”。

1985·9-1988·7,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攻读语言学理论硕士,师从徐通锵先生,1988年7月获文学硕士。

1988·7-1991·9, 云南大学中文系, 讲师,讲授“语言学概论”、“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理论”。

1991·9-1994·7, 北京大学中文系, 攻读语言学理论博士,师从徐通锵先生,1994年7月获博士学位。

1994·7-1996·6, 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做博士后,研究社会语言学,师从费孝通先生、潘乃谷先生。

1996·7-1998·8,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理论语言学”,本科生限选课“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

1998·8-1999·8,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客座研究员,合作教授王士元先生,研究项目:汉藏语言发生学分类计算研究。

1999·9-2000·8, 北京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理论语言学”,本科生限选课“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和研究生选修课“语言接触研究”。

2000·8至2018·12,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讲授本科生主干基础课“语言学概论”、“理论语言学”、“语言与文化”,研究生必修课“当代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研究生选修课“历时语言学专题”,“语言学中的数学问题与编程”,博士生必修课“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

2006·3-2007·3,日本大学客座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基础汉语”和研究生课程“语言与文化”。

2008·11-2008·12,台湾研究院语言学客座研究员,调查台湾南岛语,研究南岛语和侗台语关系。

科研

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语言接触、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数理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文化学、茶马古道语言历史地理。长期在西南边疆从事民族语言文化调查,研究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并多次到中国西南、西北和东南亚、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等地的乡村做语言文化调查。多年持续跟踪调查傣语以及傣汉接触机制。

1990年夏秋和木霁弘等六人徒步3个月调查大西南横断山脉峡谷峻岭深处的马帮古道及其周边的语言文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存在茶马古道。1994年提出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模型。近年来提出单位与规则的关联调查程序和判定语源关系的关联对应程序。因长期从事茶马古道上的语言调查和语言方法论研究,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主要著作有《茶马古道研究》(1992,合著)、《语言文化论》(1993)、《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1996)、《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1999)、《当代语言学》(200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2015)。

主持科研项目

1994:汉藏语系语言文化的发生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

1994:汉藏语系的发生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4CYY002);

1995:汉藏语核心词分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项目,第19批);

1996:二十世纪中国语言研究方法论(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批准号1996-1998, 96JC740001);

1998:近二十年来中国语言学理论建设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8BYY001);

2001:网络汉语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1BJAWY002);

2003:汉越语音对应语素的时间层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03JB740008);

2004:汉台对应语素数据库及其时间层次标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04AYY001);

2006:基于严格语音对应同源语素的汉藏语系数理谱系分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2006JDXM007);

2008:基于汉藏语言有序对应数据库的亲缘关系计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60773159)。

2011: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批准号11JJD740004)

2011: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调查研究( POSCO TJ Park Foudantion,韩国

2013: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注号13AZD051)

2014: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BD102)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语言学概论(本科必修)

理论语言学(本科限选)

语言学方法论(本科选修)

语言与文化(选修)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选修)

参考资料:

研究生课程

当代语言学(硕士必修)

语言学方法论(硕士必修)

学术写作与规范(硕士必修)

语言田野调查(硕士必修)

历史语言学(硕士必修、博士选修)

语言学讨论班(硕士必修、博士选修)

语言学专题(硕士、博士选修)

历时语言学专题(硕士、博士选修)

语言接触研究(硕士、博士选修)

语言分析中的数学方法与编程(硕士、博士选修)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博士必修,硕士选修)

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硕士、博士选修)

参考资料:

著作

专著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

当代语言学》,高教社,2009年。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语文出版社,1996。

《茶马古道文化论》, (与木霁弘合著,第二作者),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语言文化论》,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参与编写或编著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15日。

《语言学经典精读》(陈保亚、田祥胜编著),高教社,2015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四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二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集)(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论文

2010年以后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陈保亚、田祥胜),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2017。

《语音标记性与维汉声调匹配》(杜兆金、陈保亚),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年。

《汉语主宾语位置上的零形从句》(丁藻、陈保亚),北京大学学报文博增刊,2017年。

《相对语言规则:生成性的必要基石》(陈保亚、田祥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闽系茶山“远洋茶路的魂与源”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7年22期。

《符号的任意性:认知相对性的语言基础》(陈保亚、余德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环绕祁连山“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等),《科学中国人》,2017年04期。

《茶马古道川甘线:宋代川茶入藏主干道——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张刚、余德江),《科学中国人》2017年09期。

《从横断山走廊到若尔盖草原:连接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词与物的传播证据》(陈保亚、张刚),《科学中国人》2016年07期。

《从河南儿化韵的方言差异看结构因素在语音演变中的作用》(张慧丽、陈保亚),《语言研究》2016年03期。

《语言功能的神经基础及其属性》(丁彧藻、陈保亚),《外语研究》2016年03期。

《认知语法的盲点_从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规则说起》(陈保亚、田祥胜),《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严式词源统计法与共享创新法----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方法分析》(陈保亚、覃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语势:汉语国际化的语言条件----语言接触中的通用语形成过程分析》,《语言战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02期。

《藏羌高地_丝茶古道的连接枢纽_阿坝茶马古道语言文化考察答问》,《科学中国人》2016年13期。

《欧亚古代陆路交通的茶马古道大转型:从商道到命脉----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6年01期。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陈保亚、田祥胜),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in press,2016

《语言接触研究对认识语言演化规律的迫切性》, 《汉藏语学报》2016年第9期,商务印书馆

《草原茶马古道集散重镇:张家口----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荣晶、丁崇明、何方、陈),《科学中国人》2015年09期。

《汉语语类的神经认知解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5期。

《岭南水路:茶马古道向海路的扩展----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5年03期。

《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认知的语言关联及其相对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论成绩评定的双轨模式--基于精品课改革的分数排名分析》(陈保亚、杜兆金),《中国大学教育》2015年02期。

《语言独特性:观察民族认知方式的重要窗口》,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北京(主题发言),2015年。

《语言接触的方向性与语言类型的改变》(陈保亚、田祥胜),北京大学语言复杂系统国际研讨会报告,2015年。

《语言学习机理:规则先于体系》,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座,2015年。

《语言关联: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载宋作艳《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

《意义即用法,规则即类推----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和数学观说起》(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北方茶马古道----chaj读音分布的语言地理学证据》(陈保亚、袁琳),《思想战线》2015年01期。

《汉缅韵部关联对应》(余德江、陈保亚),《茶马古道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晋北茶马古道--语言地理学的证据》,《茶马古道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单层语法单位观面临的困难》(陈保亚、田祥胜),《汉语独特性研究与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

Austric Langugages(Chen, Baoya and Zihe Li陈保亚、李子鹤),in Wang, S. Y. and Chaofen Su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基于田野追踪调查的语言接触规律分析----以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性为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座,2014年。

《从盐运古道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传播证据》,《影响力:茶马古道遗产》,云南日报社出版,2014年。

《语言接触的有向性》,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座,2014年。

Structure-loosed language: optional constructional markers----Chines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u0026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lombia University, US. Keynote Speaker,2014.

《直接调查模式与间接调查模式--田野调查中单语者与双语者的重要区别》,《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语法描写的必要条件:双层语法单位》,《语言学论丛》第49辑,2014年。

《佛茶海路:茶马古道之海路延伸--词与物的传播证据》,《科学中国人》2014年16期。

《川黔桂茶马古道:西南入华南之第一通道----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4年12期。

《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认知的规则化过程》,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贵阳(主题发言),2014年。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略论北方茶马古道与chaj的读音》(陈保亚、余德江),王士元、王明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茶马古道集刊》第四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语言调查的充分性与原始语言的恰当重构》,石锋、彭刚《王士元80华诞纪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

《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语言关系、文化关系,语言文化探索乐无比——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七“陈保亚专访”》(汪锋、陈保亚),《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刊。

《红河古道:欧亚南方走廊的一条枢纽通道--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科学中国人》2013年11期。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联合考察答问》(陈保亚、李青),《科学中国人》2013年03期。

《汉语藏缅语同源的一个重要证据》,载汪锋《汉藏语言比较的方法与实践----汉、白、彝语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2012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邵琛欣、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3年。

《语言借贷引起的音系有阶协合--以傣汉接触为例》,第五届国际演化语言学会议报告(香港),2013年。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tic and Tibeto-Burman,Workshop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of Sichuan,Paris,2013.

《再论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辑,2013年。

《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陈保亚、杜兆金),《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9期。

《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思想战线》2012年06期。

《汉语藏缅语同源的两个词汇有阶分布证据》(陈保亚、汪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元音三维声学空间与维汉匹配》(杜兆金、陈保亚),《语言暨语言学》,2012年第5期,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湾。

《重指:元语言的一种属性----从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说起》(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同义词语体差异定量分析》(张文贤、邱立坤、宋作艳、陈保亚),《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走进银声诸茶山:探索滇藏茶马古道延伸的奥秘----词与物的田野考察》(陈保亚、彭玉娟等),《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24期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括及其保护与传承》,《当代评论》2012年第2期,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会

《马来西亚多语现象:一种独特的接触类型》,《当代评论》2012年第2期,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会

《学优则仕与公平竞争:人才选拔的根本理念》(陈保亚、陈樾),《科学中国人》2012年18期。

Book Review: Tai-Kadai Languages(陈保亚、李子鹤),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 40.1, 2012.

Sino-Tibetan Family and Its Inheritance across Genetic Genealogy, 2012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北京,2012年。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序》,载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商务印书馆,2012年。

《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茶马古道集刊》,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011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2年。

《论重构原始彝语的若干原则----以原始彝语的声调及前置声母*h-和*?为例》(陈保亚、汪锋),《语言学论丛》第35辑,2012年。

《论澳越语的语言关系及其谱系分类》(陈保亚、汪锋、何方、陈泽浩),载丁邦新孙宏开《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71-150页。

《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5期,第60-67页

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With the Reconstrution of Tones and Pre-Initials *h-and *?- of Proto-Y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陈保亚、汪锋),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9, 2011.2,P370-402.

《翻越横断山:茶马古道对世界屋脊带的终极征服——剑南烧春等西南烧酒对欧亚大陆文明传播的意义》,《科学中国人》2011年10期。

《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第126-136页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两道难关----以汉语白语关系研究为例》,载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商务印书馆,2011年。

《2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1年。

《古彝文化探源研究走向深入》,《凉山日报》2010年8月5日。

《汉语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8万字,30*32*80),载林焘《中国音韵学史》第九章,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497页到579页。

《茶马古道:世界屋脊的终极征服——纪念茶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科学中国人》2010年06期。

《论关系语素完全对应的周遍程度和时空层次分析》,载潘悟云、沈钟伟主编《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页-39页。

《超越极限:茶马古道大环绕--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纪念考察》(陈保亚、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科学中国人》2010年12期。

《原始彝语》(汪锋、陈保亚),载《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人源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载《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009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邱立坤、傅林、杜兆金、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0年。

1.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陈保亚、田祥胜),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Series ,2017。

2.

《语音标记性与维汉声调匹配》(杜兆金、陈保亚),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7年。

3.

《汉语主宾语位置上的零形从句》(丁彧藻、陈保亚),北京大学学报文博增刊,2017年。

4.

《相对语言规则:生成性的必要基石》(陈保亚、田祥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闽系茶山“远洋茶路的魂与源”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7年22期。

6.

《符号的任意性:认知相对性的语言基础》(陈保亚、余德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环绕祁连山“从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等),《科学中国人》,2017年04期。

8.

《茶马古道川甘线:宋代川茶入藏主干道——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张刚、余德江),《科学中国人》2017年09期。

9.

《从横断山走廊到若尔盖草原:连接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词与物的传播证据》(陈保亚、张刚),《科学中国人》2016年07期。

10.

《从河南儿化韵的方言差异看结构因素在语音演变中的作用》(张慧丽、陈保亚),《语言研究》2016年03期。

11.

《语言功能的神经基础及其属性》(丁彧藻、陈保亚),《外语研究》2016年03期。

12.

《认知语法的盲点_从不同民族语言的隐喻规则说起》(陈保亚、田祥胜),《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13.

《严式词源统计法与共享创新法----语言(方言)谱系分类的方法分析》(陈保亚、覃俊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14.

《语势:汉语国际化的语言条件----语言接触中的通用语形成过程分析》,《语言战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02期。

15.

《藏羌高地_丝茶古道的连接枢纽_阿坝茶马古道语言文化考察答问》,《科学中国人》2016年13期。

16.

《欧亚古代陆路交通的茶马古道大转型:从商道到命脉----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6年01期。

17.

THE DIREC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TYPOLOGY(陈保亚、田祥胜),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Monograph, in press,2016

18.

《语言接触研究对认识语言演化规律的迫切性》, 《汉藏语学报》2016年第9期,商务印书馆

19.

《草原茶马古道集散重镇:张家口----词与物的证据》(陈保亚、荣晶、丁崇明、何方、陈樾),《科学中国人》2015年09期。

20.

《汉语语类的神经认知解读》,《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5期。

21.

《岭南水路:茶马古道向海路的扩展----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5年03期。

22.

《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认知的语言关联及其相对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3.

《论成绩评定的双轨模式--基于精品课改革的分数排名分析》(陈保亚、杜兆金),《中国大学教育》2015年02期。

24.

《语言独特性:观察民族认知方式的重要窗口》,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北京(主题发言),2015年。

25.

语言接触的方向性与语言类型的改变》(陈保亚、田祥胜),北京大学语言复杂系统国际研讨会报告,2015年。

26.

《语言学习机理:规则先于体系》,暨南大学文学院讲座,2015年。

27.

《语言关联: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载宋作艳《生成词库理论与汉语事件强迫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

28.

《意义即用法,规则即类推----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和数学观说起》(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29.

《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北方茶马古道----chaj读音分布的语言地理学证据》(陈保亚、袁琳),《思想战线》2015年01期。

30.

《汉缅韵部关联对应》(余德江、陈保亚),《茶马古道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31.

《晋北茶马古道--语言地理学的证据》,《茶马古道集刊》第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

32.

《单层语法单位观面临的困难》(陈保亚、田祥胜),《汉语独特性研究与探索》,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

33.

Austric Langugages(Chen, Baoya and Zihe Li陈保亚、李子鹤),in Wang, S. Y. and Chaofen Sun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Linguis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34.

《基于田野追踪调查的语言接触规律分析----以语言接触的无界有阶性为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座,2014年。

35.

《从盐运古道到茶马古道----词与物的传播证据》,《影响力:茶马古道遗产》,云南日报社出版,2014年。

36.

《语言接触的有向性》,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座,2014年。

37.

Structure-loosed language: optional constructional markers----Chines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u0026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lombia University, US. Keynote Speaker,2014.

38.

《直接调查模式与间接调查模式--田野调查中单语者与双语者的重要区别》,《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9.

《语法描写的必要条件:双层语法单位》,《语言学论丛》第49辑,2014年。

40.

《佛茶海路:茶马古道之海路延伸--词与物的传播证据》,《科学中国人》2014年16期。

41.

《川黔桂茶马古道:西南入华南之第一通道----词与物的证据》,《科学中国人》2014年12期。

42.

《从百科知识到语言知识----认知的规则化过程》,第七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一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会议,贵阳(主题发言),2014年。

43.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44.

《略论北方茶马古道与chaj的读音》(陈保亚、余德江),王士元、王明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茶马古道集刊》第四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45.

《语言调查的充分性与原始语言的恰当重构》,石锋、彭刚《王士元80华诞纪念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

46.

《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从语言自然接触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47.

《语言关系、文化关系,语言文化探索乐无比——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专家访谈录之七“陈保亚专访”》(汪锋、陈保亚),《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刊。

48.

《红河古道:欧亚南方走廊的一条枢纽通道--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科学中国人》2013年11期。

49.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联合考察答问》(陈保亚、李青),《科学中国人》2013年03期。

50.

《汉语藏缅语同源的一个重要证据》,载汪锋《汉藏语言比较的方法与实践----汉、白、彝语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51.

《2012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邵琛欣、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3年。

52.

《语言借贷引起的音系有阶协合--以傣汉接触为例》,第五届国际演化语言学会议报告(香港),2013年。

53.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itic and Tibeto-Burman,Workshop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of Sichuan,Paris,2013.

54.

《再论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王士元、王铭柯、陈保亚、木霁弘主编《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三辑,2013年。

55.

《精品课程的理念:能力先于知识》(陈保亚、杜兆金),《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9期。

56.

《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思想战线》2012年06期。

57.

《汉语藏缅语同源的两个词汇有阶分布证据》(陈保亚、汪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58.

《元音三维声学空间与维汉匹配》(杜兆金、陈保亚),《语言暨语言学》,2012年第5期,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台湾。

59.

《重指:元语言的一种属性----从悖论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说起》(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60.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同义词语体差异定量分析》(张文贤、邱立坤、宋作艳、陈保亚),《汉语学习》2012年03期。

61.

《走进银声诸茶山:探索滇藏茶马古道延伸的奥秘----词与物的田野考察》(陈保亚、彭玉娟等),《科学中国人》2012年第24期

62.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括及其保护与传承》,《当代评论》2012年第2期,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会

63.

《马来西亚多语现象:一种独特的接触类型》,《当代评论》2012年第2期,马来西亚林连玉基金会

64.

《学优则仕与公平竞争:人才选拔的根本理念》(陈保亚、陈樾),《科学中国人》2012年18期。

65.

Book Review: Tai-Kadai Languages(陈保亚、李子鹤),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 40.1, 2012.

66.

Sino-Tibetan Family and Its Inheritance across Genetic Genealogy, 2012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北京,2012年。

67.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序》,载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商务印书馆,2012年。

68.

《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茶马古道集刊》,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69.

《2011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2年。

70.

《论重构原始彝语的若干原则----以原始彝语的声调及前置声母*h-和*?为例》(陈保亚、汪锋),《语言学论丛》第35辑,2012年。

71.

《论澳越语的语言关系及其谱系分类》(陈保亚、汪锋、何方、陈泽浩),载丁邦新孙宏开《汉藏语同源词研究》(四),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年,第71-150页。

72.

《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5期,第60-67页

73.

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With the Reconstrution of Tones and Pre-Initials *h-and *?- of Proto-Y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陈保亚、汪锋),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9, 2011.2,P370-402.

74.

《翻越横断山:茶马古道对世界屋脊带的终极征服——剑南烧春等西南烧酒对欧亚大陆文明传播的意义》,《科学中国人》2011年10期。

75.

《宽式语形:汉诗意境形成的诗学根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第126-136页

76.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两道难关----以汉语白语关系研究为例》,载汪锋《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以白语为例》,商务印书馆,2011年。

77.

《2010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杜兆金、傅林、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1年。

78.

《古彝文化探源研究走向深入》,《凉山日报》2010年8月5日。

79.

《汉语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8万字,30*32*80),载林焘《中国音韵学史》第九章,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497页到579页。

80.

《茶马古道:世界屋脊的终极征服——纪念茶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科学中国人》2010年06期。

81.

《论关系语素完全对应的周遍程度和时空层次分析》,载潘悟云、沈钟伟主编《研究之乐--庆祝王士元先生七十五寿辰学术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页-39页。

82.

《超越极限:茶马古道大环绕--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纪念考察》(陈保亚、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科学中国人》2010年12期。

83.

《原始彝语》(汪锋、陈保亚),载《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84.

《僰人源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载《茶马古道研究集刊》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85.

《2009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李子鹤、邱立坤、傅林、杜兆金、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10年。

2000年至2009年

《解读蜀夏文化的一线曙光——三星堆玉石文字和汉藏语系研究的启示》,《科学中国人》2009年09期。

《悖论的语言结构性质:递归否定》(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03期,第108-116页。

《语言的独特类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期。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onesian and Kam-Ta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陈保亚、汪锋),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7,2009.1,P28-77.

《滇僰古道上的僰人调查研究》(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008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8年。

《论语言哲学的建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06期,第94-102页

《非自然语言接触在词汇层面的无界有阶性----上古汉语核心字在日语中的分布》,《中国语与中国文化》2007年03期,日本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学专攻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3-13页

《语素时空层次与有阶分析》,《民族语文》2007年02期,60-64页。

《语素音形:提取核心语音单位的起点》,《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汉台数词对应及其自然有阶分析》,《汉藏语学报》2007年01期。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第66-70页。

《2006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 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7年。

《不定位双项对比和语素切分程序》,《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历史语言学上的两个贡献》,《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论平行周遍原则与规则语素组的判定》,《中国语文》2006年02期。

《从语言接触看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载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2

《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6年

《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陈保亚、汪锋),《语言学论丛》第33集,2006年。

《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06期。又载《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论文集》,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论非洲假说的两个时间层次和语源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人类文明传播纽带》,《科学中国人》2005年12期。

《再论平行周遍原则和不规则字组的判定》,《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略说汉越语及其谱系分类》(陈保亚、何方、陈泽浩),罗江文木霁弘、马京主编《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p46-63。

《2004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5年。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Kam-Tai-- method from similarity matrix to phylogenetic tree(陈保亚、陈泽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Institu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永远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寿辰论文集》,2005,P267-274。

《论切韵音系韵母的一致构拟》,《王士元先生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2004年04期。

《汉越工具质料关系词的词聚有阶分析》,邹嘉彦、游汝杰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略说汉藏语系的基本谱系结构》(陈保亚、何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003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于浩、刘翠兰、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4年。

《汉台核心一致对应语素有阶分析》,丁邦新孙宏开: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三),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网络文本中的词汇自动识别》(陈保亚、宋作艳、邱立坤、陈泽浩),《科学中国人》2003年09期,P52-53。

《2002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语言学》(宋作艳、孙洪伟、邱立坤、杨立全、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3年

《语言学论文写作指要》,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从接触的对话状态看混合语》(陈保亚、汪锋),“语言比较与语言接触”国际学术会议,广西南宁,2003年11月。

《词源统计分析法、词汇统计学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陈保亚、周政后译),《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Relativistic rank analysis of kernel consistent corresponding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面积 25.1,P195-223, Spring 2002,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at Berkeley,USA

《论禅船崇母的分化规律――兼说"有音变条件"和"音变规律"》,《纪念王力先生100周年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06期。

《人类起源于非洲?--从语言起源看非洲假说》,《科学中国人》2002年05期。

《核心词原则和澳越语的谱系树分类》(陈保亚、何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思想战线》2002年01期。

《2001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胡斌、赵彤、杜轶、杨立权、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2年。

《计算机能理解语言吗》,《科学中国人》2001年06期。。

《从数词词聚有阶分析看汉台核心一致对应关系词的语源性质》,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昆明市,2001年10月。

《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王晖辉、陈保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

The Two Modes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Cultural 精神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s 哲学 of Languag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民族语文》2000年04期。

《论语言学中转换规则的必要性》,《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汪锋邵永海、陈保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0年。

1.

《解读蜀夏文化的一线曙光——三星堆玉石文字和汉藏语系研究的启示》,《科学中国人》2009年09期。

2.

《悖论的语言结构性质:递归否定》(陈保亚、陈樾),《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03期,第108-116页。

3.

《语言的独特类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期。

4.

More evidence for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ustronesian and Kam-Tai(Chen, Baoya and Feng Wang 陈保亚、汪锋),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7,2009.1,P28-77.

5.

《滇僰古道上的僰人调查研究》(陈保亚、杨海潮、汪锋、彭玉娟、周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2008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邱立坤、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8年。

7.

《论语言哲学的建构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06期,第94-102页

8.

《非自然语言接触在词汇层面的无界有阶性----上古汉语核心字在日语中的分布》,《中国语与中国文化》2007年03期,日本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学专攻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3-13页

9.

《语素时空层次与有阶分析》,《民族语文》2007年02期,60-64页。

10.

《语素音形:提取核心语音单位的起点》,《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11.

《汉台数词对应及其自然有阶分析》,《汉藏语学报》2007年01期。

12.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期,第66-70页。

13.

《2006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 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7年。

14.

《不定位双项对比和语素切分程序》,《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15.

《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历史语言学上的两个贡献》,《新疆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6.

《论自然语言在语言哲学中的元语言地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17.

《论平行周遍原则与规则语素组的判定》,《中国语文》2006年02期。

18.

《从语言接触看历史语言学》,《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9.

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载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06.2

20.

《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21.

《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2.

《2005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6年

23.

《论核心语素表的确定--以上古汉语为例》(陈保亚、汪锋),《语言学论丛》第33集,2006年。

24.

《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思想战线》2005年06期。又载《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论文集》,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5.

《论非洲假说的两个时间层次和语源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6.

《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7.

《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人类文明传播纽带》,《科学中国人》2005年12期。

28.

《再论平行周遍原则和不规则字组的判定》,《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29.

《略说汉越语及其谱系分类》(陈保亚、何方、陈泽浩),罗江文木霁弘、马京主编《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p46-63。

30.

《2004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汪锋、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5年。

31.

The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Kam-Tai-- method from similarity matrix to phylogenetic tree(陈保亚、陈泽浩),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w-3, Institu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永远的POLA-王士元先生七秩寿辰论文集》,2005,P267-274。

32.

《论切韵音系韵母的一致构拟》,《王士元先生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2004年04期。

34.

《汉越工具质料关系词的词聚有阶分析》,邹嘉彦、游汝杰编《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5.

《略说汉藏语系的基本谱系结构》(陈保亚、何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6.

《2003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宋作艳、于浩淼、刘翠兰、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4年。

37.

《汉台核心一致对应语素有阶分析》,丁邦新孙宏开: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三),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38.

《网络文本中的词汇自动识别》(陈保亚、宋作艳、邱立坤、陈泽浩),《科学中国人》2003年09期,P52-53。

39.

《2002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语言学》(宋作艳、孙洪伟、邱立坤、杨立全、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3年

40.

《语言学论文写作指要》,温儒敏主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41.

《从接触的对话状态看混合语》(陈保亚、汪锋),“语言比较与语言接触”国际学术会议,广西南宁,2003年11月。

42.

《词源统计分析法、词汇统计学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陈保亚、周政后译),《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43.

Relativistic rank analysis of kernel consistent corresponding works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J],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面积 25.1,P195-223, Spring 2002,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at Berkeley,USA

44.

《论禅船崇母的分化规律――兼说"有音变条件"和"音变规律"》,《纪念王力先生100周年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

45.

《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从虚拟语态看中西方哲学思维取向》,《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06期。

46.

《人类起源于非洲?--从语言起源看非洲假说》,《科学中国人》2002年05期。

47.

《核心词原则和澳越语的谱系树分类》(陈保亚、何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8.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思想战线》2002年01期。

49.

《2001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语言学》(胡斌、赵彤、杜轶、杨立权、陈保亚),北京出版社,2002年。

50.

《计算机能理解语言吗》,《科学中国人》2001年06期。。

51.

《从数词词聚有阶分析看汉台核心一致对应关系词的语源性质》,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昆明市,2001年10月。

52.

《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王晖辉、陈保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

53.

The Two Modes of Language Influencing Cultural 精神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54.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s 哲学 of Language,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1/Vol.32,No.3,USA

55.

《汉台内核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56.

《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民族语文》2000年04期。

57.

《论语言学中转换规则的必要性》,《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8.

《中国语言学研究综述》(汪锋邵永海、陈保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出版社,2000年。

2000年以前

《汉台关系词声母有序对应规则表》,《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二集,1999年。

《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第30届国际汉藏语论文,《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20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徐通锵、陈保亚),《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

《百年来汉藏语系谱系研究的理论进展》,《语言学论丛》第21集,1998年。

《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民族语文》,1998年03期。

《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思想战线》1997年05期。

《对剩余语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汉语学习》1997年03期。

《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语言观的分析》,《哲学研究》1997年03期。

《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记费孝通先生》,《奥秘》,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1997年03期。

《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1997年02期。

《20世纪语言研究中的同质化运动——索绪尔语言观与博爱士方法论的殊途与同归》,《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兼说古代越、的族源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01期。

《论解释哲学的语言转向》,《中国博士后前沿问题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马氏文通〉“词”、“次”新论》,《中国学研究》第一缉,中国书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与汉越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1996年。

《相对阶曲线与汉-越发生关系》,《中国博士后论文集》,学苑出版社,1996年。

《汉字的超方言功能和汉字体系的演进方向》,《汉字文化》1996年03期。

《语言影响文化的两种方式》,《哲学研究》1996年第二期。

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高棉语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 Thailand,1996。

《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1995年05期。

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面积 Vol. 18:1-Spring,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at Berkeley,USA,1995

《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当代中国语言学》第1卷,新加坡,1995年。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思想战线》1994年05期。

《南传上座部佛教入滇考》(陈保亚、木镜湖),《东南亚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语文出版社,1996年。

《走出语势的困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3年03期。

《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思想战线》1993年第三期。

《转向理性主义》,《学习》1993年10期。

《汉藏语言联盟说》,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茶马古道”文化论》,(与木霁弘合著,第二作者),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思想战线》1992年01期。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略说现代古诗的韵律走向》,《云南诗词》(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汉语的字调跟语调》(陈保亚 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袁毓林(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滇藏川大三角探秘--茶马古道研究》(木霁弘、陈保亚等),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语言:文化的精神》,《东西方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民族文化学发凡--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上下文约束变换与语义限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思想战线》1991年第一期。

《语言演变结构基础》,《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汉语语法本体论》,《社会科学探索》第二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论语言符号的模糊与指称》,《思想战线》1989年04期。

《音变原因、音变目的与音系协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系统演变的目的性——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哲学研究》1989年09期。

《语言相对论论》,《比较文学论集》第一期,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语言演变的结构基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部分内容载《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

《论句法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1.

《汉台关系词声母有序对应规则表》,《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二集,1999年。

2.

《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第30届国际汉藏语论文,《语言研究》1998年02期。

3.

《20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徐通锵、陈保亚),《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

《百年来汉藏语系谱系研究的理论进展》,《语言学论丛》第21集,1998年。

5.

《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民族语文》,1998年03期。

6.

《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思想战线》1997年05期。

7.

《对剩余语素提取方法的限制》,《汉语学习》1997年03期。

8.

《二十世纪语言哲学的语言观的分析》,《哲学研究》1997年03期。

9.

《探索人类行为的奥秘--记费孝通先生》,《奥秘》,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1997年03期。

10.

《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民族语文》1997年02期。

11.

《20世纪语言研究中的同质化运动——索绪尔语言观与博爱士方法论的殊途与同归》,《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12.

《侗台语和南亚语的语源关系──兼说古代越、濮的族源关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13.

《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14.

《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中国语言学论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01期。

15.

《论解释哲学的语言转向》,《中国博士后前沿问题论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16.

《〈马氏文通〉“词”、“次”新论》,《中国学研究》第一缉,中国书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17.

《关系词相对有阶分析与汉越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1996年。

18.

《相对阶曲线与汉-越发生关系》,《中国博士后论文集》,学苑出版社,1996年。

19.

《汉字的超方言功能和汉字体系的演进方向》,《汉字文化》1996年03期。

20.

《语言影响文化的两种方式》,《哲学研究》1996年第二期。

21.

What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高棉语 and Kam-Thai,Mon-Khmer Studies XXV, Thailand,1996。

22.

《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民族语文》1995年05期。

23.

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Kam-Tai,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面积 Vol. 18:1-Spring,University of 加利福尼亚州 at Berkeley,USA,1995

24.

《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当代中国语言学》第1卷,新加坡,1995年。

25.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语言文化背景》,《思想战线》1994年05期。

26.

《南传上座部佛教入滇考》(陈保亚、木镜湖),《东南亚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27.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语文出版社,1996年。

28.

《走出语势的困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3年03期。

29.

《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30.

《论分析哲学的语言观》,《思想战线》1993年第三期。

31.

《转向理性主义》,《学习》1993年10期。

32.

《汉藏语言联盟说》,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33.

《“茶马古道”文化论》,(与木霁弘合著,第二作者),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34.

《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思想战线》1992年01期。

35.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略说现代古诗的韵律走向》,《云南诗词》(第二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36.

《汉语的字调跟语调》(陈保亚 译),《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袁毓林(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

37.

《滇藏四川大学三角探秘--茶马古道研究》(木霁弘、陈保亚等),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38.

《语言:文化的精神》,《东西方文化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39.

《民族文化学发凡--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0.

《上下文约束变换与语义限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41.

《论语言研究的泛时观念》,《思想战线》1991年第一期。

42.

《语言演变结构基础》,《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3.

《汉语语法本体论》,《社会科学探索》第二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44.

《论语言符号的模糊与指称》,《思想战线》1989年04期。

45.

《音变原因、音变目的与音系协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46.

《系统演变的目的性——从语言学的观点看》,《哲学研究》1989年09期。

47.

《语言相对论论》,《比较文学论集》第一期,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

48.

《语言演变的结构基础》,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88年,部分内容载《缀玉集》第一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9.

《论句法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教学

担任课程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逻辑学

大学语文

语言与文化

语言学理论

当代语言学

语言接触

历史语言学专题

语言学方法论

汉语语言学理论问题

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

语言学中的数学问题

语言学讨论班

主持教学项目

2013,国家精品课网络资源共享课“理论语言学”

2009,国家精品课“理论语言学”。

获奖

2015:On Several Principles in Reconstructing a Proto-Language,获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1:《当代语言学》(高教社2009),获第十四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2004:“理论语言学课程”,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3:《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7:《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获第七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兼职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辑部主任。

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联合大学“语言与人类复杂系统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

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

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茶马古道语言文化联合考察研究基地主任(北大方)。

人物评价

陈保亚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颇丰的理论语言学家,他已在语言学这片如诗如画的原野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这位从茶马古道走出的语言学家,注定将他的传奇写进语言学研究厚重的历史中,鼓舞后来人,为解开更多的语言之谜而不懈奋斗。——北京大学评

陈保亚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楚雄师范学院

陈保亚是著名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他熟悉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各种风俗,他阅历丰富,说话风趣,待人真诚。——华西都市报评

陈保亚是中国语言学的领先学者,他扎根科研教学一线,成绩卓著,始终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京大学新闻网评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www.x-mol.com.2024-03-28

【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陈保亚:于茶马古道上,笃行语言研究之路.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11-19

110系庆 • 中文学人 | 陈保亚:语言研究——田野、材料与理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03-28

陈保亚.www.icourses.cn.2024-03-28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11-18

陈保亚--北京大学.www.sinoss.net.2024-03-28

陈保亚 Baoya Chen.豆瓣电影.2024-03-28

海南三亚回辉语.豆瓣读书.2024-03-28

陈保亚:做一名合格的北大教师.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3-28

陈保亚:做一名合格的北大教师.澎湃新闻.2024-03-28

陈保亚:茶马古道走出的语言学家.澎湃新闻.2024-11-19

北京大学陈保亚教授一行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楚雄师范学院.2024-11-19

北大教授陈保亚:茶马古道命名人.凤凰网.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