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
江北区地处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三江”片,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东南临甬江与鄞州区相望,南濒姚江,与海曙区连接,东北毗邻镇海区,西接余姚市。江北区境域东西长约27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因区域主要处于甬江、余姚江北岸而得名,是宁波“环都市旅游圈和三江风情旅游带”开发的核心区。2022年末,江北区公安户籍人口283276人,119418户,常住人口为961.8万人。截至2023年,江北区辖7个街道、1个镇、85个社区、65个村。
江北区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及战国前期(公元前475-前332年)属扬州越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吴越之地设会稽郡,治在吴州(今苏州市),领县二十六,句章为其一,今江北区全境属句章县。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于姚江北岸今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之城山渡建句章城(乃宁波市境内有城之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为州,并析句章县置姚州、州,隶越州总管府,历时842年的句章县遂废,武德八年废鄞州,更置县,今江北境均属鄮县。1949年11月3日,江北区公所建立,次年6月撤销;1951年5月,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2月撤消,街道直属市政府;1958年,置江北街道办事处;1959年2月,组建江北城市人民公社(与街道办事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69年,建立江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改区建置,更名为江北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江北区被定为市辖区一级(县级)政权建置;1980年10月,复名江北区人民政府;1984年2月,市郊区(大部分区域)和江北区合并组建新江北区,区政府驻宁波市人民路378号;2020年6月,江北区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中马街道和白沙街道,设立外滩街道;调整洪塘街道行政区划,新设前江街道。
江北区有傅家山遗址、句章港、句章城、慈城镇、保国寺、宁波老外滩、宁波大剧院、城市展览馆、美术馆等文化遗存。2022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71.1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580.3亿元,增长6.2%。
历史沿革
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及战国前期(公元前475一前332年)属扬州越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并吴,越王勾践于姚江北岸今江北区慈城镇三勤村之城山渡建句章城(乃宁波市境内有城之始)。汉《十三州志》载:“越王勾践之地,南至句余,其后并吴,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姬扁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越王无彊攻楚,楚威王趁机灭越,杀无疆,越国分立,臣服于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以吴越之地设会稽郡,治在吴州(今苏州市),领县二十六,句章为其一,今江北区全境属句章县。治在城山渡句章城。
西汉初,汉高祖封同姓王,会稽郡相继隶属荆国、吴国、广陵郡。刘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江都国除,会稽郡重隶扬州市。从此经西汉后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初,今江北区全境始终隶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为州,并析句章县置姚州、鄞州,隶越州总管府,历时842年的句章县遂废,武德八年废鄞州,更置鄮县,今江北境均属鄮县。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朝廷于越州鄮县别立明州,并析鄮县为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鄮4县。今江北区慈城、洪塘、庄桥一带属慈溪县;中马、白沙、文教、孔浦、甬江等地仍属鄮县。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分鄮县地置望海镇于甬江口。五代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钱谬改鄮县为鄞县。同时改望海镇为静海镇,旋即改置望海县,次年又改名定海县。今甬江、孔浦和白沙的部分区域遂属定海县。从此经唐、宋、元、明、直至清初,江北现境始终分属慈溪、鄞、定海3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定海县改为镇海县。期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宁波市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宁波正式开埠,江北岸老外滩一带,按条约指定为“外人居留地”。
民国元年(1912)废府,3年置道,宁波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道;同年,划鄞县城厢及近郊置宁波市。民国20年1月,宁波市裁撤,地复入鄞县。此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境域分属慈、鄞和镇海3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3日,江北区公所建立,次年6月撤销。1950年8月2日,鄞县城区划归宁波市。1951年5月,成立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1956年2月撤消,街道直属市政府。1958年,置江北街道办事处。1959年2月,组建江北城市人民公社(与街道办事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69年,建立江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改区建置,更名为江北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江北区被定为市辖区一级(县级)政权建置。1980年10月,复名江北区人民政府,区政府驻宁波市人民路378号。
1951年5月,镇海县庄市区白沙、压赛两乡划归宁波市,同月建立郊区人民政府。8月,鄞县北郊镇划归宁波市(大部分属今江北区境)。
1954年10月,为划建棉区和机场特区,调整慈豀、余姚市、镇海3县境域。同月,镇海县梅堰乡的3个村、新团乡的2个村、团桥乡的2个村,慈豀县的庄桥镇、灵阳乡、姜颜乡,郊区的白沙乡、压赛乡划归庄桥,建庄桥机场特区,并建立庄桥区人民政府,属宁波市辖。同月,慈溪市县城迁至浒山镇;今属江北境的慈豀县慈城镇、城东、半浦、洪塘、横山、狮东、鞍山、裘墅、鄮力、洋墅、费市、山、黄山、云湖、妙山等巧乡镇划归余姚县。
1955年1月,宁波市郊区、庄桥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1955年6月,镇海县团桥乡、新团乡划归庄桥特区。
1956年2月,郊区、庄桥区合并为郊区,仍设区公所。1957年1月,郊区区公所改为郊区办事处。1958年9月,郊区6乡镇联合,分别成立庄桥和甬江人民公社。
1959年2月,郊区办事处撤销,公社直属市。同年12月,庄桥、甬江2公社合并为甬江人民公社,并析出庄桥镇,均属宁波市。1960年10月,余姚县慈城人民公社(1958年9月建立时为东风人民公社)全域划归宁波市。1961年9月,建立慈城区公所,12月,建立甬江区公所。
1962年12月,慈城镇、甬江2个区公所撤消,公社直属市。1978年11月,恢复宁波市郊区办事处,驻宁波市苍水街150号。1983年7月,郊区被定为市辖区一级政权建置。
1984年1月,镇海区庄市乡路林、双桥、联成3个村划归市郊区。2月,市郊区(大部分区域)和江北区合并组建新江北区,区政府驻宁波市人民路378号。
1984年10月,慈东乡并入慈城镇,慈城镇划入江北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江北位于宁波市市区西北侧,东南临甬江与江东区相望,南濒姚江,与海曙区、鄞州区连接,东北毗邻镇海区,西接余姚市,江北区面积208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江北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光能资源,年日照百分率为47%,一年中日照时数最多的的月份是8月份,为275.1小时,最少月份为2月,仅为118.9小时。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0.6千卡/cm2。光照条件完全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对光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种苗生产比较有利、比较丰富:由于宁波市地处亚热带,区内年均日照时数2071.4小时。
热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16.5℃。1月平均气温4.1℃,极端低温-9.5℃。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高温39.2℃。大于10℃积温5080℃。无霜期235天。
降水量大、相对湿度高:由于地处海滨,降水量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370mm,降水量最小年为899.5mm,最大降水量为1634.2mm。
水文
江北区境内较大的河流有甬江、姚江、慈江及江北大河,这些干系河流又与各乡镇河流相通,构成网络,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利体系。
行政区划
2020年6月,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合并中马街道、白沙街道,设立外滩街道。.新设立前江街道,以茅家河西侧岸线为界,将现洪塘街道分设为洪塘街道和前江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江北区下辖1镇7街道。
江北区下辖甬江、庄桥、洪塘、中马、白沙、文教、孔浦七个街道和慈城镇。
(2011年2月统计数据单位:平方公里、人、个)
人口民族
江北区2013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41802人,101013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59523人。总人口中男性118739人,女性123063人。江北区出生人口(含补报)1937人,计划生育率为96.49%,多孩违法生育率0.21%,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9.33。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北区常住人口48888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21.6亿元增加到225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从5.3万元增加到9.4万元,年均增长8.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6亿元增加到55.3亿元,年均增长16.3%。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是前五年的近3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3.0:48.8:48.2调整到2.5:38.9:58.6。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4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35.4:62.4;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5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5元,分别增长10.1%和12.1%。
2019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98.1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31.0∶67.8。
2020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04.6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453.5亿元,增长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30.7∶68.0。
2020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141.8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3亿元,增长7.8%。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8亿元,民生领域支出51.2亿元,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9.4%。其中,农林水事务经费6.2亿元、教育经费10.6亿元、医疗卫生与计生经费4.3亿元、文体传媒经费0.8亿元、科学技术经费3.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4.4亿元、城乡社区经费8.9亿元、交通运输经费0.9亿元、节能环保经费0.8亿元、国土海洋气象等事务经费0.4亿元、住房保障支出经费2.0亿元、商业服务业等事务经费8.3亿元。
2022年,江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0.3亿元,同比增速4.9%。
第一产业
2022年,江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亿元,同比增长5.6%;以“智慧化、高效化、生态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农业一二三产全面振兴,全市第二个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连续两年成为国家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深化推进全市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获省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围绕“三线五区”,创建省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0个、精品村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个、梳理式改造村10个,启动小集镇式中心村1个,风景线1条。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厕改造、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启动牛奶集团省级数字工厂试点创建,示范带动6个种养植基地数字化改造。深化推进“江北农好”区域品牌,承办宁波市“阳光玫瑰”评比大赛,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宁波主场活动,8个农产品相继获得省市级评选金奖。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江北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协同应用”入选全国第二届(2020)数字政府评选50强案例“治理决策”创新奖。创新推进片区化下沉式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区域大党委引领乡村治理。推进“片区四统一”开发路径,打通要素流通渠道,让资源要素“动”起来、沉睡资产“活”起来、外来资本“引”进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进来,形成“人、地、钱”的良性循环,破解农村生产要素闲置和亩均效益不高的发展瓶颈,点亮乡村“美丽经济”。盘活低效资源13万平方米,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超10亿元。
江北新培育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示范区3个、市级示范区13个,“一区两带三基地”布局基本形成。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增加到21家和124家,宁波牛奶集团第十八牧场成功申报为省级农业精品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姚江干堤维修加固工程和姚江东排工程进展顺利。
第二产业
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88.8亿元,比2006年增长37.5%。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投资创业中心成为宁波市重要先进制造业集聚平台,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建设。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5.7%。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明显,龙头企业金田集团2011年实现总收入315亿元,12家骨干企业迈过5亿元产值门槛,66家企业产值突破亿元。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圣莱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功创建省科技强区,累计引进和共建研发机构14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1家,3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策集团大功率柴油机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厂房60万平方米,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68.4万元。
第三产业
2022年,江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9.7亿元,同比增长8.2%。加速推进宁波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创建,争取老外滩业态提升专项资金3000万,20余个优质项目成功落户。精准投放七轮6500万元江北消费券,直接带动消费超12亿元。积极繁荣夜间经济,注重特色挖掘,举办2022年春夏灯光秀活动,在各大商圈打造集展示、演绎、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夜间经济市集模式。首创线上直播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全区拥有直播相关企业近250余家,直播电商交易额超200亿元,带动线上线下销售额超300亿元。全区实有市场主体74130户,市场主体同比增长4.60%,其中个体工商户32043户,增长2.96%。全年新设市场主体量9556户,同比增长1.30%,其中个体工商户新设4684户,增长幅21.76%。
交通
2012年,江北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1.7亿元,比上年增长4.1%;辖区公路货物运输量3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2.3%;公路旅客运输量31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
社会
科技事业
2013年江北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4.6%。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各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5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创新型初创企业21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获批国家级项目17项,市级项目17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3467.7万元。全年列入市级新产品试制计划75项。获公示市科技创新推动奖1人、市科技进步奖4项。立项区级项目49项,补助总额736.4万元,认定区级专利示范企业3家、区专利产业化项目4项,全年专利授权21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84件,同比增长21.9%,居全市第二位。广泛开展区校、校企合作,举办江北行等大型合作活动,技术合同登记265项,技术成交额5474万元。深化浙大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运行机制改革,新引进研发团队5个,截至目前已建成17个研发中心,完成注册公司15家,销售近2500万元。组建宁波市首个3D打印技术服务中心、机器人4S技术服务中心。
教育事业
2013年区财政对教育拨款超5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9600万元,同比增长22%。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引导一般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民办园转型。目前公办幼儿园1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5所,选择性幼儿园10所,公办、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85.4%。2013年度9所幼儿园又创高一等级,等级幼儿园达到60所,等级幼儿园幼儿入园率达94.6%。义务教育均衡高质,江北外国语学校竣工交付并于9月正式开学,江北区公办中小学数量增至33所(含分校区),义务段在校学生达26478人。坚持“零择校”,保证就学机会公平,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首次采用外来务工子女网上预报名,9月招收小学新生452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45人。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全年享受免费爱心营养午餐的学生有369人次,免费金额26.5万元。社区教育与时俱进,66个社区(村)成功创建标准化市(村)民学校,“宁波江北终身学习网”学员8达万多人,点击量达180多万人次,课程总数2306门,累计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3518场次,吸引364338人次参与。
社会保障
2022年,江北区社保参保缴费人数超21.7万人,净增9395人,户籍人口参保率达99.5%;户籍人口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为27.79万人,医保参保率达99.52%。“15分钟医保服务圈”区域全覆盖,全区8个街道(镇)可办理医保全部24个事项,147个社区(村)可办理11个医保高频服务事项,全年受理各类医保业务10万余人次。
2022年,江北区共发放低保金1688.45万元,特困供养金299.45万元,儿童福利保障277.09万元。为1148户家庭开展临时救助,累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69.11万元,为超1.38万人次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83.33万元。全年共完成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新建、提升共12家,其中1A级1家,2A级9家,3A级2家。提供124078人次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结算总工时168256小时。全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共发放89.34万元。
2022年,江北区开展稳就业惠民生攻坚行动,惠及企业4.18万家(次),惠企资金2.7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610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8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20万元,创业带动就业比例达到1:7。
卫生事业
2013年,江北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1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2家,村卫生室29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452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卫技人员达376人;全年区属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1876101人次,住院12181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1.09‰;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为100%、98.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2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96.92%。宁波市第九医院、江北区儿童医院等4家区级公立医院统一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宁波市第九医院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建立了为期15年的全面合作关系。妇儿医院北部院区基本建设竣工并通过验收。光明眼病医院整体成功转让,成立爱尔眼科。
文化事业
2013年,成功创建浙江省文化先进区;大运河(江北段)申遗工作通过验收;保国寺千年纪念活动保障有力。全年完成宁波市酒吧音乐节、宁波市麦霸歌手大赛、宁波市外滩街舞大赛、“温暖三月民俗音乐节”等52场“周周演”系列文化活动;北岸文化“三三”工程启动实施,开辟了“兰江舞台”、“百姓展厅”、“北岸讲坛”三大公共文化平台。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379次,出动执法人员1812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场所1719家次,查处违规经营单位56家次,立案处罚31起,收缴非法出版物17756件。
体育事业
2013年,江北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7所,市区联办6所,市级训练点5所,区级1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篮球场105个,其中灯光篮球场5个,门球场9个,网球场5个,气排球场5个,乒乓球场54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5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45名;单项体育协会12个,全年体育协会举办各种比赛50余次,承办市级2次,省级赛事1次,体育锻炼人口达到51%。
旅游
慈城地处东海之滨,姚江之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拥有国家省市区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家。自唐宋至明清,慈城一带出进士519人,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孔庙是用来祭祀中原地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慈城孔庙位于城内中心位置上,建于北宋雍熙元。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1997年被浙江省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县衙
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保国寺—湖
保国寺、荪湖风景旅游度假区
获得荣誉
2018年10月,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10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34。
2020年2月,被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评为“2019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潮品消费百强榜排名30。
2020年4月,入选浙江省创造力十强县(市、区)。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秋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2年2月,位居2021宁波市各区县GDP排名第9位。
2023年10月,江北区入选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3年11月18日,江北区入选2023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名第57位。
2024年9月20日,江北区入选“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52位。
2024年11月,江北区在《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中入选“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98位。
参考资料
自然风貌.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1-26
2022年宁波市人口主要数据公报.宁波市统计局.2024-01-26
区划人口.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1-26
历史沿革.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1-26
江北旅游景点简介.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4-01-26
宁波市江北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3-12-28
张国锋任宁波市江北区委书记-新华网.新华网-宁波发布.2021-11-28
宁波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新闻中心-.中国宁波网.2021-05-17
政 府 工 作 报 告.宁波·江北.2012-07-16
2022年1-12月鄞州区宁波市各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一).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2023-03-22
宁波市江北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2023-12-25
2016-2018创建周期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名单.中医药网.2019-06-28
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光明日报-光明网.光明网.2021-11-24
鄞州直逼余杭!浙江区域经济20强“天团”诞生.今日头条.2022-02-05
水利部公布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梁河县人民政府.2025-04-23
双喜临门!凭借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枣庄滕州、薛城入选!.今日头条.2025-03-11
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区,榜单来了!.百家号.2024-09-22
《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在京发布.央广网.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