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灵素
陆灵素(1883~1957),女,原名守民,字恢权,号灵素,别署繁霜,朱家角人,陆士谔之胞妹、南社社友。
陆灵素1883年11月9日生于千年古镇朱家角,受家庭熏陶,自幼聪慧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城东女校,后毕业于黄炎培创办的广明师范。1906年赴安徽芜湖,任教于皖江女校。1910年,陆灵素和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陆灵素与陈独秀、沈尹默、黄炎培、柳亚子等人都有来往。丈夫刘季平病逝后,陆灵素悉心搜集整理遗著,辑为《黄叶楼诗稿尺牍》。1957年12月15日,陆灵素病故于华泾故居,终年74岁,其诗文大多辑入《南社丛刻》,著有作品《水龙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灵素,1883年11月9日出生于千年古镇朱家角,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陆家本是名门望族,陆灵素受家庭熏陶,自幼聪慧过人,在其家庭及兄长的影响下,发奋读书,好学上进,早年就读于上海城东女校,后转入黄炎培创办的广明师范,品学兼优,是女学生中的佼佼者,深得广明师范创办者黄炎培先生的赏识。
工作经历
陆灵素从广明师范毕业后,1906年赴安徽芜湖,与陈独秀、苏曼殊一起任教于皖江女校。陆灵素与刘季平结婚之后,夫妻二人双双参加南社。季平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灵素亦在北京,与陈独秀、沈尹默等有来往;季平在南京任教时,灵素也与黄炎培、柳亚子有往还。
1938年秋,刘季平病逝,陆灵素悉心搜集整理遗著,辑为《黄叶楼诗稿尺牍》,寄柳亚子校正,不幸遗失于战火中。直至民国35年才以副本油印分赠亲友。全国解放前夕,柳亚子在北京写诗怀旧:"交谊生平难尽说,人才眼底敢轻量。刘三不作繁霜老,影事当年忆皖江。"
晚年的陆灵素,一直独自居住在华泾,生活很是凄凉。1957年12月15日,陆灵素病故于华泾故居,终年74岁,其诗文大多辑入《南社丛刻》,其中有《水龙吟》较为著名。
人物生活
1910年,陆灵素和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陆灵素不仅能诗善文,而且长于昆曲。每逢宴客,灵素唱曲,季平吹策,宾朋满堂欢腾。还爱植梅花,又擅于酿酒。陆灵素还和刘季平在上海福州路的昼锦里开了一家“梅花专卖店”,二人喜爱湖光山色,经 常结伴出游,杭州西湖、苏州沧浪亭、 南京玄武湖、镇江金山寺、扬州瘦西湖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相携漫步、吟咏论诗的身影。
亲属关系
个人作品
《水龙吟》
朔风黄叶飘芳萧,挑灯重勘遗稿漏。窗前惨绿,松荫疏竹,秋光依旧。桃李当年,荫遍江右。无言搔首,忆年年尽有人来墓畔,争想问,诗刊否?今夕空禅参透,记西湖酣饮长昼。笙歌聒耳,微波鱼逗。流光飞走,世态炎凉,不堪想象,泉台知否?老缃嫌寿,每深夜兀坐,抚龙风,泪垂襟袖。
趣闻轶事
1910年,陆灵素与刘季平结为夫妻,这段美满姻缘共有四根红线为他们牵就。
其一,为两人的共同知交苏曼殊。当时,柳亚子与陆灵素的恋情把两户人家闹得都不得安宁,陆灵素只得躲避到安徽芜湖的皖江女学。几天后,早已倾慕陆灵素芳名的刘季平也赶往芜湖,为的是给陆灵素分担烦忧。在学校里,刘季平经常与内心孤寂的陆灵素谈诗论词,使陆灵素忧伤的情绪大大得到了宽慰。同在学校任教的苏曼殊与刘三本来就是知己,见此情景就顺水推舟地当了月下老人。正是有了苏曼殊的撮合,刘季平与陆灵素才决定缔结同心。也可以说,苏曼殊是他俩最大的媒人。
其二,为陆灵素的长兄陆士谔。1905年的冬天,刘季平密谋组织行刺闽浙总督端方,不慎事泄而被捕,半年后出狱时已经身患重病。 陆士谔见刘季平有勇有才,大为赞许,不仅以妙手让刘季平得到了康复,也给自己的胞妹牵了红线。
其三,陆灵素的二兄陆守经。 早在丽泽学院,刘季平和陆守经就曾一同执教,两人交情深厚,为让胞妹明珠有主,陆守经就把陆灵素介绍给了挚友刘季平。
其四,为陈独秀。1907年6月,陆灵素在上海创办旨在推翻满清、争取女权的革命进步团体“女子复权会”时,经常去陈独秀家和 高君曼通宵长谈。而当时,陈独秀和刘季平正是浙江陆军学堂的同事,于是陈独秀也就名正言顺地为刘季平和陆灵素牵了一根红线。
参考资料
南社女诗人——陆灵素.新民晚报.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