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Theodor Böll,1917.12.21 - 1985.7.16),德国作家,被认为是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Theodor Böll)出生于1917年12月21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他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和平主义家庭,后来反对纳粹主义的崛起。勃尔拒绝在上世纪30年代加入希特勒青年团。他在一家书店做学徒后,到科隆大学学习德语和古典文学。

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尔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被征入国防军后,他在波兰法国罗马尼亚匈牙利苏联服役。1942年,勃尔与安娜玛丽·切赫结婚,他们育有三个儿子;后来她与他合作翻译了一些英语文学作品。在战争期间,伯尔四次受伤并感染伤寒。1945年4月,他被美军士兵俘虏并被送往战俘营。

工作经历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科隆,并开始在家族的家具店工作,后来在市政统计局工作了一年,但并不喜欢这种经历,于是决定冒险成为一名作家。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0)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70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0至1974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

勃尔深深扎根于他的家乡科隆,那里有浓厚的天主教氛围和粗犷的幽默感。他与妻子一起住在科隆和艾菲尔地区。然而,他也在爱尔兰西海岸的阿希尔岛度过了一些时间。自1992年以来,他在那里的小屋一直被用作国际和爱尔兰艺术家的驻地。他在《爱尔兰日记》中记录了他在爱尔兰的一些经历;后来,阿希尔岛的人们为他举办了一个节日。

荣誉奖项

勃尔极其成功,多次受到赞扬。他曾获得乔治·比希纳奖(1967年)和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他在去世前获得了许多荣誉奖项,比如1974年成为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会员,以及1974年奥塞茨基奖章(后者是因为他捍卫和贡献全球人权)。

人物评价

伯尔的小说创作,从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它们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以被迫充当炮灰的普通德国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国人民的苦难。这些作品的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他认为“战争是无聊的”,它象“伤寒病”一样是一种可怕的自然现象。但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德国人民认识战争的灾难,其中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对战争的原因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伯尔·H》)

伯尔的小说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真实地反映了西德战后发展各阶段的重要现象。在艺术上他广泛吸收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的许多新手法,如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怪诞的联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强调小说事件的客观真实性和新闻纪实手法。他一生还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和广播剧,并翻译外国作品。

(选自《外国名作家大词典》,漓江出版社,1989)

逝世

他于1985年去世,享年67岁。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编剧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