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范士合

范士合

范士合,出生于吉林市,是一位在中国航天领域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他是中国航天研究院的一员,致力于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范士合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家中共有六个子女。尽管家庭条件拮据,范士合仍然坚持学习,为了支付学费,他曾通过售卖烟草制品的方式筹集资金。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甚至不得不卖掉父亲的衣服以换取食物。尽管面临重重困难,范士合从未放弃学业,这份坚韧也为他日后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教育背景

范士合曾在吉林高中接受教育。1950年,响应国家需求,他前往东北地区兵专学院学习武器设计。一年后,学校并入北京工业大学,他也随之迁至北京,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火炮专业学习。在此期间,他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当时中国尚未掌握火箭技术,但他意识到火箭与火炮在弹道设计上的相似之处,并渴望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航天生涯

1956年大学毕业后,范士合加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开始了他的航天职业生涯。在那里,他参加了导弹学习班,并在钱学森的带领下学习导弹概论。随后,他参与了导弹零部件的拆卸和绘图工作。1957年底,苏联提供的P-2导弹和地面设备到达一分院驻地,范士合得以亲身体验导弹的构造和原理。他还参与了炮兵教导大队的工作,负责培训炮兵学员,并最终返回一分院一部,参与“1059”导弹的仿制工作,担任地面设备使用组组长。

研究成果

范士合参与了“1059”导弹的仿制工作,这项工作对中国航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他负责编写导弹出厂测试的相关文件,并参与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多个难题。1960年11月,“1059”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制导弹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长征三号火箭

范士合认为长征三号火箭是他一生中完成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型号。他全程参与了火箭的设计、地面设备的配套以及地面试验。长征三号火箭的研发始于1970年,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于1984年进行了首次发射。尽管在1996年发生了中星7号通信卫星发射失败的事件,但这并未动摇范士合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信心。他认为,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归功于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一颗炽热的心。

总结

范士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见证了中国航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他强调了扎实的技术基础、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并指出航天人应正确对待失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范士合的一生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他的贡献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

参考资料

大国重器背后的英雄,这些航天人护佑火箭发射成功.光明网.2024-08-28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2024-08-28

大国重器背后的英雄,这些航天人护佑火箭发射成功.科学网.202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