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英语:Life-cycle hypothesis,缩写为LCH),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安尼及其学生Richard Brumberg在1954年提出的消费理论。该假说认为,个体倾向于根据一生的收入来规划消费和储蓄,以维持一生中各时期的消费相对平衡。这种观点考虑到了人们的理性行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从而解释了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以及短期消费波动的原因。
基本概念
生命周期假说的核心理念是,消费者会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储蓄,以确保一生的总消费与总收入相等。这一理论建立在消费者理性行为的基础上,即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并根据预期寿命来分配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生划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因收入和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年轻人通常会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甚至可能借贷消费;中年人随着收入增长,开始积累储蓄以防老;而老年人则可能会出现负储蓄,因为收入下降而消费增加。
理论发展
生命周期假说不仅关注个人消费行为,还涉及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该理论指出,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这得益于财产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然而,短期中,由于资本市场价格变动等因素,财产与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消费倾向。此外,生命周期假说还能帮助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消费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家庭消费差异等方面的现象。
批评与争议
尽管生命周期假说在理论上提供了重要的洞见,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其中,对于假说中的一些假设条件,如储蓄无利率、生命周期与预期寿命的确定性、消费者的理性等,学者们提出了质疑。此外,还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储蓄行为并不总是遵循生命周期假说的预测,比如驾照吊销会对老年人的消费产生显著影响。
参考资料
生命周期假说.知网空间.2024-08-20
从“生命周期假说”谈一谈个人养老规划.东方财富网.2024-08-20
中国低消费之谜.网易.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