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孙克刚

孙克刚

孙克刚,汉族,原名孙至道,字克刚,号养吾,又号象干,生于1912年12月17日,卒于1967年1月5日,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人,国民军少将军衔。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堂侄。著有《缅甸荡寇志》,亦称《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

基本信息

人物简介

孙克刚——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的堂侄。孙克刚,汉族,原名孙至道,字克刚,号养吾,又号象干,生于1912年12月17日,卒于1967年1月5日,安徽省庐江县人金牛镇人,少将军衔。其所在的孙氏家族史安徽庐江县名门望族,属于 书香世家和官宦世家,史典型的由商而儒,再由儒而仕,即学优登仕的大家族。孙克刚的祖父孙泽(1855-1915年),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广西贺县知县,后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幕僚,跟随刘铭传到台湾参与政务,任台湾沪尾海关监督。孙克刚二祖父孙熙泽孙立人将军之父,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官安徽省警察学堂学监,登州府知府山东省审判厅厅长等职。孙克刚的三祖父孙春泽,为清末选拔的优贡生,曾授余杭区巡检佐杂官,归乡不就,经商为业,家境殷实。孙克刚的父亲孙传人史孙立人将军的堂哥。孙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一直都保持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常常以重金聘请地方名塾师来家中讲学。孙氏家族世出官门,孙克刚的堂叔孙立人将军是孙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孙立人系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后又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孙立人1928年归国参军,长期服务军旅,曾参与和指挥淞沪会战,远征缅甸,史上有名的抗日将军,战功卓著,被誉为“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孙克刚自幼天资聪慧,聪明好学,孙父特别重视儿子的正统文化教育,注重他的启蒙教育家教严格,孙克刚自小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深深浸淫着年幼的孙克刚。在安庆市读书时,他便开始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参与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等爱国活动。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历史。读大学期间,孙克刚胸怀天下,关心时局,关心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曾积极参加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也就是总所周知的“一二·九”运动。

生平事迹

1938年,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孙克刚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专业顺利毕业。毕业后孙克刚投笔从戎,于堂叔孙立人将军属下,参与军中政治工作,为上尉军官。

1937年底,日军主力大举西侵,包围南京,攻势猛烈。孙克刚作为教导总队组织的“军官敢死队“—员,英勇地参加南京保卫战,与日军战斗后避人城内居民区,后经居民掩护又侥幸逃出。其后,他在武汉进入“战地政干训练团”学习。数月后,被调人中央日报社,担任该报驻抗日战争第三战区的军事记者,主要采访苏皖、浙赣等省抗战军民,报道第三战区的战绩。几年里,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多次随军队进入敌后活动,写了大量的战地通讯,发表在重庆、武汉等地的《中央日报》、《扫荡报》、《抗战半月刊》等报刊上,其中较著名的有《寇舰被炸记》、《国军在桐城外的伏击战》、《打破寇军所向无敌的神话》等。

1939年夏孙克刚在采访驻皖南青阳的21集团军司令、川军将领唐式遵的一篇访问记中,不指名地批评顾祝同多方限制新四军活动的行径。他认为顾祝同坐镇东南战区,理应主动麾师出击打日寇,缓解友军第四、六、九诸战区面临的压力,而且顾祝同也不应—再扣发应调拨给新四军的粮草和军火。孙克刚的大胆直率令顾祝同、上官云相、岳星明等人很恼火,特指派军统驻第三战司令长官部工作站特工找孙克刚谈话,施加压力,并扣发他写的稿件。经《中央日报》社长兼特派员冯有真出面周旋,已在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待不下去的孙克刚被《中央日报》调回重庆市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组成。4月初,孙立人将军率领新三十八师从贵州都匀出发,年轻的孙克刚随同孙立人将军的部队昼夜兼程,跋山涉水,向缅甸进发。一到缅甸,他所在的部队就参加了曼德勒会战,并取得了举世闻名、震惊中外的仁安姜大捷。

1942年8月,孙克刚所在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在孙立人将军的带领下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式器械和军事训练。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经过中国远征军的英勇奋战,1945年3月,入侵缅甸的日本侵略军被彻底打败,孙克刚所在部队胜利结束在缅甸的战争。在整个入缅作战当中,孙克刚都全程参与,随军而行,随军而战。他采访认真,不满足于跑指挥部,跟着长官转,经常穿着军装,佩挂手枪,肩挎采访包,携带干粮进入林中追歼溃逃的日军,在百余次战地采访中历经艰险,九死—生。他三次负伤,仍坚持执行任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照片,展现了一个抗日军人的勇气和伟大。

1945年9月7日,孙立人将军率领部队进入广州市,接受侵华日军第23军投降。孙克刚所在部队在广州驻扎约半年时间,他利用难得休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写下了我国第一部以纪实手法、生动详实,真实描述和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英勇顽强抗击日寇的作品《缅甸荡寇志》。

1947年7月7日,孙克刚随堂叔孙立人(时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由大陆调驻台湾凤山新军训练基地,协助堂叔进行新兵训练,担任陆军训练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底,陆军训练司令部改名为台湾防卫司令部。

1949年9月1日,孙立人正式就职台湾防卫司令,孙克刚担任台湾防卫司令部少将主任。

1950年3月1日,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孙克刚则任台湾“陆军总司令部”办公室少将主任。

1955年6月,中国国民党当局以孙立人将军与其部属少校郭廷亮预谋发动兵变为理由,导演和制造所谓的”孙立人兵变事件“,孙立人被冠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窝藏共匪“,”密谋犯上“等莫须有的罪名,被革除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参军长职务,被判处”长期拘禁”。前后有300多人被牵连入狱,孙克刚作为孙立人的侄子和亲信之一,也难于幸免。从此陷入“白色恐怖”阴影之中。

1967年1月5日,孙克刚在台湾抑郁而终,享年55岁。

著作

缅甸战争结束后,1945年9月7日,孙立人将军率领部队进入广州市,接受侵华日军第23军投降。孙克刚所在部队在广州驻扎约半年时间,他利用难得休整的时间,在短时间内写下了我国第一部以纪实手法、生动详实,真实描述和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英勇顽强抗击日寇的作品《缅甸荡寇志》,并于1946年出版。《缅甸荡寇志》约120余页,32开本,以纪实体写成,书中附有三十余张极为珍贵的照片,如盟军指挥官约瑟夫·史迪威何应钦卫立煌陪同在印度兰姆加尔基地检阅中国远征军、中国坦克部队追击争先逃窜的日军官兵、中国军队押解大批日军战俘离开战场的场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写著名的仁安羌大捷密支那攻守战等战事,揭示了日寇的凶残、顽固、残忍,也写出了中国军队奋死激战的情景。

在整个入缅作战当中,孙克刚都全程参与,随军而行,随军而战。他采访认真,不满足于跑指挥部,跟着长官转,经常穿着军装,佩挂手枪,肩挎采访包,携带干粮进入林中追歼溃逃的日军,在百余次战地采访中历经艰险,九死—生。他三次负伤,仍坚持执行任务,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照片,为著作《缅甸荡寇志》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全书目录

出版前言

再版前言

前言

曼德勒卫戍司令

仁安羌大捷

三 掩护转进

四 卡萨之役与齐学启将定

五 初入印度

六 佛国杂记

七 蓝伽二三事

八 进出野人山

九 血战大龙河

十 迂回战奠定胡康区

十一 破天险踏入孟拱河

十二 偷渡南高江,奇袭西通

十三 攻取加迈,扫荡库芒山

十四 孟拱之战

十五 由奇袭到攻城

十六 历史的握手

十七 一段中缅关系史插话

十八 八莫扫穴

十九 合围南坎

二十 芒友会师

二十一 中印公路通车

二十二 世界最长的油管

二十三 攻略新维

二十四 夺取腊戍进窥缅中

二十五 从铁路走廊南下的五十师

二十六 总结一笔

二十七 胜利的检讨

二十八 可供军事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二十九 劫后华侨

三十 活跃印缅的政工

附录

驻印军缅甸作战经过

孙立人将军参观欧洲战场记

孙立人将军访问欧洲战场

参考资料

中国远征军缅甸荡寇志.豆瓣读书.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