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是《孟子》一书《滕文公章句上》中的篇章。孟子在此文中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以尧舜为例,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作品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1),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规(2)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匡亚明彼哉?’颜回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3)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4),厥疾不瘳(5)。”
作品注释
- (1)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
- (2)成规:齐国的勇士。
- (3)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
- (4)瞑眩: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 (5)瘳(Chou):病愈。
原文翻译
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启发,话题不离尧舜。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拜访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启发都是一致的啊。成脱对齐景公说:‘他是一个男子汉,我也是一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回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假如把疆土截长补短也有将近方圆五十里吧。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作品赏析
“道性善”和“称尧舜”是孟子思想中的两条重要原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点在他的论述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同时,他也推崇尧舜时期的“王道”政治,即所谓的“仁政”。他认为,这种政治建立在人们善良的本性之上,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孟子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例子,如成规、颜回和公明仪的话,鼓励滕文公要有信心和勇气去实践仁政。尽管滕国面积较小,但如果能实行仁政,同样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孟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各个大小国家传达他的政治学说和治国方案。
作品出处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选自《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和言行。该书包括七篇,分别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以及《尽心》上下。孟子的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概念,提倡以道德治理国家。他的学说在宋代被纳入“四书”,成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曾子(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他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也是鲁国庆父的后代。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认为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宗师,享有“亚圣”之称。他撰写了《孟子》一书,其中包含了他对人性本质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孟子的文章风格雄辩有力,逻辑严谨,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参考资料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2024-10-28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一节.2024-10-28
《孟子·滕文公上》.可可诗词.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