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原始成本

原始成本

原始成本,又称历史成本,指的是购买固定资产的实际支出数额,不包括资产取得后所产生的任何成本调整、变更或资产折旧、贬值等因素。在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分析评估过程中,现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应当按照其当前价值而非原始成本进行计算。

原始成本的基本介绍

定义

原始成本(Historical Cost),又称为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是指资产在获取时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负债则是指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交换而收到的或为偿付将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通常,资产最初是根据其获取时的交换价格入账的,因此,资产的原始成本通常指获取成本,即获取一项资产并使其适应预期用途所支付的交换价格的总和。此项总额或其未摊销额将在财务报表中显示。

会计模式

原始成本会计模式是以原始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并将其视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般原则。在此模式下,所有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均以原始成本作为入账标准。各类资产均按原始成本转销,各类权益则以业务发生时实际收到的或承诺支付的货币数量计价。产品成本也是按照原始成本计算,从而将整个会计体系建立在原始成本的基础上。

原始成本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主要优点包括:

- 原始成本是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易客观确定的,而非主观臆断的结果。

- 原始成本是可以验证的。

- 原始成本接近于购置资产时的资产价值。

- 原始成本的数据易于获取,并且与收益计量上的实现概念相一致。

缺点

原始成本计量属性的缺点主要体现在:

- 经过长时间后,原始成本作为企业可用资金的计量属性变得不再有意义。

- 原始成本不能使利得和损失的实际发生期间得到确认。

- 资产的价值自始至终都在变动,不同时间取得的资产成本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缺乏可解释性。

原始成本面临的挑战

持续经营条件下的挑战

原始成本原则的产生和应用与持续经营的概念紧密相连。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持有的各种资产被视为企业赚取未来收入的投入,一般认为这些资产只会被消耗、出售或转让,而不会中途退出企业的正常经营循环。因此,相对于这些资产的现行价格,其成本信息更相关,因为这些成本需要通过经营得到补偿。此外,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资源提供者和企业管理层双方最为关注的财务信息是收益信息。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收益信息有助于了解当期所能获得的回报,并且在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条件下,投资者可以通过当期收益大致推算出未来的收益,进而估算企业的价值。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他们最关心收益信息的原因在于:收益信息有助于解除他们的受托代理责任。就此类信息而言,可靠性是最为重要的质量要求。而作为历史成本基础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无与伦比的。选择历史成本原则作为计价基础因此成为坚持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选择。然而,随着会计环境的急剧变化,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复杂化,致使原始成本原则赖以存在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而缺点日益暴露出来。在持续经营不确定的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收益信息的需求有所降低,原因是其预测能力下降。造成收益信息预测能力下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环境的不确定使收益信息缺乏统一的参考平台;(2)收益信息表中包含着越来越多由于不确定而产生的一次性和偶然性项目,使得利润表信息显得不是太重要;(3)无形资产投资在各个企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现在会计准则的严格确认使得大量无形资产投资费用化;(4)企业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往往提前报告亏损,也使收益表信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与收益信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对有关企业价值即企业内部各种经济资源现行价值的信息日益关注。这是因为:21世纪会计主体面临的是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增大的经济环境。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反复无常;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品的设备会很快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会在顷刻间被竞争对手夺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工具大量涌现,使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在这样的风险环境下,持续经营的美好愿望随时都可能被打破,企业随时都有被兼并、清算、终止的可能,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可能瞬间消逝,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破产停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所有非现金资产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关于主体现行市价的信息才具有可信度。为了全面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与合理估计企业经营风险,信息使用者不仅要关注收益信息,同时也要关心资产的现行价值信息,以便为决策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标准来计算原始成本。

知识经济的影响

原始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但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和进行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为量迫切需要的资本形式,即机器和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由于有形资产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它们可用于市场交换,所以,它们所代表的财富量只能由市场交易的价格来决定。但对于不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而是企业自己采掘或制造的有形资产,其所代表的财富量则由采掘或制造的成本本身来决定。如果这一成本高于等量资产的市场价格,那么,就应取其市场价格而不是成本本身来代表财富量。这也是传统会计采用以交易为基础的原始成本计价原则的理由。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原始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原始成本原则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但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无疑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例如:个人的点子,不费分文,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故而,忽视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原始成本计价模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证券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人账,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金融监管更是无从说起。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价值的变化出发,就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人账,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第三,企业兼并事件的频频发生,向以交易为基础的原始成本计价原则发出了挑战。当兼并事件发生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体资产的交易价值,往往大大超过了它所包含的单个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之和。为了处理这类交易中所出现的巨额差异,会计上便出现了“商誉”这一概念。由于商誉并不代表任何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并且很难通过单个实物资产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于是,商誉便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而与企业本身的持续经营联系在一起。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有在企业被兼并或被收购时才确认商誉。但商誉并不是企业在兼并之时产生的,而是在兼并之前已经实际存在的,是建立在原始成本计价基础之上的会计所没有的、也无法反映的事项。兼并的频频发生,巨额商誉的出现,是对原始成本计价原则的挑战。

人力资源计量

人力资源原始成本的计量。人力资源的原始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这三种成本均为历史成本,有明确的记录可查,容易计量。其中取得成本包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上岗前教育成本、岗位培训成本和脱产培训成本;使用成本包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等。

参考资料

什么是原始成本.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2024-08-21

中级会计《中级会计实务》知识点:历史成本原则.知了爱学.2024-08-21

原始成本会计模式.会计网.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