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余姚东风小学

余姚东风小学

余姚市东风小学始创于1898年,首名达善学堂,是维新运动浪潮推动下兴办的国内首批新学之一,与北大、浙江大学同龄。学校先后十六次易名,其中包括:余姚官立高等学校、余姚县立第一小学、余姚县东风小学、余姚师范附属小学、余姚镇中心小学等。历经风雨沧桑。在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启蒙之地,迄今已毕业学生万余人。培养了明史专家黄云眉、当代儒宗蒋梦麟、著名作家楼适夷、名画家陈之佛、武术冠军胡坚强及众多专家学者,政府公仆、劳动模范。为国育才,成绩显著。在2008年,余姚市东风小学与余姚市星光小学合并。

办学条件

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8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6615平方米。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2276名在校学生。

硬件设施

学校场地设施配套齐全有塑胶操场、风雨操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等。学校建有闭路电视教学系统、通讯系统、校园音响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四机一幕进课堂,教学仪器、电化教学、音、体、美教学设施配备达到省一类标准。现代教育技术和管理手段已开始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师资力量

学校有109名教职员工,其中专任教师58人,学历全部达标,大专及以上学历53人,占91%,小学高级教师32人。教师中,有2人评为省特级教师和宁波市名师,3人评为省优秀教师,3人分别评为宁波市优秀教师、宁波市优秀班主任,有6人分别被评为宁波市教坛中坚、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有2人评为余姚市名师;有4人评为余姚市学科带头人,有18人评为余姚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历史沿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邑人叶秉钧、史经择原试院考棚——达善堂为校址(原县府大会堂旧址),创办达善学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称官立高等县学堂。1912年,称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简称县高小)。1927年2月,县高小、城区区立初小及县女子完小改组为余姚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半年后改称余姚县立第一小学。1935年,根据《小学教育规程》规定,县(市)以下公立小学,以校址所在地的地名为校名,学校地处府前路,遂改名为余姚市县立府前路中心小学。1945年之后,更名为北城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改名为阳明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1949年改名为阳明镇第一小学,1950年为阳明区第一小学,1958年秋改名为东风小学。

办学理念

近几年来,学校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指针,扎实实施了文明工程、质量工程、特色工程、名师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学校特色得以形成,全面质量大幅度提高。

课程设置

学校除中文外,还设置了英文、算术、格致、体操等课程,中文以经史为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遵《癸卯学制》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9科。1912年,废除“读经讲经”,注重手工,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手工、图画、唱歌、体操、英语等课程。

所获荣誉

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余姚市先进学校,还被评为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宁波市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宁波市绿化先进单位、浙江省节能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推普宣传先进单位、全国写字教育先进实验学校、全国手拉手活动先进学校、全国红旗大队等。

办学特色

1937年,学校按照《小学校令》,制定了“奖惩办法”,明确奖励原则、方法及惩戒原因、方法,颁发奖励证章,鼓励儿童努力学习。同时,学校历任学监和教务主任认真照章办学,招生、入学、注册、考勤、请假、授课、实验、借书阅览、自修、作息、体育运动、课余活动、习作观摩、教师参观、学科竞赛、考试、评奖、奖惩、升留级、补考、试读、升学就业、免费享受等都有章可循,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近半个世纪的积累和实施,促进勤奋学风的形成。

今后,学校将继续发扬团结、文明、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扎实实施《新世纪学校现代化建设蓝图——东风小学“十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校特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全面质量,努力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窗口学校。

参考资料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知了爱学.2024-04-17

山东大学历史系“八大教授”之黄云眉先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04-17

蒋梦麟.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2024-04-17

“江风吹醒少年的黑发”: 家乡求学时的袁可嘉.慈溪新闻网.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