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聆曲录
《京都聆曲录》是一部2016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为陈均。
图书信息
定价:¥40.00
著者:陈均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本印时间:2016年12月
版次:1
印次:1
页数:319页
开本:32
册数:1
卷数:1
ISBN:978-7-100-12673-1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十年间所撰昆曲论文、批评文章的精选集,主要包括北方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京越诸剧等内容,侧重于昆曲史理论及对新世纪以来与昆曲相关的文化现象的批评与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既注重搜集史料,深入体会戏曲之文本与历史,亦尝试用文化研究的视角来重构戏曲史,剖析当前戏曲文化生态及其变迁,提供了看待昆曲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命运的另一种眼光。
作者简介
陈均,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编订朱英诞、穆儒丐、顾随等作家和学者的作品及京昆史料文献多种。出版有专著《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京都聆曲录》系列、昆曲艺术家评传《仙乐缥缈——李淑君评传》《义兼崇雅 终朝采兰——丛兆桓评传》及诗集《亮光集》、小说《亨亨的奇妙旅程》等。
目录
第一辑 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概念之生成与建构 / 2
昆曲史的建构及写作诸问题
—以《昆剧演出史稿》《昆剧发展史》中的“北方昆曲”为例 / 18
北京市与昆曲 / 35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李淑君的人生与艺术 / 53
《千里送京娘》创演始末 / 68
“非遗”后的北京民间昆曲活动之一瞥 / 76
花开阑珊到汝
—《京都昆曲往事》后记 / 86
第二辑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 94
昆曲与文人、商人、官人 / 98
“非遗”十年昆曲观念考察之一:青春版《牡丹亭》模式之生成与弥散 / 102
“非遗”十年的昆曲观念分析之二:“全球化”与“昆曲的深层生存” / 114
昆曲如何进校园?
—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说起 / 119
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
—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剪报册为例 / 12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手记 / 146
第三辑“非遗”与昆曲
“男旦”“女同”与“昆曲”:近年来的中国大陆戏曲文化生态剖析 / 162
昆曲、社会文化空间与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对“非遗”以来的昆曲生存状况之分析 / 178
“非遗”变形记
—从“百年昆曲史”与“非遗十二年”两个空间来看昆曲之变迁 / 187
“非遗”“空城计”与“废墟”
—关于昆曲“非遗”十二年 / 204
昆曲作为一种“文人艺术”
张看,看张
民国文人与民国昆曲
—拟《民国昆曲随笔集》(一集)出版说明 / 222
弦歌应知有雅意 / 227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 231
第四辑 戏曲与文化
《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 / 236
“文化长城”or“借体还魂”?
—“京剧进课堂”之争议 / 252
“百年”之后的越剧发展态势与未来想象 / 267
电视戏曲的困境与可能 / 280
“纪录片”,抑或“文艺片”?
—由纪录片《京剧》之争议谈起 / 284
《京剧》为何代表不了“京剧”?
—再议纪录片《京剧》 / 287
《国剧画报》:宫廷戏曲研究的起点 / 294
穆儒丐的戏曲撰述 / 300
古艳风流身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观后 / 304
附 录
昆曲是明清中国的礼乐风景
—答《醒狮国学》记者问 / 308
昆曲与《牡丹亭》
—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 312
后 记 /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