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漆器鉴识

漆器鉴识

《漆器鉴识》是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丽华。

《漆器鉴识》讲述了鉴定文物是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的一门基本功,是确认一件文物固有价值的必要前提。

内容介绍

《漆器鉴识》讲述了:鉴定文物是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爱好者的一门基本功,是确认一件文物固有价值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留下丰富的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文物真伪杂。因此,掌握文物鉴定知识,对从事收藏、鉴赏、了解、研究文物的人来说,均显得十分重要。

文物鉴定这门学问,古已有之,某些器类如书画、金石还留下了许多专门著述,但诸多论述显得比较零星、简略,缺乏系统、理论的总结。近现代学者在书画、青铜、陶瓷等器类上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鉴定专著,从纵向和横向、理论和实例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论述,奠定了科学的现代鉴定学基础。但不少器类如工艺、雕塑等,仍缺乏系统的鉴定理论专著。在“中国文物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成套的《中国文物鉴定》丛书,广泛传播文物鉴定常识,这无疑是对文博工作的极大支持,也体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出版宗旨。

本丛书约请的作者,都是从事文博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员,有较丰富的实验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其中大部分是本专业中成果丰硕的专家,也有一些属学有专长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他们掌握文物鉴定的方法并熟悉本专业鉴定的现状,结合自身实践,对文物鉴定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并从时序的纵向和理论的横向展开论述,力图作一番阶段性的系统总结。各器类的文物鉴定,既各自成书,又配套成龙,故此套丛书的出版,想必会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文物鉴定工作的发展。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涂。《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被认为是对早期漆器的描述。商朝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南成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漆器部份

胎体

所谓的“胎体”,即被天然漆所依附涂抹的本体。胎体种类多样,如木胎、竹篾胎、藤胎、布胎(又称夹或脱胎)、皮胎、金属胎、陶瓷胎、纸胎,也有利用尿素树脂成形的塑胶胎等,也就是说广义上只要胎体表面髹上漆者均可称为漆器。

漆来自于自然界的漆树,漆在台湾省称为“干漆”,中国大陆称“大漆”,。从树上割取出来的漆液呈乳白色,通称为生漆。

漆液因为黏着性强,不仅有黏连、加固功能,并能在空气中干固成薄膜,质地坚硬、能耐酸碱、能经受摄氏度200至260度的温度,不易剥离,不怕水,不怕细菌侵蚀,因而能保护器物不破坏。漆还是良好的绝缘体。漆液产生的薄膜光滑细腻,且在漆中加入各种色料,能拿来在器物表面作图示或绘画纹饰以美化器物。自古以来漆液一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来接着材料及涂料。

参考资料

漆器鉴识.豆瓣.202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