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摩擦发音器

摩擦发音器

摩擦发音器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发音器官,大多数昆虫的发音器官均为此种类型。这种器官是由身体一部分的表皮特化形成音锉,与其他体表部位相互摩擦产生声音。

形态特征

摩擦发音器由身体的一部分表皮特化而生成音锉,和与此相接触的其他体表发展成的隆起状摩擦器而成。在一些较原始类型的昆虫中,如直翅目剑角蝗科,使用后足腿节的内侧摩擦前翅的表面来发声。在这种情况下,音锉和摩擦器的分化并不明显,产生的声音较小且单调。

分布范围

摩擦发音器广泛存在于多种昆虫类别中,包括鞘翅目天牛、夏威夷产的Plagithmisus、纹埋葬虫类、膜翅目的一部分(蚁科蚁蜂科的一部分)以及直翅目螽科、蟋蟀科等。其中,直翅目螽科、蟋蟀科的摩擦器高度发达,能够通过不同的位置和振动方法发出各种声音。

功能

摩擦发音器的功能多样,对于不同种类的昆虫而言,其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直翅目摩擦器仅雄性发达,用于吸引雌性和互相威慑;而鞘翅目长蠹虫科的Phanopate则只有雌性具备摩擦器。此外,有些昆虫的美国白灯蛾也具有摩擦发音器,其功能尚不清楚。

其他动物

除了昆虫,甲壳亚门角眼沙蟹也在足上具有摩擦器,表明这种发音方式在生物界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