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狐猴
冕狐猴(学名:Propithecus diadema,英文名:Eulemur coronatus、Crowned Lemur)是冕狐猴属的典型物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雨林。成年冕狐猴的体长约为105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以叶、芽、花、种子和水果为食。
冕狐猴以其额头上的三角形、皇冠状的皮毛而得名。其是狐猴科中体型最小的物种,其被认为是獴科(白尾獴)狐猴的一个亚种。雌性主要是灰色,头部呈橙色;雄性则是深红褐色,头部为黑色和橙色。
冕狐猴通常是昼行性动物,从日出到日落都很活跃,但通常会在中午休息一段时间,休息时间可达数小时。尽管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但在必要时也会在夜间觅食。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通常成群活动,每群有5到15只成员。冕狐猴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以及马达加斯加北部的森林、西部的安卡拉纳高原等地。
1994年,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保护评估冕狐猴为濒危(Endangered);1996-2004年,IUCN保护评估为易危(渐危种),种群趋势在减少。截至2004年,冕狐猴种群总规模为1,000-10,000只,其数量还在减少。
演化
始新世灵长目的现存后代包括两个主要的分支(总科):由懒猴、树熊猴和婴猴组成的懒猴类,以及由马达加斯加的灵长类组成的狐猴类。艾艾狐猴是马达加斯加独有的生物,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现过。尽管“狐猴科”确切说来仅代表狐猴科的成员,但已被宽泛地用来称呼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大多数灵长类。
来自灵长类动物学家安妮·约德(Anne Yoder)的分子信息显示,各种狐猴都是从大约5,500万年前来到马达加斯加的一个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狐猴类中剩下的4个科在约4,000万年前分开演化。大狐猴科包括3个属,其中共有5个种。大狐猴是最大的现存狐猴,生活在具有领地意识的家庭群体中,以每天清晨宣布领地边界及位置的怪异而难忘的叫声著称。昼行的冕狐猴的英文俗名“sifaka”来自其报警呼叫的声音。最小的大狐猴是夜行的毛狐猴。
历史
冕狐猴仅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研究表明,它们是在马达加斯加岛从非洲大陆分离后才到达那里的。人们推测其通过漂浮在海上的大型植被碎片渡海而来的。
三十年代,冕狐猴在马达加斯加北部干燥的森林地区和安布勒山(Mount d'Ambre)非常常见。
1935年,人们注意到冕狐猴对人类几乎没有恐惧感,以至于当地人有时会用棍棒打死它们。
1953年,冕狐猴已知分布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和西北部的草原和干燥灌木丛地区,西海岸的邦贝托卡湾(Bay of Bombetoka)和东海岸的安东吉尔湾(Bay of Antongil)以北,远至安布勒山。
1968年,冕狐猴仅限于在马达加斯加的东北部生活。
九十年代初,冕狐猴的分布范围从马达加斯加最北端的安布勒角半岛(Cap d'Ambre peninsula)开始,向西南延伸至安比卢贝(Ambilobe)地区,并可能沿着马哈瓦维河(Mahavavy River)继续向下延伸一段距离。在东部,它们的栖息地边界位于桑巴瓦(Sambava)北部的某处,可能靠近贝马里沃河(Bemarivo River)。
现存的冕狐猴常出没在马达加斯加北部的森林,和西部的安卡拉纳高原(Antsiranana Massif)到东部的法南班巴河(Fanambana River)。其剩余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可能不到1300平方公里(500平方英里)。
形态特征
冕狐猴以其额头上的三角形、皇冠状的皮毛而得名。
冕叉斑鼠狐猴是狐猴科中体型最小的物种,其被认为是獴科(白尾獴 )狐猴的一个亚种。在狐猴科物种中,它们是除了蓝眼狐猴外性别差异最大的一种。雌性主要是灰色,头部呈橙色;雄性则是深红褐色,头部为黑色和橙色。成年冕狐猴的体长约为105厘米,尾长为体长的一半。
分布范围
冕狐猴是马达加斯加的本土动物。它们的栖息地从极北的安布勒角(Cap d'Ambre)延伸到南部的法南班巴河(Fanambana River)。它们的分布范围向西至萨姆比腊诺河(Sambirano River)畔的安比卢贝(Ambilobe)镇,以及东海岸线。冕狐猴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热带雨林中,以及马达加斯加北部的森林、西部的安卡拉纳高原等地。
栖息环境
冕狐猴栖息于干燥的落叶林和中海拔的雨林,这些地区地形崎岖,由石灰岩塑造而成。其在树木稀疏的干燥地区,甚至沙化草原也能存活,只是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冠狐猴毛色浅淡。
生活习性
冕狐猴通常是昼行性动物,从日出到日落都很活跃,但通常会在中午休息一段时间,休息时间可达数小时。尽管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但在必要时也会在夜间觅食。其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通常成群活动,每群有5到15只成员,平均群大小为5或6只,猴群内通常包含几只成年雄性和雌性。冕狐猴觅食行为通常在较大群体的子群内进行,不同子群之间会使用特定的叫声进行联系。较大群体之间的互动较为罕见。在群体中,雌性冕狐猴的地位高于雄性,在选择食物和配偶时具有优先权。群体成员之间的梳理行为其对于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非常重要。研究表明,猴群的大小通常与环境湿度呈反比,例如在马达加斯加岛最北端的安布勒山(Mt. d'Ambre)地区,湿度较大,猴群的规模相对较小。
冕狐猴是树栖动物,具有领地意识,群居,白天活动。主要以叶、芽、花、种子和水果为食。冕狐猴除了主要以果实和树叶为食,偶尔也会捕食脊椎动物和鸟卵,甚至偶尔会吃花蜜、花粉和昆虫。在旱季,它们会在洞穴深处寻找水源。
冕狐猴非常聪明,能够学习模式,并且具备物体辨别能力。它们能够掌握一些猴子和猿类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比如进行简单算术和从记忆中组织序列。此外,狐猴科还能学会使用工具。
冕狐猴利用嗅觉与其他动物交流。它们臀部和手腕上的特殊气味(scent)腺通过在树枝上留下气味路径来标记领地。其宽大柔软的手指和脚趾都长有平甲,这使它们能够抓握物体以及梳理其他个体。当它们受到威胁时,其浓密蓬松的尾巴会作为一种视觉信号,也能在树林间跳跃时也能帮助保持平衡。
生长繁殖
冕狐猴是“一夫多妻制”的,这意味着一只雄性狐猴在繁殖季节拥有与多只雌性狐猴交配的独占权。交配期通常发生在5月末到6月。妊娠期约为125天,单胎通常产1到2只幼崽,产1只或2只幼崽的情况都很常见。幼崽在最初的3周内主要趴在妈妈的肚子上,偶尔会移动到妈妈的背上哺乳。母艾艾狐猴会哺乳幼崽直到5到6个月大。冕狐猴在2岁左右性成熟,平均寿命为20-36岁。
保护
尽管冕狐猴科生活在四个保护区内,但这些保护区是分散的,限制了狐猴的栖息地和繁殖潜力。研究表明,即使在这些保护区内,也会发生伐木、放牧和狩猎。由于森林火灾、耕作、伐木和开发,冕狐猴正面临栖息地丧失的威胁,这些因素导致适宜的栖息地急剧减少。由于其生息环境由森林退化成稀树干旱草原,因而冕狐猴具备了在地面疾走的适应力。为寻觅少得可怜的食物,为找一棵栖身的树木,常常在地面长距离游荡;每当遭人追捕时,则顺着地面逃跑,而不是像多数猴子那样迅速上树避难,这使其极易被狗追上或被人用棍棒猎杀由于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人类对冠狐猴残酷猎杀,这种猴子正迅速地濒临灭绝。
七十年代,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冕狐猴的保护评估为易危(渐危种);1994年,IUCN保护评估为濒危(Endangered);1996-2004年,IUCN保护评估为易危(Vulnerable),标准为A1cd,B1+2bc,种群趋势在减少。截至2004年,冕狐猴种群总规模为1,000-10,000只,其数量还在减少。
生态作用
冕狐猴作为果食性动物种子传播过程中会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杂食性动物,它们在植物授粉过程中能提供一定帮助。
种间关系
由于冕狐猴捕食其他哺乳动物和鸟类,冕狐猴对当地食物链的结构和功能会产生一定重要影响。
物种价值
一些冕狐猴被猎杀作为食物或作为宠物饲养。
文化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Crowned Lemur.Animalia.2025-02-18
Animal Info - Crowned Lemur.Animalinfo.2025-02-18
Crowned Lemur.Duke Lemur Center.2025-02-18
Crowned Lemurs: Blade Runners.IMDb.2025-02-18
Crowned Lemursand the Crocodile Caves.Jacinth Latta.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