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疱疹病毒
猪水痘疹病毒(Vesicular exanthema of swine virus,VESV)是一种感染猪的病毒,引起的病症与口蹄疫和水疱病病毒引起的病症相似,但不会传染给人。猪水疱疹病毒只感染猪和海洋哺乳动物。1959年,猪水疱疹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净化,目前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养殖户中仍受到关注。
介绍
猪水疱疹病毒是引起水疱疹的病原体。水疱疹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唇、齿龈、舌、腭、鼻镜及四肢的蹄踵和趾间发生水疱性炎症,临床上很难与口蹄疫、水疱病等疾病区别。本病最早(1932 年)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此后每年都有发生。1953年后蔓延至美国其它各州,42个以上的州经常发生疫情。随后由于立法禁止以未煮熟的泔水喂猪,并对发病猪采取屠杀对策,疫情明显下降。最后一次爆发于1956年,美国官方于1959年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了本病。1955年冰岛一个猪场发生了水疱疹,乃是因为用了美国军事基地未煮熟的泔水喂猪所 引起的。1973年由海狮中分离到一株杯状病毒科,其特性与水疱疹病毒相同,称为圣米吉尔海狮病毒(SanMigualsealionvirus,SMSV)。给猪接种,可引起典型的水疱疹病变。目前发现SMSV至少有16个血清型,它们均不能为所有血清型的VESV抗血清中和,尽管如此,人们仍认为SMSV和VESV实际上是同一种病毒。至少从5种水生动物和2种陆生动物体内检出了SMSV 抗体,说明VESV虽已从家养猪群中清除,但野生的陆生或水生动物中还可能仍然存在。Neill等应用RTPCR对8株SMSV和1株猪水泡疹病毒(A48)的衣壳蛋白、2C样蛋白、RNA多聚酶等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证明它们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均相似。
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近球形,直径35~39nm,没有囊膜,表面镶嵌着32个暗色中空的杯状结构,呈二十面体对称。病毒主要存在于胞浆中,且经常呈晶格状排列。
病原性
自然条件下水疱疹病毒只感染猪,不感染牛、绵羊、小鼠、大鼠、豚鼠和鸡等动物。某些毒株在给马作皮内接种时,可能使其轻度发热,并在接种部位出现小的病变——边界明显的水痘或脱皮。给狗作舌皮内接种,有时引起局部上皮脱落。给仓鼠作腹部皮内注射,常可引起局限性水疱疹病变。易感猪感染后,皮肤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发生水肿变性,随后细胞坏死、溶解,并出现细胞间水肿,以致于表皮与真皮脱离而形成特征性水肿。猪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有时长达12天。病初体温上升至40~42℃,食欲下降,且因趾间、蹄冠和蹄踵部皮肤发生水疱而出现跛行,鼻镜和舌、唇等部位也常出现水疱。随后水疱破裂,遗留糜烂面,通常在5~7天内愈合,同时体温恢复正常。水疱疹的死亡率 一般不超过5%,病猪完全康复。妊娠母猪可能流产。本病主要因喂饲未煮熟的带毒泔水而感染。猪群中大量感染时,也可经直接接触而扩散,但传播速度不如口蹄疫迅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血液和多数组织中,粪和尿中也可排出少量病毒。
免疫
康复猪具在坚强的免疫力,免疫期6个月以上。曾有试制氢氧化铝、甲醛水溶液灭活疫苗的报道,已在实验室内证明有效,但未实际应用。
诊断
因与口蹄疫、水痘病和水疱性口炎在临床上不易区别,所以必须进行实验诊断。实验诊断时,采取未破溃的水疱皮和水疱液(可置50%甘油磷酸缓冲液中,保存于0~4 ℃),用以接种健康猪、牛、马、豚鼠和小鼠,以便初步排除其它水疱性疾病的可能性。水疱疹病毒不感染乳鼠,故易与口蹄疫病毒和水疱病病毒区别。另外可以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应用中和试验鉴定之。也可采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用标准抗原作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