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江茶

三江茶

三江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产。2012年11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江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三江茶产业核心示范区被认定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五星级)”,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8年“三江茶”入选首批广西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三江茶在唐朝已有生产,人工栽培茶树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三江茶芽壮叶多、芽叶柔嫩、萌芽早,品质优良,开采期比全国其他产茶区早20天以上,被誉为“中国早春第一茶”。三江本地茶有牙已茶、高露茶、虫尿茶、北照茶、黄土茶等。三江绿茶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味幽兰,口感清甜;三江红茶滋味醇厚甘爽,汤色红亮。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公认的世界黄金产茶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属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3度,年平均降雨量1557.3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海拔一般在600~900米之间,有着“高山出好茶”的有利自然生态环境。茶叶产自海拔300~900米的高山上,山上长年南岳云雾茶缭绕,形成散射光照,极适合茶叶的生长,且茶园方圆几百里之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结构,以及“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环境,为三江种茶提供了天然的优势环境。

三江侗族自治县直到1989年才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特别是2012年至2022年十年间,三江茶叶种植面积从12.5万亩增加至21万亩。截至2023年10月,三江建有自治区三星级以上茶叶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区3个,市级茶产业核心示范区5个,县乡级核心示范点42个。

产品特点

三江茶以绿茶和红茶为主。绿茶条索厚重,色翠绿、富光泽;叶质柔软,干茶灰白,香气清高持久;泡出的茶汤色泽绿亮、香味幽兰、香气持久、滋味浓厚,口感清甜、回甘;叶体嫩绿、整齐、明亮。红茶外形条索细紧、显金毫、多峰苗,色泽乌黑油润,香气鲜嫩甜香,滋味醇厚甘爽,汤色红亮,叶底肥嫩多芽红匀明亮。具有排毒抗辐射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

产地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因境内汇聚古宜河都柳江融江三条江而得名;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广西北部,生态环境良好。属丘陵山地地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地面积占77.2%,属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明显,多年平均降雨量1557.3毫米,平均气温17℃~19℃之间。森林覆盖率78.2%;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III类标准。特色农业健康发展。该县现有茶园面积17.05万亩,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

历史渊源

三江侗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三江茶在唐朝(618年—907年)已有生产,人工栽培茶树已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饮茶文化,“打油茶”则是侗族同胞的饮茶传统。据史料记载,三江本地茶有牙已茶、高露茶、虫尿茶、北照茶、黄土茶等。民国22年(1933年)《广西年鉴(第一回)》统计,该县茶叶产量180担,产值1865元,正式列为广西一个产品统计数据。

生产情况

截止2009年4月,该县茶叶种植面积8333.3公顷,其中投产茶园面积6066.7公顷。2008年茶园面积7653.3公顷,年产干茶4026吨,茶叶销售产值达1.88亿元;其中有5028.2公顷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387吨产品通过产品认证;140公顷通过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14吨产品通过产品认证。同年12月被正式授予“广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成为广西最大的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约407家,茶叶销售店面10多家,有4家茶叶企业获得了茶叶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

产品荣誉

2012年11月2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三江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三江茶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群体种以及适宜制作三江茶的中、小叶茶树良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300米至1100米,土壤类型为黄红壤土,p小时值4.5至6.0,有机质含量≥1%,土层厚度≥60厘米。

三、栽培管理

⒈育苗:采用插技术育苗。

⒉栽植: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进行苗木栽植。密度每公顷35000株至55000株。

⒊施肥:每公顷每年施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15000至30000千克

⒋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⒈.采摘时间:2月上旬至10月下旬。

⒊采摘标准:采摘单芽至一芽二叶初展的芽叶。不采紫芽叶、病虫危害叶。

五、加工工艺

⒈工艺流程:

⑴绿茶: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⑵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烘焙→成品。

⒉工艺要求:

⑴绿茶:

①摊青:室温控制在20℃至25℃,摊青时间4小时至6小时。当叶片柔软,失水率达20%至25%时停止摊青。

②杀青:温度控制在220℃至260℃。当叶色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手握略有黏性,青草气消失,茶香显露时停止杀青。

③揉捻:时间控制在25分至35分。当茶汁黏附茶条表面,手触有滑润黏手感。叶细胞破碎率在50%至60%,成条率达80%以上时停止揉捻。

④干燥:在120℃至130℃温度下干燥10分至15分后,采用80℃至90℃干燥至成品茶含水量≤6.5%。

⑵红茶:

①萎凋:采用自然萎凋或萎凋槽萎凋。当叶表光泽消失,叶色转喑绿,青草气减退,透发清香,折梗不断时停止萎凋。

②揉捻:采用人工揉捻或机器揉捻。当细胞损伤率在80%以上,叶片90%以上成条时停止揉捻。

③发酵:温度控制在20℃至25℃。当叶色呈红黄,发出清新鲜浓的花果香味时停止发酵。

烘焙:用烘焙机进行烘焙,在110℃至120℃温度下烘焙至含水量为20%至25%时,采用70℃至80℃进行烘焙至成品茶,含水量≤6.5%。

六、质量特色

⒈感官特色:

⑴绿茶:条索紧结、银绿隐翠;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乙二醇栗香馥郁持久;叶底匀齐鲜活。

⑵红茶:条索细紧、金毫显露、苗峰均直;蜜香浓强,滋味醇厚甘爽,汤色红亮;叶底肥嫩多芽红匀明亮。

物理化学指标:

⑴绿茶:水分≤6.5%;水浸出物≥34%。

⑵红茶:水分≤6.5%;总灰分≤6.5%。

⒊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三江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三江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参考资料

三江茶: 侗乡茶韵传芬芳.县域经济网.2024-03-06

三江县茶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4-03-06

三江茶.广西地情网.2024-03-06

欢迎访问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今日是:.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7

三江县自然环境简介.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3-07

践行“三茶”统筹理念 谱写三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柳州党建.2024-03-06

三江茶.国家知识产权局.2018-06-27

地理位置.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2018-08-14

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三青山粉条、三江茶、 黄姚豆豉、西林沙糖桔、浦北香蕉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国家质检总局.2018-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