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球孩子
《野球孩子》是一部由沈可尚和廖敬尧联合执导的纪录片,于2009年8月14日在中国台湾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花莲县富源国小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少棒队,为参加全国少棒大赛而奋斗的故事。该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影片概述
《野球孩子》叙述一群即将告别童年的小学棒球队队员,即将在毕业前夕参加最后一次全国少棒大赛,球队里每个野球孩子都不敢懈怠,这场比赛不但是他们辛苦练球的总验收,更是他们告别童年的代表作。导演以花莲县秀丽动人的风光为背景,纪录了这段真挚动人的热血棒球故事。除了刚出炉的白玉兰奖,《野球孩子》2008年就已获得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首奖,更获邀参加瑞士尼恩国际影展正式竞赛单元、首尔特别市独立纪录片电影节等多项国际重要电影活动,而在上一届台北电影节中,《野球孩子》更名列抢票最激烈影片的前五名,深获影迷喜爱。
剧情简介
曾经我们都有过一段时间,跟隔壁邻居相约到庙前的广场或是河堤的空地,用砖头当垒包,网球当棒球玩了一整个下午;曾经,秉住呼吸站在垒包上等着向前冲刺的那一刻是那么的具有英雄使命感。
故事开始于从花莲县瑞穗乡云朵渺渺山脚下的教室里传来的一阵孩童嘻笑声,害羞的男生女生对着黑板上的睪丸示意图开始一阵窃窃私语的讨论,教室内这群男孩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花莲县富源小学棒球队的队员。按照着严厉教练的时刻表,每个小棒球手不仅要完成必要的训练,还要兼顾学习。全国棒球比赛来临之际,每个小队员都期待着胜利女神的降临……这是一个关于告别童年前夕的记忆,透过影像之眼,导演以一个静静的旁观者身分,纪录了小朋友的童趣和天真,以及一段告别童年走向长大的历程。
所获奖项
最佳亚洲纪录片提名奖;2008年入围台湾纪录片双年展,更获得台湾奖首奖;2009第1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中荣获最佳亚洲纪录片银奖。2009年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影片背景
《野球孩子》是台湾电视金钟奖导演沉可尚与廖敬尧继《赛鸽风云》后再度合作的全新力作,全片耗时两年拍摄,记录着花莲县富源小学高年级学生组成的少棒队,挑战全国少棒大赛的故事。
影片评论
台湾纪录片“剧情化”的倾向,反应了近期纪录片在影片结构上的一种常态。那就是即使所有的素材取自平凡芜杂的生活,但总会从中理出一条清晰的主干。例如沈可尚、廖敬尧导演的《野球孩子》,记录对象是花莲瑞穗乡富源小学棒球队,影片的主轴就是这群小球员希望在夏天打进全国决赛,能为小学生涯划下美好的句点。作品里有一位无私奉献、带领小朋友往目标走去的成人典范,他们的理念透过访谈,以及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剩下的就是如何从众多小朋友当中,找到重点拍摄的对象;或者应该说从拍到的小朋友生活中,找出最吸引人的面貌。因此我们会看到从外型到个性的对比、特殊家庭的呈现、童真与早熟的并存、以及面临可能挫折的应变。
你很难否认,《野球孩子》有类似的结构(剪接)逻辑,只不过在延展而出枝叶中,看到创作情感的光谱差别。说这是一种制式化的发展,或许太严厉了。而且我一点也不怀疑记录的初衷和热情。事实上这类纪录片多半来自导演对所摄对象的高度认同,才得以进行拍摄到完成出品,因此记录的目光中充满同情或关爱,绝对可以理解。况且这两部作品的导演都已意识到怎么保持一种熟悉对象但节制的角度,而非一味地滥情。只不过在强调社运或改革路线的他者眼里,这可能局限了纪录片对社会、体制等议题的切入深度、强度;但还原作品本身,这本来就不是这类纪录者的目的。况且从影片的蛛丝马迹来看,那些不直接搬上台面强调的弦外之音,尤其是《野球孩子》母子互动的亲和魅力,对比《唱歌吧》一篇作文、一张卡片背后的的欠缺与冀求,很难不让人在动容之外,思索起问题所在或差异何来。
而成为少数能登上院线放映的纪录片中的主流并不意味台湾纪录片的美学潜力已定于一尊。这只不过说明了发行者对市场的评估猜测,但也多少证实了台湾纪录片现阶段成果中结实最累的是哪一块园地。
关于导演
导演沈可尚
沈可尚,电影、广告导演,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兼任讲师。
1999年的作品《与山》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更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正式竞赛单元,紧接着《噤声三角》也获得金穗奖最佳实验电影,以及日本山形影展亚洲焦点单元,台北电影节等诸多影展肯定。
2002年,他开始朝纪录片领域发展,首部作品《亲爱的,那天我的大提琴沉默了》即参加加拿大HOT DOCS影展,在商业市场中发行亦获佳绩。
2003年,他在摄影上的表现也受到肯定,《终身大事》一片获得台湾电视金钟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提名,04年担任电影《神的孩子》摄影指导,再获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提名。
2006年执导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监制的纪录片《赛鸽风云》,破天荒地在全球160个国家播映,除入围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也获金钟奖最佳摄影提名,更荣获金钟奖非戏剧类最佳导演。可尚优异且真实的叙事功力,已被国际大导演李安所出资赞助的「推手计画」相中,选为重点辅导与合作对象,目前正准备筹拍个人首部剧情长片。
导演廖敬尧
廖敬尧,1976年生,1999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学院电影学系。从学生时代起开始参与电影、电视戏剧,及纪录片等制作,主要担任摄影、导演、剪接相关职务,曾参与2008《野球孩子》(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首奖,2008)、《光之夏》剧情短片(金马奖短片入围,2007)、《隧道》35mm短片(辅导金补助,2007)、《赛鸽风云》(台湾电视金钟奖摄影奖入围,2005)、《艳光四射歌舞团》(金马奖年度台湾电影,2003)、《与山》(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1999)、《破轮胎》(台北电影奖最佳剧情,1998)等片的制作工作。近期以纪录片拍摄居多,目前为自由影像工作者。
导演阐述
每进行一个新的纪录片拍摄计划;就像又一次开启对这个世界重新学习的经验。 《野球孩子》尤其是。
当我们都太习惯以摄影机之尊;以作者说故事之尊去诠释议题;或用影像的技法形式来限制观众和角色的沟通频率时。一个不小心,被纪录对象的生命原味,变成被加工的罐头,贴了标签;调了味;还有赏味期限。
《野球孩子》不太一样。漫长的拍摄剪接过程中,我常常有一种错觉,是这群可爱的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们在当导演。他们自在地;毫无保留地在我们面前把生命的琐碎一一展开,指导我们该看什么;感受什么;并且决定用什么方法纪录下来。我们做的事很单纯,决定在哪儿等待;等待谁;然后用开始等待…所以,这个有关于童年结束前,最后一段美好无比时光的故事。我确信是许多人共同书写出来的。除了有一点童年早已远离的无奈之外;更多的感触是来自于孩子们那些纯真的生命细节,会不断唤醒我踩在这个世界上的姿态;应该简单直接;有作梦圆梦的力气;人跟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像猴子一样相亲相爱… 这些是孩子教我的。我很受用,也很感激。
在《野球孩子》拍摄过程中,常常会意识到自己的身分:大人,和这群孩子之间有种格格不入的距离感。之后在剪接阶段,随着故事和人物的面貌逐渐清晰,却也开始意识到,现在自己的言行活像个:小孩。或许是因为《野球孩子》里,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勾起了太多童年的滋味,让人又重新燃起“当个小孩”:这样简单又幸福的乐趣。
小棒球队
台湾花莲县富源小学棒球队,是由教练张茂三在台湾师大体研所毕业后就回馈乡里,在该校四、五年级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更难得的是,2006年为了让富源少棒队和青少棒队都有出国比赛的经验,向银行贷款。 2007年则在台北市牙医师公会常务理事郑铭镇医师的帮忙下,到日本参加茨城县国际少棒赛和全日本和歌山县国际青少棒赛都得到好名次,分别抱回亚军和冠军。
最好成绩
是获得2007年--第三届红叶杯国际少棒邀请赛冠军和2009年-- 2009年第十六届关怀杯三级棒球锦标赛少棒组季军。
现有队员
九十五学年度小学棒球联赛软式组成员:
总教练:张茂三。
教练团:李进修、杨清辉。
球员:杨圣伟、李启文、陈育轩、黄恩赐、陈凯文、廖祥钰、林孟旋、马志恩、钟琳、徐弘霖、陈彦文、陈彦武、林雨辰、林汉龙、吴承颖、林瑞凯。
九十五学年度小学棒球联赛软式组成员:
总教练:张茂三。
教练团:李进修、杨清辉。
球员:张肇元、杨镐宇、林益正、黄恩祥、陈龙源、张俊彦、杨茂霖、吴大卫、温玮婷、张嘉琳、刘奕翔、饶林宇君。
影片主题歌
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
幸好还可以坚持当时的信念
世界尝试改变
当初的那个少年
那是我们都回不去的从前
当你站在那个夏天的海岸线
我们还是心里面
那个偏执的少年
一场升学前夕最后的战役,
拼搏是全神贯注的一击,
渴望奔跑,渴望胜利,
渴望拥抱,渴望长大。
一段关于告别童年的记忆,
成长是生命必经的过程,
有些酸涩,有些甜美,
有些挫折,有些骄傲。
带着对梦想的执著,
挥别童年,
这个夏天就长大。
许多年以后,
那个下午的输赢早已忘记,
只记得与你同在的美好夏天。
水一直流淌,
就像梦想一样,
纵然会带走落叶,
他们带不走沉重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