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小福子

小福子

小福子是作家老舍所著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小福子是一位善良、纯真,性格倔强,有着坚韧的生存意志的女性。

小福子是圆脸,眉眼长得很匀调,上唇很短,一笑便会露出一口白牙,显得较为娇憨。小福子19岁时被父亲卖给一个军官当妾,后来又被军官遗弃。在回到家中后,她在父亲的逼迫下,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来养活两个幼小的弟弟和酒鬼父亲。在虎妞死后,小福子希望与祥子共同生活以撑起家庭重担,但祥子虽然也喜爱小福子,但他也害怕担起责任而拒绝了小福子。小福子最后忍受不了非人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她的死使祥子由一位淳朴、正直、善良、要强、能吃苦的普通青年最终变为懒惰、麻木、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小福子短暂且苦难的一生,是市民社会中被抛到生活最底层的受损害受侮辱者的一曲悲剧抒情诗,也是民国时期霓虹灯下的都市阴冷昏暗一面的卑小缩影和社会下层妇女不由自主的凄清命运的真实写照。

形象设定

小福子是圆脸,眉眼长得很匀调,上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白而齐整的牙来。露出这些牙,她显出一些呆傻没注意的样子,同时也有点娇憨。

小福子是一个凄惨的女性人物形象。她年轻、美丽、善良、纯真,性格倔强,有着坚韧的生存意志,一直在努力照顾家庭,但最终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而自杀身亡。

主要经历

小福子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19岁时被父亲二强子以二百块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军官,而在小福子不在家期间,二强因喝多失手将二强嫂打死,军官也弃小福子而去。小福子他缝洗衣服、烧水做饭,但军队一开拔,军官很快抛弃了她,她不得不回到家中。小福子回到家中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家。她的父亲因为嗜酒成性,在一次喝醉酒后还将母亲打死了。在这样的困境下,小福子不得不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来养活两个幼小的弟弟和酒鬼父亲。

后来,祥子的媳妇——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也离开了家。小福子希望与祥子共同生活以撑起家庭重担,但祥子虽然也喜爱小福子,但他也害怕担起责任而拒绝了小福子。最后,小福子忍受不了非人的生活而自杀身亡。

关系设定

参考资料:

形象分析

在小说背景设定中,父权制思想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长期被男性权威所压迫、束缚和统治。小福子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却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幸被父亲以两百块钱卖给了军官,但却惨遭军官抛弃,最后在父亲的逼迫及生活压迫下走上“卖肉”的“暗娼”道路。家庭不仅不是小福子可以依靠的港湾,而且还成为时时压榨她的地方,导致小福子只能通过“卖肉”换钱。在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中,贞洁对女性来说非常重要,但小福子为了养活全家而去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无奈的牺牲自我的举动。小福子本来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女性,却因为家庭贫穷而将其拖入深渊中。小福子身上具有善良、勤劳、温柔等中国传统女性美德,而且愿意为家人付出自己的一切,就算面对世人的白眼和辱骂也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反而愿意为了两个吃不饱饭的弟弟放下自尊,这体现了当时女性敢于牺牲、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小福子最终是带着对这个社会的愤怒、控诉、绝望走向死亡,这是她一种无声抗争的表现。

小福子的仪表、感情和行为方式与其阶层、教育、生活环境是一致的。她面对家庭变故时的哭泣,面对贫穷压迫下的牺牲,包括人生最后的抉择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底层贤良女性的道德规范,为人教养和思维方式。小福子的悲剧不仅是时代、社会、人性的悲剧,同样是文化的悲剧,是对中国文化中野蛮部分的斥责和反思。“为叫弟弟们吃饱,她得卖了自己的肉……姐姐是块肉,得给弟弟吃!”这是小福子内心世界的写照,同时部分展示了她身上的的文化色彩。小福子全部的矛盾复杂性在于她内心深处文化制约和个人意志之间的猛烈碰撞。小福子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在无意识中承续着传统文化赋予她的“孝道”,于是她顺从于父亲的压迫,去做军官的小老婆。回家之后,出卖身体养活家人。这是文化制约于个人身上的有力体现,昭示着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规范中的核心地位。小福子的选择让她处在文化制约与个人意志的矛盾中不可自拔。

小福子短暂且苦难的一生,是市民社会中被抛到生活最底层的受损害受侮辱者的一曲悲剧抒情诗,也是民国时期霓虹灯下的都市阴冷昏暗一面的卑小缩影和社会下层妇女不由自主的凄清命运的真实写照。

相关作品

数据截止2024年1月23日

相关评价

善良是小福子性格中的主角,而她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和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是她性格中坚韧一面的表现,同时也是这一形象获 得强烈美感和持久艺术魅力的原因。

小福子是书中的苦命女性,她的性格特征是温 柔、善良、勤劳,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

参考资料

骆驼祥子 老舍 著 更新时间 2020-08-31 17:12:07.起点中文网.2024-01-23

骆驼祥子 (1982).豆瓣电影.2024-01-23

《骆驼祥子》.豆瓣读书.2024-01-23

话剧《骆驼祥子》:仨“祥子”跨时空对话唤起观众共鸣.京报网.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