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
本原(古希腊语:ἀρχή、arkhḗ,英语:arche、beginning、principle,又译“始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第一个西方哲学范畴,本原问题也是早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讨论主题之一。希腊语ἀρχή的原义是开始、发端、起源,在本原问题讨论中其基本内涵则指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或共同基础。
早期希腊哲学家认为万物都由本原构成,万物湮灭后又化为本原,本原常存不变,变换的只是它的属性,哲学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研究是什么构成了本原。早期的伊奥尼亚哲学倾向于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态的物体中学找本原,如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是本原,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本原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气”;爱菲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永恒的活火”,“活火”总是按照一定分寸燃烧和熄灭,这个分寸和标准就是“逻各斯”;恩培多克勒提出多元的本原说,他认为火、气、水、土“四根”是本原;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本原是无限多元的“种子”,每种具体事物都有对应的“种子”;原子论者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先于现实事物、可以独立存在的“数”是本原,事物是模仿数而产生的;埃利亚学派的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则分别认为“一”(“神”)和不生不灭、不动、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本原;在此基础上柏拉图认为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理念”是本原;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提出具有本质含义的“形式”是本原。
古希腊本原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从最早的物质实体到抽象概念的变化过程,“一”与“多”、“变”与“不变”、“思维”与“存在”的争论是这个过程中的主要线索,这一过程也体现出了人类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脉络,为后世西方哲学本体论问题奠定了基础。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中评价到:“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存在体。”
定义
“本原”(ἀρχή)是希腊哲学中提出来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希腊语ἀρχή的原义是开始、发端、起源,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理论中主要指构成万物的基础、基质,他们认为本原是万物由之所生的开端,也是万物变化的终极目的,是世界统一性的根本来源。后人根据辛普里丘在《〈物理学〉注释》中的一句话,认为这个范畴是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
诞生背景
古希腊自然环境
希腊半岛土地贫瘠而多山,随着人口繁衍,希腊人只能向海外谋求生存和发展,他们在爱琴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和岛屿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公元前6世纪波斯自东向西入侵, 造成了国家领土的变迁与民族的融合,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埃及和巴比伦文化西渐,医学、历法、度量衡、算术、天文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传到希腊地区。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 孕育出了古希腊新思想的萌芽。
希腊人是航海的民族,希腊人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天文、气象,海流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一旦人们开始通过经验观察发现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的预测时,他们眼里的世界就不再是受外部力量任意支配、变化无迹可寻的现象。人们因此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开始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这种观念逐渐导致了哲学思维的诞生,从而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
古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的世界观是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研究本原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概括来说,希腊神话与本原哲学关系体现为:
主要观点演变
本原哲学在希腊古典哲学中经过了多种形态的演变,主要体现为以泰勒斯为代表的伊奥尼亚哲学的物质性本原学说,主要表现形式为“水本原”“无定”“气本原”和“火本原”等等,其中“火本原”作为赫拉克利特的代表学说,还涉及到具有思想意味的“逻格斯”,这一点往往也被视为从本原学说到本体论转变的过渡阶段;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代表的“数本原”学说,则进一步体现了理性的演算能力,但“数本原”由于其来源于直观的感性确定性,所以仍然处于本体论的萌芽阶段;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则正式将本原哲学转变为本体论哲学,凸显了语词逻辑中系词“是”(一译:存在)的哲学地位,一举将物质形态的本原转化为带有思想属性的“存在”,并开显了逻辑学这一必然性的力量。从巴门尼德以降,希腊哲学逐渐将视野放在具体的现实世界与思想的本质世界的关系层面进行考量,中间经历了元素论学派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说拯救现象的努力和智者学派相对主义、主观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批判,最终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达到大成。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被尊为“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泰勒斯,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
泰勒斯:水本原说
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一问题,并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基于两个理由提出了这一论断:首先,泰勒斯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作为养料,且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又是潮湿的来源;其次,早期希腊神话较为推崇以“水”作为基础,希腊世界据此演变出关于水的许多习俗,这成为了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说的另一理由。
“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它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哲学原则,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所表征的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泰勒斯在水本原说的基础上接受了古埃及人的世界图式,进一步提出了“大地浮在水上”这一命题,并用此来解释地震现象。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说
阿那克西曼德延续了泰勒斯从自然出发以理性的方式探寻万物本原的思路, 并在思维的抽象性和解释的具体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他对本原的规定突出了本原的流动性。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本性或自然,即“无定”(apriron,又译阿派朗),“无定”生成了全部的事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apeiron),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
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水本原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 比如,水本原可以解释事物的湿性,但都不能解释火的热性、土的干性、气的冷性;反之亦然。他认为:“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生成万物的本原被称作“无定”,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更确划地说,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假使最初有相反的东西,它们也会相互抵消、中和,因而必然呈现出无差別、无规定的状态;单个事物只有在脱离出这一整体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然后才会出现事物之间的对立。
阿那克西曼德不仅说明了本原的“无定”性质,而且十分关注万物生成的原因问题,在他看来,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立。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
阿那克西美尼: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提出气才是万物本原。气本原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它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不承认一种性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性质,而不赋予本原任何特定性质,阿那克西美尼却找到了一种可以转化为其他性质的普遍性质,这就是气的冷和热两种性质。冷与热两种性质对应了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 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这种生成观是典型的转化生成观,与阿那克西曼德的分离生成观形成鲜明对照。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出生于米利都以北的另一座商业城邦爱非斯的一个贵族之家。据传他因为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愤世嫉俗,放弃王位,隐居山林。他性格内向、语言晦涩、思想深,当时就被人称为“晦涩利奥六世”。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有形本原说的传统,也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某些观点。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也就是说“火”才是直接的直接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有两层意思:一是火的活动状态(活火),即火的燃烧和熄灭;二是世界秩序,它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决定着火的活动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着自身的同一。这种本原学说没有简单地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
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了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但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度,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这一尺度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生于伊奥尼亚海域的萨摩斯岛,青年时接触米利都派的学说。40岁时因不堪忍受君主统治而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城邦克罗顿,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兼有宗教、政治和学术特征的秘密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没有著作,他的学说在派别内部以秘传方式传播,从中衍生出一些宗教信条和禁忌,他的弟子分成恪守信条的信条派和从事学术研究的数理派,一直持续到公元前5世纪中叶消失。
毕达哥拉斯像米利都学派一样追求关于自然的知识,但他不认为本原是无定的,而是从获得知识的角度出发,强调本原的规定性或限定性。由于毕达哥拉斯本人及其弟子擅长数学研究,所以当他们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看做万物的本原,即“数本原说”。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说明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数有两种形式,即奇数和偶数,其中奇数是有定形的,偶数是无定形的,所以奇数是完满的,偶数是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 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 产生出一切物体。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体现了不同于伊奥尼亚学派的另一种哲学向,与“水”、“气”、“火”等相比,“数”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更能体现自然万物的统一性。
爱利亚学派
爱利亚派因意大利南部城市爱利亚而得名,流行于公元前6至5世纪之际。这一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这与主张本原是单一、但却是变化的伊奥尼亚派,以及主张本原是不变,但却是众多的毕达哥拉斯派形成了鲜明对比。
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是色诺芬尼,创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埃利亚的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
克塞诺芬尼:理神论
克塞诺芬尼是最早的利奥六世之一,与阿那克西美尼处于同时代。克塞诺芬尼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的神话世界观,他认为神话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来的,并据此提出了他的“理神论”。克塞诺芬尼认为“没有人的形体,且没有任何形体”的理性“神”才是世界产生的本原,“神”以自身的规定来规定世界。
色诺芬尼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是纯对的,神不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而是凌驾于不同人的特性与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有全人类都承认的普遍性,神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也是神的唯一性。在色诺芬尼看来,唯一的神不仅没有人的形体,而且没有任何形体。神的力量是无形的思想,不随着世间事物的变动而变动。克塞诺芬尼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的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而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格神。
巴门尼德:“存在”作为本原
巴门尼德是色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他是爱利亚派的实际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他的著作残篇是希腊哲学的经典之一。
巴门尼德利用“是”动词的普遍用法,说明“是者/存在”的普遍性。巴门尼德把“存在/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存在/是者”是代替色诺芬尼的“神”的概念;虽然两者都表示“不变的一”,但“存在/是者”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他关于“存在/是者”的学说包含着在早期希腊哲学典籍中可以见到的最缜密的哲学论辩。
巴门尼德在以“存在/是者”为认识对象的“真理之路”上,集中讨论了存在的特性及其与思想的关系。概括而言,他的观点大致如下: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第三,存在是不动的;第四,存在是完满的;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巴门尼德所说的“是者/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时间和空间中的实在,并且有固定的形体,是滚圆的球体。他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既不是超时空的本质,也不是无形状的精神。区别是他以前利奥六世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字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存在”。
巴门尼德对系词“是”的语义学分析,通过对“真理之路”的内在逻辑规则的揭示,一个永恒不动的本质主义的对象世界就被理论地确立了起来;而相应的,在米利都学派利奥六世和赫拉克利特看来充满了丰富变化的那个宇宙生成论的世界,就被作为单纯动变生灭的世界、就被作为不真实的现象世界排除了。希腊哲学对本原问题的探索方向从此从感性的、物质的实体转向了抽象的、思辨的思维概念,开启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大门。
元素派
“元素”(stoichenon)这个概念原意是“字母”,自然哲学家用它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元素不是毕达哥拉斯派所说的“数”,这一派哲学家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是西西里岛的阿格里根特人。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追随者,写过《论自然》和《净化》两篇长诗和一篇散文《医论》。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古人记载的大约450行残篇。
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位典型的多元论者,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形体本原说,吸收了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目哲学和灵魂学说,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他将此称为“根”(rhizomata)。
恩培多克勒借用四位神祇的名称,明确宣称火、土、气、水是万物之根,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本身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就产生出可感事物,而分解则是事物的消亡。整个世界处于一与多的永恒循环中。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恩培多克勒尝试把巴门尼德割裂开的一与多重新统一起来。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分合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的学说通常被称作“四根说”,但他认为本原在数量上是六个。
恩培多克勒所说的火、气、水、土都是微粒,它们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爱“和“恨”的希腊文原意是“友好”和“争吵”,它们是与人的活动相类比的两种作用相反的动力。爱与愉悦和美相关,恨与痛苦和丑相关。作用于四根的合力和斥力于是被赋予道德和审美价值,被冠以道德和审美情感的名称。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生于克拉左美奈,20岁左右时来到雅典,是第一个把哲学引入雅典的人,伯里克利曾是他的学生。
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传统的影响,阿那克萨戈拉也在物质性的东西中探寻万物的本原,不过他把本原看做是虽有各种形状、颜色和味道,但却不可见的“种子”(speramata)。作为本原,“种子”具有以下主要性质:第一,“种子”是永恒的;第二,“种子”是无限的;第三,“种子”是同类的;第四,“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第五,“种子”没有运动能力。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比如,毛的种子构成动物的毛,肉的种子构成动物的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后来又把种子称作“同质体”。
阿那克萨戈拉和恩培多克勒一样,在元素之外,又设定了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心灵/努斯”。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的概念。与“灵魂”相比,“心灵/努斯”有两个特征:第一是它的外在独立性:心灵/努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总之,心灵是弥漫于世界之中,甚至超越世界之外的精神。
原子论
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伯(Leucippus),他可能是米利都人, 生卒年代不详。留基波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德谟克利特(Derocritus,鼎盛年约在公元435年)是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谟克利特:原子说
德谟克利特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城,他一生游学四方,知识渊博,著述甚多。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原意是不可分割,它被用来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虚空”的意思与“充实”相反。如果说原子为存在(“是者”)的话,那么虚空就必须是非存在(“非是者”)。德谟克利特坚持虚空的同时承认本原也可以是非存在,成为了希腊自然哲学中较为有特色的理论。
德谟克利特认为无数原子最初处于涡运动之中,重的原子在中央旋转,结合成大地,轻的原子被抛到外层。原子在旋转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状的原子或因相互钩连、纠缠而结合,或因错开、脱落而分离。世间万物因原子的结合而产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旋涡运动称作必然性,认为“万物都根据必然性生成”“没有什么事物是任意产生的”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德谟克利特不再诉诸其他解释原则。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不像四根和种子那样具有丰富多样的可感性质,原子的性质只与充实和虚空相关。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是西方哲学最伟大的利奥六世和思想家之一,他关于本原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所谓 “理念”,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事物的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本原。每类事物有其对应的理念,在数量上,普遍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理念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理念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的理念论还包含多个层次: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可感世界,而理念世界是可知世界。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类。理论科学又被分为第一哲学(即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实践科学包括指导个人实践的伦理学和指导公共实践的政治学。艺术指包括制造工艺在内的一切技艺。与先前的希腊哲学家相比,亚里士多德的本原学说最为复杂,内容包含也最广。
亚里士多德认为本原(arkhe)是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hupokeimenon,直译为“躺在下面的东西”)。
三本原说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以前的自然哲学,提出事物运动的本原是“形式、缺乏和质料”三个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运动所朝向的状态,缺乏也是一种形式,即事物应该有,但尚未有的形式。一旦事物拥有它所缺乏的形式,它便完成了从一个形式向另一个形式的变化,即完成了一个运动过程。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亚里士多德还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有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现实和潜在可以说是运动的两重本质,它们和“三本原”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运动现象得出的结果。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aitia)是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具体又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等五对范畴。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目的因”主要指物体运动朝向的理由。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泰勒斯的水、阿那克美尼的气、赫拉克利特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四根”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都是对质料因的不同说明;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还企图在质料因之外寻找动力因,分别把动力因说成是爱恨和心灵;柏拉图在毕达哥拉斯之后,主张用形式因统摄质料因;但所有这些人都忽视了目的因。亚里士多德重视目的因,将之视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
“质料因”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属。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形式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是事物表现于外的形态。
“动力因”则指变动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原文的规范表述是to hou heneka einai,直译为“所为了的那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自然物还是技术物,都要追求“好”(agathos,它的中性名词 to aga 金枪鱼属 即是“善”)的结果。自然整体各部分的自发和谐运动,呈现出井然有序的面貌。
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他提出“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因此亚里士多德四因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因”。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因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获得了形式才算达到了目的),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三因合一突出了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也为第一哲学讨论实体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实体学说:从本原学说到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了以往哲学的是非得失之后指出,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理念型相”,而是“是者”。他说:“有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从而将本原哲学进一步拓展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本人称之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没有一样东西不属干“是者”的范围,但其他科学只研究“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是者”自身和本质属性,而是者又包括了先前希腊哲学中“本原”、“存在”、“本质”等概念的内涵。整个希腊哲学发展到亚里士多德这里,最终形成了一个以“是者”为研究中心的庞大体系,完成了从朴素的自然哲学到抽象、思辨形而上学的转变,从此西方哲学正式开启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道路。
相关概念
灵魂
灵魂(英 soul,德 Seele)在古希腊哲学中主要指精神活动。该词源于希腊语 普赛克,在哲学史中,一般解释为精神、思维、精神生活等。古希腊奥尔菲斯教派与毕达哥拉斯已讲到灵魂问题,并提出灵魂不死与转世。柏拉图继承此学说并作为知识来源于回忆的证据,认为灵魂有高低不同的理性、激情、欲望三重性,以此作为其国家三个等级成员的心理依据。亚里士多德从其形式质料说出发,认为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灵魂是现实,身体是潜能,两者结合成为有机体,并认为最低级的灵魂是营养或植物灵魂,执行消化与生殖作用, 较高的是感觉灵魂,有感知和欲望的能力,最高的是理性灵魂。在人的灵魂中有一部分是理性灵魂,理性灵魂不朽不灭,而其余的植物灵魂与感觉灵魂则是可朽的。
古希腊哲学所说的灵魂不仅指认识的主体,也指一种生命力。最初的米利都学派认为宇宙中充满了灵魂即生命力,有物活论倾向。之后的哲学学派大都将感觉与思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分开来,并根据各自的本原论,对灵魂与人的认识进程、感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公元前5世纪中后叶的自然哲学家们已注重从生理机制角度研究认识的起源与认知形式,区别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倡导主客体粒子相互作用的反映论,如四元素粒子同类相知的流射说、种子异类相知说、原子影像论等。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特已在局部范围内涉及普遍定义的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德谟克利特的杰出数学成就,表明他们已在纯熟地运用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已表现为一种逻辑性很强的理性思辨形式,埃利亚的芝诺为否定事物的“多”与运动,提出四个著名的悖论,以逻辑形式上的自相矛盾揭露了客观事物中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种种矛盾,这些悖论后来吸引了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研究。早期希腊哲学家对灵魂、认识的初步探究和逻辑思想的积累,对希腊古典哲学细致研究灵魂与认识论问题、创建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准备。
理论影响
思维对感性的超越
对本原的讨论是哲学最为原初的形态,古希腊在哲学发生之前最为重要的精神形态就是神话和宗教。在古希腊的神话观念中已经包含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解释所依据的原则始终是描绘想象的图景。比神话进了一步的是神谱学和创世说。神谱学是对神话传统的反思,追问诸神如何产生,试图指出诸神的原始系谱,以此基础,粗略地解释万物的起源。神谱学已是一种本原理论,是关于诸神之起源、彼此关系以及与世俗之关系的理论,这使原始宗教初具理性的色彩。不过,这种神谱理论仍然只是满足了诗意的想象,因为它借助的是超自然的力量和动因。本原学说的诞生意味着古 希腊的思想家不再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不再借助于神的动因,而是借助自然本身来解释万物的起源。用自然本身说明自然,就是以更加哲学化的方式来面对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也意味着人不再需要依靠诗意的想象和对恐惧的敬畏,而是通过理智的推理来解释世界。
形而上学“一元论”(monsim)的开创
本原哲学的立场是形而上学一元论的早期形态。一元论主张,只存在一个说明原则,例如泰勒斯主张实在能够根据一个原则(水)得到说明。本原哲学家们都按照泰勒斯的方式采纳了一元论的假设,他们尝试寻找能够说明一切事物、现象的某个原则,他们之间的分歧仅仅在于这个原则具体是什么样的性质。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认为本原哲学开创了“一元论”的原则,在自然本身中寻找“一”意味着思想对感性直接性的超越,意味着人类思维已经超越了杂多的感性自然,这一点只有以思想对自然本质的真实本性的把握才能够做到。这种思维方式开启了西方哲学思想的路径。感性的直观无法把握无限杂多的个别对象,在感性直观基础上作出的想象只能建立关于众多神灵的无限多的原则。将“一”视为思想的原则,意味着思想凭借自身把握实在,从而超越迷信、想象和幻想,产生理性的知识。
奠定本体论的基础
本原学说又被称为“前本体论”,因为其作为本体论的先导,讨论的是世界统一性的原理,揭示存在着之间最基本的共同规定。
泰勒斯及其后继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注意到了在感性经验中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激起了他们从事最早的哲学思考。变化就不仅是事物在表面上的多样化,变化不是没有基础的。在经验中,事物虽然杂然纷呈,但它们之间的彼此转化暗示了某种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统一性。神话用寓言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统一性,但知识的态度是不应该在自然之外去寻找这统一性之来源。要在自然本身中寻找,这就形成了“世界本原”(Weltstoff)之观念。这个观念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被表达为“始基”。始基就是万变之中不变的本原,是整个自然界变化过程的基础。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学说不是单纯的世界本原学说,而已暗含对本原问题的取消。所以本原学说所留下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方法来超越感性,以揭示诸存在者的最基本的共同规定。这种方法一旦被提出,就意味着西方本体论的开启。
后世评述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第一卷中对本原哲学评价甚高:“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因为藉着这个命题,才意识到‘一’是本质、真实、唯一自在自为的存在体。在这里发生了一种对我们感官知觉的离弃,一种对直接存在者的离弃,一种从这种直接存在的退却。希腊人曾把太阳、山岳、河流等等看成独立的权威,当作神灵崇拜,凭着想象把它们提高到能够活动、运动,具有意识、意志。……无限地、普遍地予以生命和形象,却并无单纯的统一性。有了那个命题,这种狂放的、无限纷纭的荷马式的幻想便安定了,无限多的原则彼此之间的这种冲突,这一切认定某一特殊对象为自为地存在的真实体、为独立自为高于其他一切的力量的种种观念,都取消了;因此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亦即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幻想的直观,亦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评价本原学说:“因此,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斯就在水里去寻找。”
策勒评价本原学术的哲学家们:“早期的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从物质引出一切,他们认为它被自身内在的力量所推动和赋予生命…… 人最初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因此不知道对于他的思想来说有比对自然的研究更高的问题,他投身于这一问题,义无反顾,而没有事先停下来探究知识的主观前提;而且即便他对自然的研究本身带他超越了可感现象,他也没有逾越作为一个整体来被认识的自然而进至有其自身内涵和独立自存的一个理想存在。在可感现象背后、不能被感觉察觉的力量与实体诚然被寻求,但这些力量的效应是自然事物,不被感觉所把握的本质本身是可感事物的实体,此外无物。”
王德峰教授认为:“(本原学说)开了西方式的哲学思想之路向。在此路向中形成了西方特有的“知识”观念。几千年之后,这一观念将广被世界,把一切非西方的民族都纳入到西方人的天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