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汴运河

汴运河

汴运河也称汴水,古代河流名称,为通济渠的一部分,主要部分位于今天的开封市地区境内。汉代河南荥阳市西南索河《汉书地理志》作卞水,《后汉书》始作汴渠。魏晋之际,汴渠自荥阳东循狼汤渠至今开封市,又东循水,获水至今江苏徐州市转入泗水一道,成为当时从中原通向东南的水运干道。

晋代以后统称为汴水。隋开通周济渠后,开封以东汴水渐废。唐、宋时称通济渠为汴河,改称此段汴水为古汴河南宋赵构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所管辖境内的汴渠水道。金、元后全流皆为黄河所夺。汴运河是中国贯穿河南省、安徽及江苏省诸省的运河,在古代指数条运河的总称,沟通郑州市(河南)以北的黄河与淮河,经过较早开凿的山阳渎,直抵长江扬州市(江苏)。

简介

汴运河地区的地形十分平坦,排水系统又纵横密布,故除了开凿新运河需集结人力外,不必举办重大工程。於是尽量利用已有的水道,加以拓宽、连结、渠化,使之成为运河。

运河东段自黄河至现代开封市(河南)之间,早在汉代或更早的时候即已建成,名为兰塘渠。汉运河(后称旧汴运河)自开封东南行,至今商丘市(河南省)向东行,在今徐州市(江苏省)穿过山东丘陵南部支脉的山隘,与泗河汇合,然后流入清江(今江苏淮阴)以上的淮河

北宋时期,开封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全国统一的“八方辐,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这条烟波浩瀚的汴河通济渠黄河长江联系起来,使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得以源源不断的运进开封。汴水是古城开封市的一条生命线。仅粮米一项,每年由汴水漕运到开封,就达八百万石。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至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描绘了当年汴水清悠迷人、火热繁忙的景象。

历史变迁

新汴运河为隋朝隋炀帝在605年前开通。先沿旧运河至商丘市(河南省),而后东南行,经永城市(河南)、泗洪县(安徽),在泗洪(江苏省)入洪泽湖以上的淮河。7世纪时,洪泽湖的面积要小得多。新运河开凿的规模要比以前几条运河庞大得多。运河全程两岸均种植垂柳,一旁且有驿道相随。运河本身设有固定的泊地及戌卫站。为辟建运河官府征集徭役达一百万人,在恶劣的情况下做苦工,以致人民对隋朝怨声载道。610年,开凿永济渠连通黄河与今北京,与长江流域和华北平原可直接运输联系。

唐朝时期

对於江淮一带的赋税与粮食依赖日益殷切,乃於8世纪拓建该运河系统。北宋时期定都开封,运河益形重要。至11世纪,运河的运输量约为唐代的3倍。

12世纪初

中国形成南北对峙局势,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金朝南宋偏安江南,运河遂告废弃。后来元代和明代相继建立统一的帝国,政治中心北迁至北京(蒙古族称为大都),一条新的南北运河兴建完成,称为大运河,于是连接黄河淮河的东西旧运河丧失重要性。

1960年末

又兴建一条新的汴运河,作为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新汴运河计划始於1966年,完成於1970年,动用450,000名劳工,连续工作4年。全长约250公里(155哩),取沱水、涡河上游的运河水道,经过隋朝的新汴运河与一条136公里(85哩)长的新运河,大致与唐代的汴运河同行,经过灵璧县(安徽)、泗县泗洪县,然后流入洪泽湖。虽说设计为防洪工程,但这条运河兼具河南省、安徽、江苏省三省边境的运输功能,同时有好几个县也取运河之水灌溉田地。

环境问题

汴水为古代开封市虽然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为汴水主要水源来自黄河,所以河道经常淤塞,洪水泛滥,淹没两岸大片庄园土地,都成亦不断受到威胁,贪婪残暴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发动掠夺性战争时,往往采取“以水代兵”,“以邻为壑”的恶毒措施造成人为水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