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腰斩

腰斩

腰斩,古代酷刑,是指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作两截,这种刑罚在周代已经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汉语词语,意思是使事情半途而废。

文献记载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姦者腰斩。”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季龙 志在穷兵,以其国内少马,乃禁蓄私马,匿者腰斩。”

《秦六国平话》卷下:“李斯李由 虽无罪犯,枉受其罪,只得枉招……遂具五刑,论腰斩 咸阳市。”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三:“元璋 知道《上梁文》又是 高启 的手笔,旧恨新罪一并算,把高启腰斩。”

刑罚演变

商朝时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习俗,烧、烤、蒸、煮,无不围着口腹之欲打转。如“”是把人剁成肉酱,“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绑在大火炉的金属外壳上烤成熟肉,而“烹”则干脆把人扔到饭锅里煮成肉羹。

到了周代,“砍”逐渐取代“烹”,成为死刑的主流。

周代的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才是后世所谓的斩首。

受刑人物

李斯

秦相李斯,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7月),大秦帝国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市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灭诸侯,成霸业,一统天下,秦始皇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但位极人臣又怎样?功烁古今又怎样?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领百官向赵高小心赔笑,仍在进谏后逃不开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诬陷,身被五刑(、、斩左右趾、断舌、腰斩),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李斯,这位《大秦律》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掌管刑狱多年。如今,轮到他领教自己厘定的酷刑,在自己培养出来的刽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

在腰斩前,李斯对着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追忆起当年领着孩子们,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这位河南省汉子对其追逐权力的一生的彻底否定和决绝。

晁错

公元前157年,刘启即位,当时因为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诸侯王多骄横放肆。为了巩固大汉王朝的统治地位,时任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景帝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削藩政策,虽然晁错的见解非常正确。但"一刀切"似的强制削藩政策在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且此事大大触动了各诸侯王的切身利益,使王庭与各诸侯王的斗争愈加白热化,晁错本人也因此让叛乱军队师出有名。

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等七国联兵反叛,以诛晁错为名,使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当此之时,晁错本人又有两件事处置失当,更增加了这种危险。一件是他向刘启提出建议,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长安,使景帝产生了对他的怀疑,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攻击他的借口。一件是追究袁盎刘濞阴谋反叛之罪。

袁盎与窦婴本对晁错多有不满,在外诸侯王叛乱以诛晁错为名,在内景帝又被袁盎、窦婴等施加压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景帝不得不做出诛杀晁错的决定。

公元前154年,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这个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

栾大

刘彻时期的方士,卫长公主第二任丈夫,汉武帝为求长生不老,派人到处寻访方士。栾大被封为五利将军、天道将军、地士将军、乐通侯,“赐列侯甲第,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汉武帝还将最喜欢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了他,更卫长食邑所在地名称为当利,是以卫长又称当利公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发现栾大是个骗子,怒火中烧,腰斩栾大,以泻心头之恨。

栾大墓在莱州市大沙河与沙河镇南王家村之间(即古当利县)。墓成覆斗状,解放初长宽各61米,高13米。如今仍有直径约8米、高约6米的砖砌土。

方孝孺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师南下。军师姚广孝送至城外,在马前向他跪拜:“臣有秘事一件相托。”朱棣问他何事。道衍说:“文学博士方孝孺,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肯降。殿下万万不可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朱棣也有意借用他的威信来收揽人心,所以答应下来。

当燕军攻破南京后,刘盈自焚宫中,文武百官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果然拒不投降。朱棣派人强行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至极,哭声响彻大殿。朱棣劝他辅助自己即位,就像周公辅助姬诵一样。方孝孺厉声质问朱棣,那为何不立惠帝的儿子或弟弟为君呢?朱棣无可奈何,只好命人把笔墨摆在方孝孺面前,强迫他撰写新皇即位的诏书。方孝孺接过笔,狂草四字:“燕贼篡位。”掷笔于地,边哭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见方孝孺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无反顾地回答:“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命人把方孝孺从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满脸是血,仍忍痛怒骂不绝。

明成祖一怒之下,把方孝孺的门生和朋友算作第十族,连同其九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诛尽,被杀者共达873人,戍荒者更逾数千。方孝孺始终没有屈服,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传说腰斩后,方孝孺还以肘撑地爬行,以手蘸血连书十二个半“篡”字才断气。

俞鸿图

历史上最后一次腰斩判给了清代河南省学政俞鸿图。雍正年间,俞鸿图督学闽中(今福州市),科考防范颇严,操守亦称严谨。未料他的小妾与仆人串通,收取贿赂,其妾把考试材料贴在俞鸿图官服背后补褂之上,俞鸿图穿出去,仆人轻轻地揭去授给应试者,而他一点也没觉察到。

事发后,雍正帝将俞鸿图处以腰斩极刑。俞鸿图仓促受刑,及赴刑场方才知道身受腰斩,要求死得痛快爽利一点也来不及了。原来刽子手对于腰斩犯人,一向索取规费,得了钱则刀斧锋利快下,可令其速死,以免长受痛苦;不得钱则故意缓缓而下使其迟死,血肉之躯寸寸受割,其痛楚可想而知了。俞鸿图被腰斩后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断气。

腰斩之酷烈,连性格刚戾的雍正皇帝也动了恻隐之心,遂命封刀。如果记载不误的话,从周代雍正年间止,施行了约两千多年的腰斩刑罚,算是寿终正寝了。

根据《清史稿·世宗本纪》及《清史编年》等史籍记载,俞鸿图因被判斩立决而并非腰斩。而且也没有关于雍正帝废除腰斩的记载。关于俞鸿图腰斩的说法,见于现代人林汉达的历史通俗读物《正说清朝三百年》。

使用废除

最初腰斩行刑时用斧或,因为青铜毕竟要软些,不够锋利,必须做成斧钺,砍下去才有力度。待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容易磨损,用起来更要求技巧,得像庖丁解牛一样,谙熟腰椎骨空隙,否则,一刀下去不能砍断,场面自然尴尬,会遭围观的人群嘲笑其手艺不精,有损刽子手的“职业操守”。

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腰斩开始启用更顺手的刀,不仅刃利背厚,不易磨损,而且对杀人技术要求比较低。包拯那著名的三口铡刀,其实并非电视上演的那种用途:把人头塞进去,刀起头落,仿佛中国式的断头台,而是腰斩时用的,把人截成两段,“手足异处”。

腰斩在行刑时,犯人必须脱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来,伏在铡床或木、铁的砧板上,正是刀之间“我为鱼肉”的架势。

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被从腰部砍作两截后,还会神志清醒,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断气。犯人的家属往往会打点一下刽子手,让他行刑时从上面一点的部位动刀,可以使犯人死快点;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点罪,就贿赂刽子手从下面一点的部位动刀,甚至将被腰斩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块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续两三个时辰不死,真是残忍至极。

腰斩这一刑法是在雍正朝被废,科考考官俞鸿图因涉科考舞弊案被处以腰斩,被腰斩后俞鸿图在地上用血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气绝身亡,雍正听说之后便觉残忍,命令废除这一刑罚。

参考资料

古代酷刑之腰斩.今日头条.2022-10-26

身居丞相之位的李斯,为何会被处以腰斩呢?.趣历史网.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