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是梁志胜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12年10月。该书首次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作者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明代选簿档案为主,结合多种文献,对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进行深入研究,理清了明代武官世袭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流变,并对武官世袭制度发展的后果及影响做出客观分析。该书认为,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推行对武官集团的稳定、军队的稳定乃至明初统治的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该书获201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内容简介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从卫所世袭武官集团的形成、世袭武官的基本构成、武官世袭的基本法则、犯罪与武职袭替、武官优恤制度、借职制度、比试制度等方面对明代武官世袭的具体内容做了深入研究,厘清了明代武官世袭制度;还对明代武选的过程及相关武选文书做了具体的探究,对武官世袭所产生的消极与积极影响做了中肯的分析。

作者简介

梁志胜,男,汉族,1969年生,陕西吴旗人,历史学博士,古代史(明清史)硕士研究生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自1994年兰州大学硕士毕业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以来,一直担任中国古代史的基础教学工作。曾讲授过本科生基础课《中国通史》、选修课《明清史》,研究生《历史文献导读》、《明清史专题》、《明清史史料学》等课程。2000年~2004年,兼任历史文化学院2000级本科生辅导员。专业研究领域为明清史,曾师从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诚教授,主要从事明代卫所制度的研究。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2003年度)一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研究课题两项。现为陕西省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明史学会会员。

作品思想

《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指出武官世袭制度为世袭武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各种优厚的条件,诸如宽松的袭替法则、优恤功能的优给、优养制度、法网偏开的“罚弗及嗣”处罚原则等等。这使武官能够在卫所中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有利于建立一支稳定的卫所武官队伍,也有利于卫所军制的建设与维护。然而世袭制度本身所提供的这些优厚条件,又使世袭武官很难因犯罪革职被取消世袭资格,或因绝后乏嗣而被自然淘汰。而在另一端,旗军却可以通过建立军功而不断加入世袭武官的行列。于是,武官集团就在武官的“进”远远大于“出”的情况下不断膨胀,形成武官人数的无限制的增长,出现大量冗员。非军功升授世袭武官途径的开放以及武选中的各种疏漏和弊端,更使世袭武官集团鱼龙混杂,冗滥不堪,导致世袭武官的整体素质越来越差,社会地位也不断下降。卫所中世袭武官与世袭旗军之间的固定关系,又使旗军沦为武官的“世奴”,成为世代遭受武官欺压、剥削的对象。而“罚弗及嗣”的处罚原则,更使武官的违法犯罪行为肆无忌惮、有恃无恐,加剧了卫所中官、军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卫所旗军不断逃亡的根本原因,武官世袭制度的这些后果是导致卫所制度衰败的根本原因,而庞大的武官集团所造成的“冗食”问题又成为明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两点将对明朝的衰亡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从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正是由于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推行,它使武官能够在卫所中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这对于武官集团的稳定,军队的稳定,乃至明初统治的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卫所武官以家庭的形式由原籍迁居到卫所,在当地世代繁衍,与卫所旗军家庭共同构成卫籍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明代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卫所人口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和开发边疆的积极作用。而少数民族也通过卫所由边疆迁入内地,形成了明代人口迁移中的双向流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卫所武官还要求为自己的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不少卫所中设有卫学。这些卫学的存在,尤其是在边疆、偏远地区,客观上为这些地区的文化传播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之缘起

第二节 写作思路与基本观点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

第二章“武职选簿”档案

第一节“武职选簿”档案的由来

第二节 现存选簿的收藏情况

第三节 选簿的内容及价值

第三章 卫所武官集团的形成

第一节 制度渊源

第二节 卫所武官的基本构成

第三节 卫所武官的来源及武官集团的形成

一、旗军(武官)的来源

二、武官集团的形成

第四节 卫所武官的分类

一、世官与流官

二、新官与旧官

三、达官、土司与汉官

四、见任官与带俸官

第四章 武官袭替法则

第一节 武官袭替的基本法则

一、袭职替职

二、武官袭替的基本法则

第二节 立功人子孙承袭

第三节 非立功人子孙承袭

第四节 旁枝与犯堂

第五章 武官犯罪与武职袭替

第一节“罚弗及嗣”的原则

第二节 立功

第三节 降级

第四节 调卫

第五节 革职为民

第六节 充军

第七节 揭黄革袭

第六章 优给优养制度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 优给制度

一、优给俸额

二、出幼

三、转名优给

四、优给程序(优养附)

五、优给地点(优养附)

六、优给的作用

第三节 优养制度

一、优养的前提

二、优养对象及俸额

三、优养的作用

第七章 借职制度

第一节 借职的发生

第二节 借职的形态

一、因应袭舍人年幼而借职

二、因武官老疾无子或应袭舍人残疾而借职

三、武官犯罪无子而借职

四、因武官逃亡或应袭舍人下落不明而借职

五、应袭者因从事儒业科举不愿承袭而借职

第三节 还职

第四节 借职者的身份

第八章 比试制度

第一节 比试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第二节 比试规则

一、比试程序

二、比试内容

三、比试监督

四、比试地点

第三节 比试与俸禄

一、比试中式

二、比试不中

三、比试违限

第四节 免比与弊端

一、新官免比

二、土司不比

三、达官不比

四、武举不比

第九章 武选及武选档案文书

第一节 地方保送

一、卫所保勘

二、抚按审验

三、袭替期限

第二节 中央审核及武选

第三节 武选档案文书

一、额黄

二、选簿

三、审稿

四、号纸

五、宝簿

第十章 武官世袭与明代社会

第一节 卫所武官世袭制度发展的后果

一、武官冗积

二、世职冒滥

第二节 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二、积极影响

全书总结

征引文献

后记

参考资料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通知.陕西省教育厅.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