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同里长大
《在胡同里长大》是由林海音创作的一部散文集,由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
基本信息
- 书名:在胡同里长大
- 作者:林海音
-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5399-4625-2
- 页数:282页
内容简介
本书为林海音文集第四卷,以散文为主。主要为作者回忆北平市生活的文章,表现自己对北平的苦念。其中有《北平漫笔》《家住书坊边》《我的京味儿之旅》等篇目。作者讲述老北京的生活,述说旧北京风俗地理人情,漫谈北京土语等等。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文坛的“女中豪杰”,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2011年是林海音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江苏文艺社推出新版五卷本林海音先生珍藏版文集,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先生选编,收录林先生长篇和中篇小说、散文、书信等作品,并配有许多林海音不同时代的珍贵照片,文如其人,林先生的美将在这套新版文集中得到最大的展现。是一套兼具阅读、欣赏与收藏的文学作品集。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担任「联副」主编期间(1953-1963),抵抗政治压抑的风气,发掘了林怀民、七等生、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新人,创办“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家的客厅是“是半个台湾文坛”,文坛尊称她为“林先生”。1960年《城南旧事》出版,写北京城南的童年,奠定了林海音在文学界的传世地位。
名家推荐
郑清文(台)
林海音的到来虽非狂风骤雨,却是文坛上的一场及时雨,为干涸的土地带来了生机,让潜伏的种子得以萌发成长。
叶石涛(台)
林海音的小说带有浓郁的京味,不受台湾新文学反抗意识影响,反而深受30年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她擅长刻画在传统道德束缚下苦苦挣扎的新旧时代女性形象。尽管她的故事围绕家庭、妇女、老人和儿童展开,但她敏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常常隐匿在细腻的心理探索之中,赋予作品以柔和的外貌。
文洁若
《城南旧事》洋溢着淡淡的忧伤,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阅读林海音的作品,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园会》。两人都远离家乡,乡愁得到了升华,因此作品更加真实动人。
齐邦媛(台)
林海音巧妙地将英子眼中城南的风景融入叙事之中,赋予整本书诗一般的意境。读后给人的整体印象中,似乎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扮演了比人物更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亲切包容的存在。如果没有这种时空背景,《城南旧事》就不会拥有持久的价值。
董桥(港)
林海音心中的北平市已不复存在,但她笔下的北平仍在。中国乡愁文学的最后一笔伴随着运煤骆驼队走入淡雅的山水画中。无需叮嘱,也不必惊奇,隐约能听到城南那个小女孩在花树下的欢声笑语和脚步声。林海音永远年轻,就像英子一样。
铁凝
林海音先生一生勤勉写作,从容生活,热心扶持文学新人,真诚待人。她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赢得了文学界晚辈的敬仰。她的文字或许不会猛烈震撼人心,但因其丰富朴实的情感和对平凡生命的人文关怀,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魅力,慢慢地渗透进海峡两岸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她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和贡献,尤其令人钦佩。
参考资料
在胡同里长大.iPac2.0.2024-11-17
在胡同里长大.豆瓣读书.2024-11-17
林海音 Haiyin Lin.豆瓣.202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