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Zo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野生动物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现代动物学研究,服务于人口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重大需求。现任所长乔格侠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三个研究所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1962年,昆虫研究所与动物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截至2023年10月,动物研究所正式职工461人,离退休人员332人,在站博士后145人,在读注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30人,另有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近200余人。其中院士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9人。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9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和1929年成立的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

1950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三个研究所的部分资料、标本和设备,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1953年,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发展为昆虫研究所。1957年,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发展为动物研究所。

1962年,昆虫研究所与动物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曾在国家自然资源调查、保护区设立、反细菌战、虫鼠害防治、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殖避孕等领域做出过重要历史贡献。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动物研究所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理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资格授予工作;1988年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获准为博士生导师自行评定单位;1997年后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为一级学科(生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0年再次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2003年,动物研究所与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利用该所科研人员研究的高技术成果——昆虫群养技术和系统集成的病毒分离提纯技术,突破了制约昆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生产的病毒杀虫剂具有高含量超低用量的突出特点。2004年10月,动物研究所在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生物农药中试基地。2006年9月,动物研究所与济源市白云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人事部批准。同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与共建的“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

2008年,动物研究所“生态学”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2011年,生态学、动物界、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四个学科被中国科学院评为重点学科。2018年10月,动物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5年,动物研究所新增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点。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截至2025年3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设有7个科研部门,9个管理部门,4个支撑部门,5个挂靠部门。

人员规模

截至2023年10月,动物研究所正式职工461人,离退休人员332人,在站博士后145人,在读注册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30人,另有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近200余人。其中院士专家4人,“国家杰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9人。

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3月,参考资料

科研条件

动物研究所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动物博物馆。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院重点实验室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科学数据库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 China),自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每年向全球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年度名录。其目的是收集所有在中国分布的生物物种的名录数据,为全球使用者免费提供。该名录包含了物种的拉丁名、同物异名、中文名、别名、分布区、分类系统及其相关文献。每个物种的信息都由分类学家重新审定。2024版年度名录包含了155364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的名录信息,其中,动物界73862个,细菌界469个,色素界2381个,真菌界27807个,植物界47474个,原生动物界2566个,病毒805个。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包含了22个中国动物学研究的子数据库及其信息服务平台,如中国动物志、中国动物图谱、鸟类、蜜蜂属、内陆水体鱼类、两栖和爬行纲直翅目昆虫、云南蝴蝶、昆虫模式标本、濒危和保护动物、动物名称等数据库。使用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分类系统浏览或地图地点选择等方式查询中国动物物种的数据。

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图像数据管理系统是一个集野生动物图像数据的存贮、分析和信息交流的网络交互式平台,用于管理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大量野生动物图像数据。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促进野生动物图像数据得到快速分析和充分利用,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和管理等提供多种信息服务。截至2025年3月,该系统收集了来自全国50多个自然保护区(40余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成员)800多万条图像数据,已鉴定兽类物种110余种、鸟类物种370余种。

学术刊物

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7种,分别是《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应用昆虫学报》,其中《Current Zoology》《Insect Science》《Integrative Zoology》是SCI收录期刊且持续稳定在Q1区,三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262、2.654和2.624,其他 4 种刊物为中国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

《Insect Science》于1994年创刊,由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国际著名出版商Wiley合作出版。登载有关昆虫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化与毒理学、生态学与害虫综合治理、行为与社会生物学和系统与进化学等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英文原始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等,以发表昆虫在分子、基因、生理生化、种群、群落等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论文为特色。

Integrative Zoology《整合动物学》(英文版,双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国际动物学会主办,并与国际出版商Wiley-Blackwell合作出版的动物学学术性英文期刊。刊物面向动物界工作者,旨在鼓励使用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和阐述宏观动物学规律,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整合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灾害控制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学术交流沟通的国际平台。Integrative 动物学是中国国内第一份以英文创办的动物学刊物,于2006年创刊,2010年被SCI收录。

《Current Zoology》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主办,以动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涉及学科包括生态学、进化与行为、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形态学与解剖学。辟有综述、研究论文、方法和观点、研究简报等栏目。该刊自2009年第一期开始改用英文出版,并更名为CURRENT 动物学,只接受电子文件投稿。

昆虫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昆虫学会共同主办的昆虫学学术刊物,于1950年创刊,登载有关昆虫形态、生理、生化、病理、毒理、生态和系统学等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原始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等中英文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期刊,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01年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刊物,被《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CAB文摘数据库和德国的“ ISPI Pest Directory Database ”等重要文摘和数据库收录。

动物分类学报》于1964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动物分类学报》改为英文刊Zoological Systematics,只接受英文论文。《动物分类学报》主要报道的内容为从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动物系统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包括动物分类、动物进化、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和区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在分类学上的应用和学科发展综述性论文等。

动物学杂志》于1957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主要栏目:研究报告、珍稀濒危动物、技术与方法、自然保护区、基础资料、研究简报和快讯、综述与进展、专题知识讲座、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动物学杂志》曾经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全国优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及北京市优秀期刊奖,是入围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并同时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专题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论文引文统计分析数据库等国内各大数据库及英国《动物学记录》、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收录。 

应用昆虫学报》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昆虫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科技前沿、专栏、研究论文、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收录该刊的国际检索机构有:美国《化学文摘》(CA)、《动物学记录》、《昆虫学文摘》(EA)、《剑桥大学:生物学文摘》和《剑桥大学:昆虫文摘》,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文摘《CAB Abstracts》、《应用昆虫学》(AE)、《应用昆虫学年评》(RAE)、《农业科学数据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Agrindex》、俄罗斯全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VINITI)、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

科研平台

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2009年3月,动物研究所启动建设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简称所级中心),同时成立由不同学科专家担任委员的所公共技术服务管理委员会。所级中心整合动物所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在所级公共技术服务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运行使用效率和共享共用程度,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撑服务。2011年11月22日,所级中心启用了仪器智能卡刷卡程序。2016年1月20日,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由2.0升级到3.0,仪器管理系统由电子化管理发展为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管理,加强了技术支持。截至2016年,所级中心共拥有7个技术平台,拥有专兼职仪器管理员19人,副高级技术岗位人员7人,占36.84%;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紫外显微切割系统等大中型仪器设备共计50台件,设备原值总计7891.31万元。

实验动物中心

动物所新园区实验动物设施自2007年3月启用,全所实验动物设施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实验动物屏障系统约1000平方米,配备独立通风系统设备(IVC)117套(10533个笼位);实验用动物设施约600平方米。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利用电脑自控系统,自动调节实验动物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压差等指标,以符合动物实验要求。实验动物品种主要包括大鼠、小鼠豚鼠地鼠、兔子、鱼、鸡、鸟、田鼠亚科沙鼠褐家鼠等实验动物涵盖了几十个品种品系,实验动物级别包括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设施包括普通级、屏障系统、IVC、隔离器等。实验动物中心为研究所提供实验动物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各种实验动物实验饲养管理,提供遗传修饰小鼠模型制备、动物净化保种等相关技术服务项目,维持实验动物设施正常运营及生物安全监管、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实验动物技术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

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

北方大动物研究基地(Beijing Farm 动物界 Research Center, BFARC)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倡导下,着眼于中国畜牧业和人类医学未来发展需要,在2010年建立的集猪的基因育种和生物医学研究为一体的战略研究基地。该基地位于昌平区南口镇燕岭农业生态公园,总占地20000平方米,可存栏高品质实验猪4000头,已经成功建立了实验动物饲养、品系培育、大动物遗传修饰、医学表型分析和种质资源保存等实验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已建立的动物疾病模型及实验动物品系有:首个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的vWF基因敲除血友病疾病模型、首批通过ENU诱变获得的白色巴马猪瓦氏综合征II型听力缺陷疾病模型、以及基因编辑获得的帕金森病疾病模型、免疫缺陷病模型以及白色巴马猪品系等。

科研成果

2016年~2020年,动物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1497篇,其中在TOP15%期刊发表论文589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9.3%;在IF≧5期刊发表论文540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6.1%;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性等各类奖项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4项、国际合作奖2项,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5项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获奖

论文

科技创新

在细胞编程与重编程方面,动物研究所利用CRISPR-Cas技术首次在重要模式动物大鼠上实现了多基因同步敲除,并证明此技术引入的基因修饰可通过配子传递到下一代,该突破对于推动利用大鼠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和大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果蝇斑马鱼为模式,发现Smurf通过位点特异性的泛素化修饰Ptc蛋白,正调控Hh信号通路活性,这一机制有利于生物体内信号受体细胞对外源Hh信号进行有效解读,并在维持信号的稳定传递上起重要作用;成功建立了大鼠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并证明其在长期培养过程中仍可维持单倍性和多能性,这一工作将对人类疾病模型研发和开展基因功能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有害动物调控机制方面,动物研究所成功破译黄脊竹蝗基因组图谱并揭示其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为更好的揭示蝗灾爆发机制以及开发可持续性治理策略和新的控制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基因组资源,也为推动蝗虫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和行为的生物医学模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基于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从蝗虫型多态现象的进化、型变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十年来在蝗虫型变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研究中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于加深人们对蝗虫型变机制的理解以及蝗灾可持续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全面系统阐述了关于强大小蠹入侵机制和综合防控理论;在松材线虫转型发育及其与媒介天牛蓝变菌共生互作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动物进化与保护方面,动物研究所重建了大熊猫800万年的种群分化历史,指出虽然现生大熊猫的三个遗传种群均具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但是其栖息地破碎化现状及隔离种群间有限的基因流再得不到有效改善,他的遗传多样性将会在未来缓慢丧失;从基因组水平进一步确证了地山雀科是“山雀”而非“鸦”,并发现其基因组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扩张、与免疫和嗅觉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收缩以及与低氧反应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经历了正向选择和不同程度的快速进化,揭示了地山雀为适应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产生了基本的生存适应策略演化。

教学培养

截至2025年3月,动物研究所学科设置包含了生物学、生态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4个一级学科和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类别,设有动物界、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再生医学等9个二级学科专业的博士培养点;以及动物学、基因组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与医药11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硕士培养点。此外,研究所有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为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形象标识

整体标识以动物研究所英文缩写“IOZ”的变形为主体,也突出了“动”字的变形,上方圆点与下侧半开O型图案表现了天地之合,中央Z型图案意喻生命科学漫长探索之路,延升之剑尾寓意科学高峰永无止境;标识整体色彩以蓝色为主,显现海之博大、天之浩瀚,天地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似雄鹰展翅搏击长空、如巨龙盘踞蓄势待发;红色闪光圆点表达了动物研究所的活力和热情;整体设计体现动物研究所探索、追求、发展、超越的完整理念。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06年9月,动物研究所与济源市白云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国家人事部批准。同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参与共建的“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

2008年,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安徽省合肥市签定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中科院以及其他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科研课题,互派专家学者到对方讲学等。

200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东北农业大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

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的、全面的、深度的战略合作,在发展战略研究、高端学术平台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学科领域布局、文献资源使用保障等领域开展合作。

国际合作

2016年~2020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的40余位优秀外籍科学家到所工作;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80余项。

所获荣誉

2018年10月,动物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2年5月,动物研究所被中国科协等7部委联合评为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7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荣获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证书。

参考资料

所情简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官网.2025-03-04

所长致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学科方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博士后慨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概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动物所与企业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科学院.2025-03-0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年博士招生目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站.2025-03-04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刘以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康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周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魏辅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概要介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科研部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科学数据库.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Insect Science.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Integrative Zoology.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Current Zoology.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昆虫学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动物分类学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动物学杂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应用昆虫学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中心简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基地介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5

获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论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形象标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动物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定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2025-03-04

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东北农业大学.2025-03-0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来动物研究所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并联合举行“走好第一方阵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党日活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5-03-0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荣获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证书.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