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
《收租院》所产生的背景具有极其浓重的时代烙印,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毋宁说更像一部阶级教育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将开始新生活的中国人民依然沉浸在“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愁”的浓郁的阶级斗争的气氛中。
《收租院》通过视听语言成功地展示了泥塑《收租院》的艺术成就,再现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极为强烈的教育意义。
正文
1966年初,北京电视台(即中国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电视纪录片报道收租院,在赴四川省当地的拍摄中剧组人员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感染,决定由单纯的报道改拍成一部艺术作品,这部3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收租院》便诞生了。 1966年4月,电视纪录片《收租院》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反响巨大,4月中旬,文化部把电视纪录片《收租院》扩制成35毫米电影拷贝全国城市发行,又制成16毫米拷贝向全国农村发行,连放八年。
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有:创意王元洪,摄影朱宏,解说词作者陈汉元(代表作还有《话说长江》、《话说运河》)
文革结束后,《收租院》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电视纪录片《收租院》的解说词一直收进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