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来人的困境

马来人的困境

《马来人的困境》(马来文:《Dilema Melayu》),由马哈蒂尔·本·穆罕默德于1970年所著的一本具争议性的书。这本书是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政治和种族信仰的宣言,它从种族的角度分析了马来西亚的历史和政治,并提出了针对马来人的平权政策。马哈蒂尔在书中提出,平权行动政策是一种解决暴力问题、走向和谐一体化马来西亚的解决方案,尽管在这样的马来西亚,政治和经济权力牢牢掌握在马来人手中。

这本书在出版后被马来西亚禁止,但在新加坡出版。尽管如此,它在马来西亚印度人和马来西亚华人中广泛传播,他们对马哈迪于1973年重返政坛并随后上台的担忧。在马哈迪于1981年成为总理后,他的副手穆萨·希塔姆提出了解除11年禁令的提议。这本书被认为,包括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本人在内,对马来西亚的平权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中,该政策规定了对指定的土著族群的种族配额。

在该书首版的前言中,其英国出版商对马哈迪的假设和断言的准确性表示怀疑。穆罕默德·巴克里·穆萨在《重新审视马来困境》(1999年)中表示,马哈迪的断言和假设是基于他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没有实证数据支持。

创作背景

在出版的当时,马哈蒂尔已被执政党马来西亚全国巫人统一机构给开除党籍,马来西亚则被之后称为五一三事件的种族暴动弄得动荡不安。

基本立场

这本书用种族的角度分析了马来西亚的历史,政治,并假定以下基本立场:

- 马来人为马来西亚之原住民(Bumiputras)。

- 唯一的国家语言为马来语并且其他种族学之。

- 因有着宽容和不愿造成冲突的性格,马来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屈服于英国人和与其共谋的种族。

- 需要一个反歧视行动来解决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在当地所实行的霸权主义

此"两难"便是,是否马来人应该接受政府援助-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立场是,他们应该这样做。

书籍影响

倾向于清除涉及他族的言论,例如把犹太人称作钩鼻子,这本书巩固了马哈蒂尔在马来人心中“超人”的形象,甚至还曾被拿来跟阿道夫·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比较过。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书中马哈蒂尔也剖析了自己种族的好几项短处,而且著此书的目的本是为了使马来西亚远离暴力,走向合谐跟统一 (虽然马来人应牢牢控制住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权力)。

于1972年马哈蒂尔重新加入巫统并在1981年成为马来西亚首相。毫无疑问地,马来西亚政府在他在任时采取了许多同书中所建议的政策。这个困境问题在2000年到2002年间再一次地被马哈蒂尔·穆罕默德本人和他的首相接班人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所提出。阿都拉·巴达威主张马来人在不断的稳健进步,他们现在应该要丢下“拐杖”,开始比赛。

作者简介

敦马哈蒂尔·本·穆罕默德(马来语:Mahathir bin Mohamad,1925年12月20日-),生于吉打州的亚罗士打,是一名印巫裔混血儿,父亲为印度裔回教徒,母亲为土生吉打马来人,曾任于1981年至2003年间担任马来西亚首相一职,后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把首相的职务转交于阿卜杜拉·巴达维

1964年,马哈蒂尔·本·穆罕默德以医生的专业身份代表巫统竞选国会议员,竞选获胜后进入国会,历任各种内阁职位,1976年担任副首相,1981年出任首相。2003年,他在举行巫统大会上,宣布退休。

马哈蒂尔·本·穆罕默德是一名深具争议性的政治领袖,他在担任马来西亚首相期间,被认为是马来西亚现代化的工程师。无论如何,他也备受批评,特别是他的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及其裙带作风。

拥有“Dr. M”之称的马哈蒂尔·本·穆罕默德,在国际舞台上也非常积极,特别是以热切推动“亚洲价值观”著称。

2008年5月19日,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宣布退出巫统。并且表示只有巫统主席兼首相阿都拉·巴达威辞职下台后才会重新入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