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连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由伊斯坦布尔海峡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三部分组成。该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将土耳其一分为二,是亚、欧两大洲的天然分界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素有“天下咽喉”之称。

土耳其海峡的流向是从黑海流向地中海,即沿着海峡主体走向从北往南流;同时会在部分弯头或者开敞水域产生反向的漩涡流,有时甚至会产生最大达4节的南流,即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流向达达尼尔海峡。南流最大时, 北上从爱琴海进入黑海的大型船舶或者载有危险品的船舶严禁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只能在外抛锚或者漂航等待编队命令, 到流速降低后再进入达达尼尔海峡。

土耳其海峡作为交通战略要道,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扮演重要角色。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曾在海峡上修建浮桥进入欧洲。公元14世纪,奥斯曼帝国渡过海峡,侵入巴尔干,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1783年,俄罗斯建立了以塞瓦斯托波尔为基地的黑海舰队。此后,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国为争夺该海峡也进行了长期斗争。1841年,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和俄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规定任何国家的军舰平时都不得通过该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海峡控制权。1936年,土耳其、英国等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签订了《蒙特勒公约》,规定了各国船舶可自由通过海峡等通行规则并保留至今。如今,土耳其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每年大约有4.8万艘船通过该海峡,是俄罗斯和包括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在内的里海地区国家向欧洲出口的主要海运路线之一。

信息介绍

地理位置

东北端为伊斯坦布尔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

美苏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冷战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

形成原因

土耳其海峡原是沿断层线侵蚀的古河道,后地壳下陷、海水浸没而成。

历史演变

历史回顾

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国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之子)在此搭设浮桥,出征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于西元前334年出征波斯时,也以此法渡过海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爆发了著名的加里波利之战英国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统帅尼古拉大公吁请,为减轻俄在高加索一线的压力,同意出兵土耳其,并选定达达尼尔海峡作为攻击目标。1915年2月16日,英军统帅汉米敦指挥英舰炮击土军滩头阵地,掩护海军陆战队实施登陆,遭土军顽强阻击,未果。英海军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3艘遭重创,余者退向公海。4月25日,英军以重兵借密集炮火掩护向盖利博卢半岛发起轮番进攻,被穆斯塔法·阿塔土克将军指挥的土军第19师屡屡击退。战役进入僵持阶段。9月,英国及其盟国的军队开始分阶段撤退。整个战役总共有16个师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法兰西部队参战。协约国方面除舰队遭受重创外,英军伤亡21万余人。这次战役在政治上影响极大,全世界得到的印象是协约国军事上无能,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因此下台。穆斯塔法·凯末尔被誉为“伊斯坦布尔市救星”。盖利博卢半岛矗立起了这次战役的纪念塔。

千年沧桑

伊斯坦布尔海峡目睹了小亚细亚半岛和色雷斯的千百年沧桑。1841年,欧洲列强依据弱肉强食法则,与奥斯曼帝国在伦敦订立《海峡公约》,旨在制止沙俄夺取海峡通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失去海峡控制权。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协约国瑞士签定洛桑和约。和约对海峡作出规定:将盖利博卢半岛、恰纳卡莱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狭长地带划为非武装区。土耳其若参加战争,则可武装之。组织“国际海峡共管委员会”,根据和会决议的原则,研究并管制有关外国军舰在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透过海峡的问题。1936年,土耳其、英国、法兰西、苏联保加利亚希腊德国、南斯拉夫签定了《蒙特勒公约》。根据该约,国际海峡共管委员会解散,海峡的管理权归还给土耳其。公约规定:处于战争状态或面临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土耳其可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透过海峡;和平时期,商船可自由透过海峡,战争时期,与土交战国的商船不可透过海峡;和平时期,黑海舰队(原则上指苏俄的黑海舰队)可以经海峡驶往地中海。《蒙特勒公约》至今仍是土耳其管理海峡的国际法依据。

海峡问题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96年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攫取亚速,使俄国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

1696年~1840年,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

第二阶段

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 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 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

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罗斯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

第三阶段

1920年~1935年,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伊斯坦布尔市,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7月24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

第四阶段

1936年迄今,苏联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 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自然条件

气候水文

海峡自西而东由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3部分组成。东连黑海,西通爱琴海,全长361千米。

达达尼尔海峡长64千米,宽1.7~7.5千米,水深57~70米。

马尔马拉海是个内海,南北宽约70千米,东西长约266千米,面积1.1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57米,最深处1355米。

伊斯坦布尔海峡长31.5千米,东北部最宽处3.7千米,中部最窄处仅747米,水深27.5~124米。

海峡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西风,气温低,1月平均气温在2℃以下,经常有气旋通过,形成较多降水。夏季盛行偏北风,气温较高,7月平均气温25℃以上,干燥少雨,年降水量600~900毫米。

由于黑海的大气降水量和多条大河径流量的总和大大超过了海面蒸发量,以及受狭窄海峡出口处的约束,造成黑海海面比爱琴海海面高出50厘米,而盐度却比爱琴海低,只有12左右。这样就使盐度较小的表层(水下10~20米)海水从黑海流向爱琴海,而深层盐度较大海水从爱琴海流向黑海。

自然资源

海峡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马尔马拉海急流,水面底下则有一股逆流把含盐的海水从马尔马拉海带到黑海。由于鱼群季节性地透过海峡往返黑海,海峡地区渔业颇盛。两岸树木葱郁,村庄、别墅星罗棋布。

海峡交通

1973年,土耳其政府投资近20亿美元的资金,建成了横跨海峡的博斯普鲁斯公路大桥,桥长1560米,其跨度1074米,居当时世界的第四位、欧洲第一位。

大桥桥身高出水面64米,水面无任何桥墩,桥两岸各有一座高165 米、分别重5万吨和6万吨的门字形桥塔,由两根粗大的钢索(每根由1万多条5毫米粗的钢丝拧成)牵引。

大桥建成后显著改善了海峡两岸的交通条件。至1998年底累计已有5.7亿辆汽车通过大桥,每日平均达6万余辆。

1998年7月,在离这座大桥8海里的地方,又架设了第二座现代化公路悬索桥

土耳其政府又在筹划修建海峡隧道。届时建成后将更方便亚欧的交通和经济贸易往来。

战略地位

军事价值

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

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其中俄罗斯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海底隧道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

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如今,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独立国家联合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印度洋的战略屏障。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航运价值

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沟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唯一的出海口。峡区属地中海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海流缓慢,滩礁亦少,航运条件优越,故海上航运十分繁忙,年通过船舶约4万艘、军舰几百艘,总吨位达4亿吨左右(不包括军舰)。

旅游资源

海峡大桥

以贯通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市欧洲的高速公路。达达尼尔海峡地中海进入伊芳史丹布尔和黑海的门户。

土耳其海峡大桥修筑在伊斯坦布尔海峡最窄处,因此也被称为7月15日烈士大桥,又名欧亚大桥,兴建于1968年,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1973年10月正式通车。

大桥全长1560米,两座塔桥之间跨越海峡水面部分的桥长1074米,桥宽33米,高出海面64米。桥的两头各有一呈“门”字形的桥塔,水中不设桥墩,整个桥身用两根粗大的钢索牵引,每根钢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钢丝拧成,支撑整个桥面。大桥正中有一道白线,白线以东是亚洲,以西是欧洲。桥面可以并排行驶6辆汽车,如果桥上停满汽车,西岸桥塔就要向里倾斜86厘米,东岸桥塔则倾斜90厘米。一刮大风,大桥会左右摆动一两米。不过这都没有什么危险。这座大桥是欧亚第一大钢索悬索桥,也是世界上第四大吊桥。

海峡大桥和两岸灯火通明,水面熠泛着银光,倒映出岸上的古堡、清真寺、屋影和林影,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1985年12月4日,土耳其政府和日本意大利三国共同承建了第二座海峡大桥。新建的大桥横跨在海峡欧洲部分的希沙吕斯蒂与亚洲部分的卡瓦久克之间,位于第一座大桥的北面约5公里处。大桥总长1510米,跨越海面部分为1090米,比第一座大桥长17米,是世界第六大悬索桥。桥身高出海面64米,任何远洋巨轮均可自由航行。桥面宽39.4米,可平行通过8辆汽车,比第一座大桥宽出两个车道。整座大桥没有一个桥墩,由两岸高达107米的两座桥塔用两根粗达77厘米的钢索牵引制成。每根钢索重9500吨,由16128根粗5.38毫米的钢丝拧成。从远处眺望,雄踞海面的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卧,蔚为壮观。

海峡大桥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伊斯坦布尔市最初的老城区就建在西岸金角湾南部的角上,如今还保留着历代修整的城墙。市内蜿蜒曲折的古老街道上,殿阁林立,寺塔如云,而宽敞笔直的阿塔土耳其大道和独立大道两旁却高楼簇起,树木成荫,清晰地显示出这里荟集了东西方各种文明。

欧亚风光

位于海峡南端的金角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港之一。金角湾是淡水湾,因向四面山坡反射金色阳光而得名。若乘游艇自西南至东北游海峡,游客无不惊叹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多姿。其中欧洲部分著名建筑物有:建于19世纪的西式建筑道尔马巴赫切宫、拜什克塔什广场的海军将军巴尔巴罗斯·哈伊芳莱廷墓、海军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彻拉昂宫、耶鲁德兹宫、奥尔塔克伊芳清真寺、7月15日烈士大桥、色雷斯城堡、征服者苏丹迈赫迈特大桥、特拉比亚饭店、色雷斯森林、黑海海峡入口。

亚洲部分的景点有:姆斯将军清真寺(同道尔马巴赫切宫隔海相对)、拜伊芳赖尔拜伊芳宫、松林坡、埃及总督府、库莱利海军学院、阿纳多卢城堡、阿纳多卢森林、黑海海峡入口。

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全长31.5公里,最宽处3200米、最窄处550米、平均深度62米、最深处118米。海峡最窄处隔岸分别修建了两座军事堡垒,亚洲部分的名叫阿纳多卢城堡,建于1390年,欧洲部分的叫色雷斯城堡,建于1452年。两座斜拉网式大桥横跨海峡,其一名为7月15日烈士大桥,建于1973年,全长1074米;其二名为征服者苏丹迈赫迈特大桥,建于1988年,全长1090米。土政府正筹备以BOT模式,用4年时间兴建一条全长8公里的海底隧道,连通西岸的托普卡帕和东岸的希德拉帕夏,以贯通安卡拉经伊芳史丹布尔至欧洲的高速公路。

位于伊斯坦布尔海峡南端的金角湾,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海港之一。金角湾是淡水湾,因向四面山坡反射金色阳光而得名。

希腊文中,博斯普鲁斯意为“牛津渡”,即牛可涉水之地,这源于希腊神话。相传,万神之主宙斯爱上了珀拉斯戈斯王的公主爱,不料这一秘密被其妻赫拉发现了。于是,宙斯将爱莪变成一匹白色的小母牛,以逃避赫拉的报复。而爱莪则涉水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寻找避难所。

达达尼尔海峡

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全长64公里,最宽处6.4公里,最窄处1.6公里,平均深度55米,中部最狭处最深,达92米。水面有一股从马尔马拉海流向爱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补偿性潜流带回更多盐水。沿岸重要港口有盖利博卢、埃杰阿巴德和恰纳卡莱。两岸耸立着许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种回游于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鱼类。达达尼尔海峡是地中海进入伊斯坦布尔市和黑海的门户。

参考资料

土耳其海峡:兵家必争之“咽喉”.今日头条.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