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榆林镇

榆林镇

榆林镇,隶属于绥化市兰西县,地处兰西县南部、松嫩平原东南部,东濒呼兰河,南与哈尔滨市呼兰区相连,西与肇东市海城乡接壤,北与康荣镇毗邻,2018年,区域面积170.3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9204人。 

清乾隆二年(1737年),名小榆树,属呼兰城正红旗。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与朋来村合并为榆林区。1966年,改名太阳升公社。1980年,更名榆林公社。1983年8月,改公社镇。截至2019年10月,榆林镇下辖8个行政村。 

2018年,榆林镇有工业企业34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1个。

2019年7月24日,榆林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年(1737年),名小榆树,属呼兰城正红旗。

榆林镇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属南乡一区。

民国,属三保。

东北沦陷后,设榆林村。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与朋来村合并为榆林区。

1949年,改名第二区。

1956年6月,设榆林乡,后改榆林镇。

1958年8月,与城山、大房身2乡合并为榆林公社。

1966年,改名太阳升公社。

1980年,更名榆林公社。

1983年8月,改公社镇。

地理环境

榆林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2℃,平均降水量466毫米,无霜期130天,年平均日照2714小时,平均积温2710℃。

地形地貌

榆林镇地处平原地带,地势中间高、东西低,地形为拉哈岗沿呼兰河由北向南从镇境内东侧穿过,造成东部地形起伏不平,坡沟地较多;西部属川岗缓地,境内最高峰位于林升村1队,海拔129米;最低点位于林安村马鞍111,海拔119米。 

气候

榆林镇

榆林镇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多风少雨,空气干燥,夏季温热短促,降水充沛,秋季温润凉爽,降温迅速,冬季严寒漫长,冻土深度2米左右。 

水文

榆林镇境内有松花江水系支流呼兰河流过,从东至西流经境内林强、林岗、林安3个村,长12.9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榆林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冰雹、早霜、洪涝洪涝灾害年均发生63次,主要发生在7~9月,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85年8月15日沿河地区,呼兰河河水泛滥,堤坝损毁4处,绝产农田3.5万亩,整屯搬出4个,转移群众2300人,财产损失折合人民币2000万元。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榆林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下设15个居民小组,97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9年10月,榆林镇下辖8个行政村。  人民政府驻林升村。

区划沿革

榆林镇,原名“小榆树”。

1737年(清乾隆二年),沈阳市旗人来此垦荒,因其东北0.5公里处有一棵榆树,故得名“小榆树”。

隶属呼兰城正红旗。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兰西县设治时,小榆树已形成小集镇,有工商户52家,居民500余户,隶属南乡一区。

中华民国时期属三保。

东北沦陷后,改设榆林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将榆林村和朋来村合并设置榆林区,1949年改为第二区。

1956年6月,并村划乡,设置榆林乡,后改为榆林镇。

1958年8月,与城山、大房身乡合并成立榆林人民公社,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1980年更名为榆林公社。

1983年8月,改为榆林镇。

人口民族

榆林镇

2011年末,榆林镇辖区总人口38965人,另有流动人口3400人;总人口中,男性20060人,占51.5%;女性18905人,占48.5%;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315人,占93.2%;有蒙古、满、锡伯、回等7个少数民族,共2650人,占6.8%;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满2个民族,其中蒙古族113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2.9%;满族1045人,占39.4%;2011年,人口出生率3.6‰,人口死亡率4‰,增长率然长率-0.4‰。 

2017年,榆林镇常住人口44803人。 

2018年,榆林镇户籍人口39204人。 

经济

榆林镇

2011年,榆林镇农业总产值20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4.6亩;可利用草地面积610亩,林地面积22000亩;粮食作物以玉蜀黍属、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0.2万吨,其中玉米9.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香瓜、大葱、南瓜、茄子、辣椒等;2011年,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为主;生猪年末存栏51218头,牛年末存栏6296头,羊年末存栏12926只,家禽年末存栏13.2万羽;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 

2011年,榆林镇工业总产值9500万元,比上年增长9.8%;2011年末,商业网点235个,职工532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榆林镇

2011年,榆林镇财政总收入1540万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0万元、比上年增长60%;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20万元,增值税820万元,企业所得税220万元,个人所得税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54%、53%、57%,人均财政收入386元;2011年末,有2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2.34万元,人均储蓄6000元,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 

2018年,榆林镇有工业企业34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1个。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榆林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农业上,发展了韭菜、大葱、香瓜、绿色蔬菜等一批专业村和专业户,发育了种鹿、珍禽等一批特色养殖项目,农业经济步入了效益型发展轨道;工业上,构建了建材、化工、轻工、食品四大系列企业群体,工业经济步入了规范化发展轨道;第三产业上,扬临城靠路优势,开发了以餐饮服务为特色的商服一条街,“榆林筋饼”享誉滨北,叫响关东,闻名全国;依托大自然赋予的真山真水和历史遗留的金元文化古迹,开发了以“返朴归真、绿色田园、休闲娱乐”为主基调的旅游业;依托百年老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兰西县南部中心小城镇的强大聚合效应,发展了以“买全省、卖全省、买东北、卖东北、买全国、卖全国”为努力方向的商贸流通业,辟建了以农副产品,地工产品、生产要素为主的各类市场。

进入21世纪,榆林镇依托自身优势,重新谋划确定了“十五”期间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哈市卫星镇和兰西龙头乡镇为战略定位,依靠小城镇牵动,走“三业”强镇之路,加快构筑以第三产业和工业企业为支撑,以畜牧业和绿色特色产业为骨干的经济发展格局。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总产值4,090万元,财政收入248万元,人均纯收入1203元。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服务哈尔滨市的市郊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面向哈市,发挥地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村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围绕建强三业,在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上做文章,着力构建滨北重要的无公害农畜产品供应基地,2001年全镇的一、二、三产业比正由原来的54∶20∶26调整到50:27:23,畜产品总量有了新突破,牛、羊、猪、禽的饲养量分别达到0.6万头、1万只、2.8万头和41万只,养殖专业村5个,专业大户82户,全口径实现畜牧业产值3100万元;种植业以绿色特色品牌为牵动,全镇的经济作物面积达到8.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1%,其中无公害瓜菜面积达到2.6万亩,绿豆、赤豆、谷糜的面积达1.1万亩。以五小杂粮、大葱、韭菜、窝瓜、马铃薯、香瓜为主要产品,在榆林镇林城村很多种值大户,种值大户李洪昌是林城村最大的种值户,创建“小榆林”牌无公害绿色产品品牌,仅瓜菜一项就实现收入1200万元,人均增收300元;林业经济稳步发展,年造林达2400亩,林木总面积达2.2万亩,并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真兴隆制板厂等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培育现代观光花卉为主向,辟建了200亩现代花卉观光园区,已引进10多个品种。

主动接受辐射,做服务分配文章,乡企阵容不断壮大。工业小区的水、电、路、排水管、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被列入省级工业小区和非国有经济特区,全镇的乡镇企业发展到78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一家,超百万元的8家,形成了建材、化工、轻工、食品系列加工群体,“关化”牌一体颗粒复合肥获农业部质量论证,被评为黑龙江省知名品牌,免检产品,2001年全口径实现乡镇企业产值1.23亿元。

小城镇建设

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第三产业发展层次迅速提升。自95年以来先后投资3700多万元,改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二纵三横的网络化交通系统,主要街道水泥铺装,铺设了地下排水工程,自来水入户率53%,新建各类楼房84栋,总面积达31000平方米,城镇住房砖瓦化率达93%,辟建了餐饮、商业一条街,投资230万元,使用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集贸大厦投入使用,镇内装潢考究的各类酒店、饭店已达83家,配件经销、服装、建材、日用百货、食杂等经营业户达430多家,靠小城镇拉动,全镇的个体私营总户数已达1700户,完成增加值4700万元。

榆林镇先后进入绥化市经济发展十强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百强镇行列,并被国务院小城镇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

交通

榆林镇境内有黑大公路南北过境,境内长12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哈尔滨市黑河市;镇村级公路16条,总长125千米;榆林镇公路客运站日均发送19辆客车,日客运量690人次,年货运吞吐量26万吨。

社会

文体事业

榆林镇

2011年末,榆林镇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570平方米;村活动场所12个;图书室20个,藏书4万册;业余摄影、美术、司仪创作队伍成员100多人;每年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有摄影艺术展、美术展,年末成功举办了三届榆林镇“十大孝星”和一届“十大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011年末,大型环形跑道运动场1个,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体育运动大会、秋季农民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9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7%。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榆林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223人,专任教师12人;中心小学1所,村级教学点5个,在校生1490人,专任教师14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2所,在校生852人,专任教师116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达100%。 

2011年,榆林镇有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7万元,比上年增长27%;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0.3%,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榆林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个;病床30张,固定资产总值3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人,其中执业医师8人,执业助理医师16人,注册护士12人;2011年,医疗机构完成诊疗21093人次;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1%。 

社会保障

榆林镇

2011年,榆林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67户,人数3300人,支出35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月人均88.5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9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00人,共支出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医疗救助(含资助合作医疗)105人次,支出4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6人,抚恤事业费支出59万元,比上年增长14.5%;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1个。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榆林镇有邮局1家,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97千米,镇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邮件9.6万件;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369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63%;移动电话用户2.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78%;宽带接入用户2171户。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全镇13所小学,三所初中全部达标,其中榆林市第二中学自建校以来中考综合名次始终居全县前五名,农村组前两名。2001年又投资320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中心小学办公楼,适龄儿童入学率、普九率分别达到100%和98%,2000年投资210万元建设了使用面积近600平米的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仪等先进仪器,计划生育指导站进入市级标准化站所,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计划生率达到92%;文明村镇建设扎实推进,露天电影、老年秧歌等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进入市级十好文明乡镇。程控电话普及率63%,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2%,移动、联通两大数字网覆盖全镇,新建了高压变电所、电力供应充足,全镇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3%。

获得荣誉

2019年7月24日,榆林镇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2019年9月24日,榆林镇(兰榆蔬菜)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2020年,入选第六届自治区文明村镇名单。

参考资料

榆林镇卫星地图 -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榆林镇、村地图浏览.相约久久.2021-06-13

黑龙江绥化市兰西县榆林镇地名介绍.博雅地名网.2021-06-13

《关于命名表彰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城市、第六届文明村镇、第九届文明单位标兵及文明单位的决定》.中国文明网.20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