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别名:京音大鼓、小口大鼓),是中国曲艺曲种之一。在清末由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经艺人改革后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京韵大鼓发源于清末民初,早前被称为木板大鼓,因以鼓、板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巅峰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后又经过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五大流派: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作品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闹江州》《黛玉悲秋》等。

2006年,京韵大鼓成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曲艺团团长种玉杰成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为该遗产的传承人。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曲艺团荣获“京韵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背景

 京韵大鼓发源于清末民初,前身是流传于河北沧州市河间市一带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是源于河北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因以鼓、板为伴奏乐器而得名。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旗籍出身的艺人金德贵,在长期演唱中将有板没眼的木板大鼓,发展成一板一眼的板式,称为双板,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语音。他曾命名为“京气大鼓”,但没有流传开,人们仍然称他演唱的为怯大鼓。

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住在北京石头胡同的艺人胡金堂(胡十),为提高怯大鼓鼓词的质量,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开始移植子弟书词《长坂坡》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嗓音脆亮,一气呵成,被誉为“一条线”,声名渐起,代表曲目有《樊金定骂城》《高怀德别女》等。

与胡同时享名的还有擅唱《三国》短段故事的霍明亮,他原是做生意的,下海卖艺以后,也移植一些子弟书词如《单刀会》《战长沙》等入怯大鼓演唱。他的演唱底气足,嗓子又冲又亮,最擅长唱武段子。后来,他们去天津行艺,和当地的目艺人宋玉昆(宋五)一起,被誉为胡、宋、霍三家,统称怯大鼓。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过很多名称: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木板大鼓最初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职业的农村艺人,以说唱长篇书目为主,兼说唱短篇唱段,内容大多为历史故事,例如《三国演义》《响马传》《杨家将》等。

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19世纪70年代,木板大鼓艺人在北京、天津地区最初走街串巷,继而在庙会、集市上演出。为了适应观众需要,艺人们改变了乡音,开始使用北京方言演唱,并将长篇书目改成了短篇唱段,增加了三弦作为伴奏乐器,将京剧、河北梆子、子弟书等戏曲和说唱艺术融入其中。1946年,北平成立“曲艺公会”,将这个曲种正式统称为“京韵大鼓”。京韵大鼓的曲目有百余句唱词,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唱词为韵文体。演唱者敲击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乐器伴奏。在发展中,京韵大鼓形成了三大流派:刘、白、张;后又经过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五大流派: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京韵大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以后有女艺人骆玉笙(骆玉笙)崛起于鼓坛,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在低音方面吐字真切,声腔清楚,为一般女艺人所不及。她因此成为曲坛女鼓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表现新生活,塑造新人物,表达新的思想感情,天津的京韵大鼓演员、乐师以及新音乐工作者投入了改革工作,如骆玉笙的《珠峰红旗》、《光荣的航行》、《和氏璧》,小岚云的《逼上梁山》,阎秋霞的《愚公移山》等等,均在保持曲种原有特色及流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国后京韵大鼓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年轻演员,这些中、青年演员继承传统,大胆革新,使京韵大鼓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木板大鼓发展成京韵大鼓后,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弦琴四胡等乐器,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的方言,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京韵大鼓有以下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唱腔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悲腔等。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也有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伴奏音乐

京韵大鼓的伴奏音乐可分为“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音乐”。

(1)过板音乐:是单纯的乐器音乐段落,用在唱段开头和段落之音的“过板”句与句中音或乐逗之间“小过门”比小过门还小的叫“垫点“。

(2)唱腔伴奏,可随腔伴奏,又可用”基本伴奏点“。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长,连结乐逗自由,对唱腔陪衬,此外还运用一些烘托气氛,表现特定情节的伴奏段落,如”击鼓骂曹“中的”夜深沉“曲牌。

流派名家

京韵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张小轩(张筱轩),并形成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后又经过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五大流派: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

刘派大鼓

刘派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先生被称为“鼓界大王”,他幼年随父亲在天津学木板大鼓,18岁开始在北京的庙会、堂会等场所登台演唱。他说京白、唱京韵,讲究韵白的语气、韵味。刘宝全借鉴各种戏曲表演的方式和唱腔,创立新腔,还擅长运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形成一套适合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刘派表演上注重既有说书人那种生活化、讲述感强的东西,又有塑造人物造型的东西。服装上以长大褂为主,颜色素雅,现代题材会穿中山装。

刘派京韵大鼓的唱段丰富,代表作品有:《华容道》《单刀会》《乌龙院》《闹江州》等气势恢宏的长篇书目,还有《大西厢》《双玉听琴》等抒情的曲目。

白派京韵大鼓

白云鹏是中国京韵大鼓演员,河北霸州市人,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他师承木板大鼓艺人史振林,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长于表达书中人物内心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艺术风格与刘(宝全)派、张(小轩)派齐名,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白云鹏代表作有《黛玉焚稿》、《哭祖庙》等。

张派京韵大鼓

张小轩(1876~1945),北京人,“张派”京韵大鼓创始人。青年时常在北京南郊表演北京时调小曲《绣麒麟》《叹五更》等。后因清廷禁唱时调小曲,改学木板大鼓,拜朱德庆为师,登台演唱时海报贴“文明大鼓”。他擅唱的曲目有《博望坡》《古城会》《华容道》等。

少白派京韵大鼓

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代表曲目有:《斩华雄》《战岱州》《击鼓骂曹》《七星灯》《哭祖庙》等。

骆派京韵大鼓

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艺名小彩舞)骆玉笙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在继承刘、白两派艺术基础上,博采广收,融通精化,于四十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她着力进行改革创新,在表现新生活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而其风格浓郁,艺术成熟,世称为“骆派京韵大鼓”。

代表曲目

京韵大鼓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赵云截江》《草船借箭》《闹江州》《大西厢》《祭晴雯》《黛玉悲秋》等。

有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

解放后,京韵大鼓在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进行了新的改革。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黄继光》《光荣的航行》《韩英见娘》《刘胡兰》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愚公移山》《满江红》《卧薪尝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北京建立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北京曲艺团等专业曲艺表演团体,先后在京韵大鼓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第一个在唱词、唱腔、表演上进行革新的曲目是孙书筠演唱的《黄继光》,其中插入的配乐朗诵等获得了成功,短期内推广到京津两地,并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紧接着又产生了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优秀曲目,有《党的好女儿徐学惠》《海上渔歌》《党的好女儿向秀丽》《激浪丹心》和新编历史题材作品《野猪林》《桃花庄》《英台哭坟》等。

传承保护

传承困境

京韵大鼓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 的缺乏。现实生活中不乏喜爱京韵大鼓艺术的人,但想要 成为优秀且有所成就的京韵大鼓演员,不仅需要天生的潜 质等多方面的优质条件,还需要专业老师的教学与培养。 而且,以往曲艺音乐的传授方式为师父带徒弟的单一传授模式,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使得曲艺音乐的传承途径十分狭窄。同时,由于传承人的缺乏,很多传统曲目也没能得 到保留与传承。因此,仅靠师徒单一传授的方式,京韵大 鼓是很难快速发展的。此外,京韵大鼓中的派别繁多也是 影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而且现在也鲜有学校设置这一学科的专门教学,且从事曲艺创作和曲艺研究的人也相对较少。

保护措施

2006年,京韵大鼓成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曲艺团团长种玉杰成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京韵大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派京韵大鼓的优秀传人陆倚琴刘春爱被认定为该遗产的传承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曲艺团荣获“京韵大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津门京韵》是首次尝试以纪录片的形式对这一曲种进行系统性的呈现,天津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佀童强等人的帮助,能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京韵大鼓,也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非遗文化小课堂】传统曲艺——京韵大鼓.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1

京韵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14

京腔京韵 薪火相传!走进传统曲艺“京韵大鼓”.北京文化馆.2024-06-14

天津市曲艺团非遗项目系列专访:京韵大鼓.北方网.2024-06-14

戏曲小百科——京韵大鼓.微信公众平台.2024-06-14

传承老北京非遗的年轻人.m.toutiao.com.2022-06-06

最是鼓书韵味长.m.toutiao.com.2022-06-06

京韵大鼓的前世今生.光明网.2023-12-27

张小轩.天津文化信息网.2024-06-14

京韵大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6-14

京韵大鼓(少白派).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2024-06-14

听一段骆派京韵大鼓,感受传统曲艺的优雅音韵.澎湃新闻.2024-06-14

随《津门京韵》 感受京韵大鼓艺术魅力.天津日报数字报纸-导航页.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