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系统
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系统(英语:Smerch 9K58 M270多管火箭炮系统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俄语:РСЗО БМ-30 "СМЕРЧ",简称:“龙卷风”火箭炮)由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于1987年研发的火箭炮,设计型号9A52,整个系统设计局型号9K5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型号M1983型,它是苏联(包括俄罗斯)最大口径的火箭炮,也是俄罗斯研制的第三代火箭炮系统。
20世纪80年代早期,俄罗斯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在9K57“飓风”的基础上开始研制“龙卷风”火箭炮系统。1983年,“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定型,初为14管,后于1990年2月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12管。1987年,“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入役,主要装备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1989年,龙卷风M系统逐步取代旧型号。2009年5月9日,该冲天炮系统在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式上正式亮相。2012年底,龙卷风-S型300毫米火箭炮开始研发,后于2016年服役。截至2018年,俄罗斯陆军中装备的“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在300辆以上,是俄陆军装备的主流火箭炮。
“龙卷风”火箭炮主要负担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提高突击火力密度。该火箭炮系统由火箭发射车底盘、火箭发射装置、供弹车、指挥车和弹药组成,配属9A32-2型发射车、9T234-2装填车和指挥车,其所有车辆均采用8X8越野卡车底盘,乘员(炮班)为4人。该系统一次齐射12枚300毫米火箭弹,可发射带破片杀伤子弹药的集束式火箭弹、带可分离战斗部的杀伤爆破火箭弹和带自动瞄准子弹药的集束式火箭弹。此外,“龙卷风”火箭炮采用惯性制导和无线电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可搭载投掷式侦察无人机,依靠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GPS)和惯性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苏德战争后,苏联红军炮兵队战争中炮兵运用进行了总结,同时也对德军和盟军的炮兵战术和技术详细分析。这些报告都写进了苏军各级指挥学院的教材中,当新一代的红军指挥官了解到外军炮兵的能力后,希望自己的炮兵们能将不同阵地上发射的弹药同时精确地倾泻到同一目标上,但苏军身管火炮火控系统在当时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于是苏军把希望集中在了能以高密度弹药区域覆盖弥补精度的冲天炮上。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苏军作战指导思想由大规模核突击条件下进攻转为常规突击,以精度为主的新一代大口径火箭炮系统也开始研制、服役,首先是BM-28飓风(Uragan)220毫米16管火箭炮(设计局代号9K57)。飓风系统比BM-21火箭炮冰雹(Qrad)系统的射程增加了2倍,但仍采用无控火箭,散布颇大。在这种背景之下,“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应运而生。
研制历程
20世纪80年代早期,俄罗斯图拉市的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开始在9K57“飓风”的基础上,设计“龙卷风”火箭炮系统,该系统后于1983年设计定型。该火箭炮最初为14管,后于1990年2月在吉隆坡举办的亚洲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时变为12管样式。“龙卷风”火箭炮主要负担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是俄罗斯射程最远的火箭炮(截至2005年)。
第一次海湾战争刚结束,西方大肆宣扬美制AH-64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苏联庞大的坦克集群被由此削弱。为了保证自己进行常规战争的核心力量坦克在战场上能顺利突击、消除其天敌反坦克直升机的威胁,必须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将美国军队直升机消灭在机场或前进基地中。合金设计局按照苏联陆军的要求设法增加龙卷风系统的射程,起初的设想是增长火箭弹体长度,增加推进剂装药量,引进当时苏联对SA-10系统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改进的成果,将射程提高到150千米(SA-10D型的5B55R导弹射程75公里,E型的48N6E导弹改进发动机后增加到150公里),但在提高射程的同时也必须对定向管、车体大梁、稳定千斤顶位置等进行诸多改进,权衡利弊后合金设计局还是放弃了这一设想,转而采用保守但改动量小的90公里方案。2009年5月9日,“龙卷风”火箭炮在胜利日阅兵式上正式亮相。
基本设计
“龙卷风”火箭炮系统是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装备的口径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系统(截至2022年7月22日),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射弹覆盖面积广、威力大。
系统构成
“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火箭发射车底盘、火箭发射装置、供弹车、指挥车和弹药。它的所有车辆都采用SS-2飞毛腿导弹战术弹道导弹的8X8越野卡车底盘,乘员(炮班)为4人,最大时速60公里,估价1200万美元。其中,驾驶/指挥室内有两名乘员,火力控制室内有两名乘员。“龙卷风”火箭炮发射车具有全轮驱动能力和中央轮胎压力调整系统,具有良好的越野机动能力。此外,该冲天炮的战斗部分为12根8米长的发射管,呈俄文字母“П”字形布置。
装填车
“龙卷风”火箭炮系统配属9A32-2型发射车、9T234-2装填车和指挥车。其中,9T234-2装填车的驾驶舱为两部分,分别位于发动机舱两侧,中间为水箱散热器。驾驶室后车厢内载有12枚待发火箭弹,车体后部右侧装有液压驱动的装填起重机,回转范围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质量850公斤。装填时,装填车与发射车车尾对接,装弹架挂在发射车定向发射管尾部进行装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钟内将12发火箭弹装填到发射车上。
指挥车
为了发挥“龙卷风”火箭炮系统的潜力,合金设计局为其配属了康士尔(Kontur)生产联合企业新研制的饲养笼(Vivari)指挥控制车,并将此系统也配备到装备基本型的各旅中。龙卷风火箭炮旅(团)配属的饲养笼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在以往旧型号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具有搜集分析目标信息,对全旅的火力进行集中和规划、与各类情报来源进行作战情报交互的能力。该系统装在1K123射击指挥控制车内。指挥车采用卡玛斯(Kamaz)-4310越野卡车底盘,为了抛开油机、变电车灯专用电源站机动,指挥车后面拖挂了1台发电机拖车,可自行发电。为了保证指挥员的舒适,车内还装有空调、过滤通风设备和加热设备,可供连续作战36小时。
指挥车内置2台E-713计算机、综合战术态势显示设备、C3I终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机,可为每台发射车分发目标弹道数据。其中,E-713计算机为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是一台固化程序专用计算机,具有很高的计算速度,而且体积较前一代E-167专用弹道计算机小得多,其作战软件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储存、显示和发出指令;向上报告战斗部队的位置及准备状况,向下传达攻击指令,并以图表行驶指定目标,给出火力分配建议;制定集中攻击和对敌各纵队攻击的火力计划,计算坐标方位角;同时为6门旋风火箭炮计算射击诸元,根据气象数据提供气象报告等。
为了在频繁的机动中仍能保证有力的指挥,指挥车采用了2台高频电台和2台甚高频电台,可保证运动时50千米和停车时350千米距离内的可靠无线电联络。指挥车向发射车的通信由R-173M甚高频电台完成,指挥车间和向上的通信借助P-171M10Y高频电台进行,通过无线电中继台和有线通信线路实现线路间的数据交换。如果遭受干扰,系统能在1秒钟内接通备用通信通道,并转入跳频模式工作,具有很强的保密和抗干扰能力。
此外还配有1台卫星通信车,可通过通信卫星和上级进行沟通。作战时,全旅(团)的火箭炮发射车以指挥车为中心站建立通信-数传网络,中间配属1-2台转发、备份用的中继车,主要的指挥任务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继车也能介入,当中心站处于无法指挥的情况下,作战软件自动将指挥权交给中继车。指挥网络能实时转发来自卫星、指挥中心等C3I系统的信息,或将基层火力单位附属的侦察车所发现的目标诸元送给上级进行判别处理。通过该系统可让上级指挥官直接和单个发射车交互,也可让不同的营互传信息。这种布置已经摆脱苏联红军时代从上至下的树状指挥-通信-情报交换模式,更接近美国军队的Link数据链网络系统。
底盘
龙卷风系统的发射车和装填车底盘均采用了白俄罗斯明斯克拖拉机厂研制的MAZ-543,它在龙卷风系统中的设计型号为MA3-7310。该底盘从1965年起就一直作为苏军重型非装甲车辆的通用平台,广泛运用到苏联陆、空军中许多战斗重量在40吨以上航空武器系统中。发射车底盘为M型,装填车为A型,区别是前者为左侧封闭式的两门驾驶室,后者为两侧双驾驶室。发射车的驾驶舱后部还有1个封闭式舱室,舱内有冲天炮的发射控制系统,并可搭载除车长外的另两名炮班成员。无论是装填车还是发射车,驾驶室和发控舱内均装有整体式三防滤毒通风设备,配合全车各主要部分的遥控功能,车组成员不佩带防毒面具、穿着防护服就可操纵车辆行军、发射、装填。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越野能力,该底盘采用了T-62坦克的B-3D12型发动机,功率达到525马力,其自重不足25吨,单位功率达到21马力/吨。其载重量20吨,配备完各类设备、武器后整车重量一般在40-45吨上下,这样的单位功率也有11-13马力/吨。它的传动系统在当时也颇为先进、豪华:3档位液力行星齿轮变速箱、液压传动系统驱动每侧4个1.5×0.5米(直径×宽度)的大型轮胎,源自BТR-60的扭杆悬挂系统加上每个宽大的低压胎都有自己的独立悬挂减震器,再配合全轮驱动能力和中央轮胎压力调整系统使其越野力超群,苏联全境和中、南欧的70%以上的地形都可轻松克服。
弹药组成
龙卷风系统采用了多种无控和末制导火箭弹。共同特点是采用了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还采用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火箭弹的散布精度技术。通过弹上的自动修正系统、陀螺定向仪和燃气控制系统三者配合使射击精度大为提高。当火箭弹发射离开导向管后,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控制弹围绕纵轴自旋,以减小风力对飞行弹道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还可通过高压气瓶推动液压动作筒控制火箭弹根据弹上传感器获得的姿态信息修正弹道。通过这些措施,可将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其密集度指标与传统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达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最大射程上的横向圆概率偏差(circular-error probable ,CEP)平均为100-120米,纵向误差为220米。齐射时,1台发射车能在38秒内发射完12枚火箭弹,覆盖672000平方米的区域。虽然口径增加不多,但精度上的巨大提高使得龙卷风系统的打击威力大大增加,6辆发射车的齐射威力就相当于以往2个旅9K57飓风火箭炮的效果。
在装备之初, “龙卷风”火箭炮仅有1种装备爆炸装药的9M35F高爆弹头的9M55A火箭弹,该弹用于攻击轻型装甲车辆、防御工事或人员,射程虽然远但杀伤威力和打击灵活性不足。为提高作战威力和军售竞争力,俄罗斯后研制了不少新型号的火箭弹和战斗部,在多次国际武器展上频繁亮相。尽管9K58(即B-30)到9K58-2只相隔两年时间,但龙卷风系统基本都改进到了9K58-2标准。二者从外表上看基本无差别,区别主要在弹药射程和战斗部类型上。9K58的各型弹药射程为70公里。9K58-2的火箭弹换装新型火箭发动机后射程提高到90千米,此外改进了弹上部分细节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射击准确性、减少火力准备时间。
9K58-2最常用的火箭弹是9M55K集束炸弹,该弹用于打击人员和轻型装甲车辆等软目标。其战斗部为72个直径为75毫米的子弹头,每个重1.81公斤,该弹配用触发引信,并有自毁装置。1门火箭炮1次齐射可抛出864枚子弹药,12-16发9K55K即可消灭1个冲击中的摩托化步兵连。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进型9K55K1采用攻顶反坦克战斗部,内置5枚采用双频红外导引头的MOTIV-3M弹头,这是俄罗斯版本的SPBE-D战斗部。单个弹头尺寸284×186毫米(长×直径),质量为15公斤。子弹头被抛射后,首先释放降落伞以延迟下降速度,同时展开5条传感器天线,一边旋转,一边以30度视场探测1000米直径内的装甲目标。当传感器发现目标后,马上调用弹内芯片中的程序进行分析是否为装甲目标。当判明后导引头马上寻找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然后在距离目标130米高处启动自锻成形战斗部形成金属射流。弹头药形罩高度为173毫米,质量为1千克,可将爆炸射流加速到2000米/秒,对30度倾角的钢板的穿甲能力为70毫米。
为了提高面积杀伤能力,9K58-2配属了2种云爆式战斗部火箭弹:9M55S和9MM55S1,用于杀伤暴露的和隐蔽于防御工事中的人员、轻型装甲车辆。S型采用单弹头型燃烧-爆破双重战斗部,S1型则为72个集束炸弹战斗部。两型战斗部分别重243、245公斤,炸药装填量100公斤。S型为云爆弹,爆炸时可形成3000摄氏度高温和瞬间高压,高温区(高于1000摄氏度)的杀伤直径25米。而S1型中云爆弹和普通爆破弹头各36个,云爆弹爆炸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破片,飞散半径达75米,对目标形成双重杀伤。
由于一次齐射投送量大,弹药内部容积大,射程也大,火箭炮是所有火炮中最适于布设地雷的,9K58-2装备了2型布雷型火箭弹。9M33K3型反步兵布雷弹内装420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12枚齐射可建立阻滞步兵营级别的雷场。9M33K4火箭弹用于远程投送反坦克地雷,每枚火箭可散布25枚PGDM型普通反坦克底装甲雷或16枚智能反侧甲雷。反底装甲雷重4.83公斤,装药量1.83公斤,反侧甲雷重8公斤,装药量2.3公斤。为了防止阻碍自己部队攻势,2种地雷都设有自毁程序,投放后16-24小时后将销毁。
除了增加射程外,龙卷风M的新火箭弹还有两大改进。一是惯导系统精确度更高,主要是以激光陀螺取代了以往的机械式陀螺仪。在90公里射程上的纵向偏差由220米降到大约90米(CEP暂未公布)。另一是无线电中段指令制导,可在火箭弹飞行中途由指挥系统的车载弹道雷达进行监控,发现误差超过允许值马上发送指令纠偏。但介于经济原因,两种飞行控制方式均未投入实用。
火控系统
“龙卷风”火箭炮采用惯性制导和无线电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并可搭载投掷式侦察无人机,依靠卫星定位系统(GLONASS/GPS)和惯性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侦察范围70km,续航时间30min,最大飞行高度9km。它的指挥控制系统极为先进,驾驶室内设有仪器舱,布置有线和无线数据传输通讯系统以及射击诸元显示屏,可与射击指挥车通讯联络,接收指令和射击诸元数据;为保证火箭发射车的独立作战能力,仪器舱还配有GLONAS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风速风向测量仪、弹道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
“龙卷风”多管冲天炮系统克服了以往火箭炮射击精度不高的缺点,命中精度可达到射程的0.21%(与远程火炮的射击精度大体相当),能与搜索敌方战斗装备引导弹药瞄准目标的“动物园”火控雷达系统配套使用,可与A\u000250远程预警指挥机保持密切联系,甚至能发射“远东洋茅”无人侦察机,在战场上空停留20分钟,向多管火箭炮连指挥计算所传输方圆10公里内的新目标坐标。
俄罗斯图拉“合金”精密仪表设计局的研究人员已研制成功了一种可由“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无人侦察机。这种编号为R-90的无人机在发射前被储存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在外形上与普通的火箭弹并无差异。在投入使用时,可将无人机像普通的火箭弹一样发射到目标上空,之后,无人机会进入自动飞行模式并可在20分钟的时间内持续地向指挥中心传送火力修正信息。由于可像普通的火箭弹一样发射,R-90能直接穿过敌方的前沿防空网抵达目标区,这种方式速度快,防空武器难以拦截。在实施远程炮击时,先发射R\u000290,十多秒钟后,无人机就能抵达目标上空,传回目标的精确参数,随后处于待发状态的“龙卷风”火箭炮就能实施猛烈的齐射,彻底摧毁目标。
技术参数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服役情况
1987年,“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入役。该火箭炮配置于当时苏联的方面军和联合兵种军所属炮兵师(旅)的远程冲天炮。“龙卷风”火箭炮系统主要装备苏联军属远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辖3个营,每营下属3个连,连各装备3辆9A32型发射车和1辆9T234-2装填-运输车,全旅共27台发射车。龙卷风火箭炮旅主要担负军作战地域内的火力支援,压制和歼灭有生力量,摧毁装甲目标、炮兵连队,同时也可加强到主要进攻轴线师以提高突击火力密度,打击正面之敌集团军的前沿机场、军师指挥所、仓库。
1989年,更加现代化的9K58-2系统(对外军售时称龙卷风-M)进入一线并逐步取代旧型号,担负起火力突击己方前沿20至700公里范围内敌装甲部队、指挥中枢、机降部队登机场地、防空阵地等高价值目标的重担。9K58-2系统改为团-营编制,全团配属12台9A32-2型发射车、3台9T234-2装填车和1台指挥车。根据1990年鉴定的欧洲常规部队条约,苏联在中欧地区约部署了351门,在苏联西部国境至乌拉尔地区部署了51门。苏联解体后,部署在国外的龙卷风系统都撤回国内,主要配属于莫斯科军区,作为卫戍首都的精锐力量和应急部队。
龙卷风系统除在俄罗斯军队使用外,白俄罗斯、乌克兰也有装备。1995年12月,龙卷风在科威特成功地进行了实弹射击表演,有力地回应了美国M270火箭炮的挑战,并最终获得科威特27套系统的订单,合金公司顺势也向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销售了6套系统。2002年,印度炮兵进行现代化采购时,也对射程达到90 千米的龙卷风-M系统产生了兴趣。2003年7月印俄商定以450万美元价格出售36套龙卷风系统。此外,根据西方媒体称,中国北方工业有限公司的A-100火箭炮系统也部分采用了龙卷风系统的技术,其定向管数目和外形都与龙卷风基本一样。
截至2017年,BM-30“龙卷风”是世界上装备最广泛的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至少有16个国家装备了该火箭炮系统。中国引进了其生产线进行本土化生产,型号为PHL03,并后续发展了多个国产改进型号。截至2018年,俄罗斯陆军中装备的“龙卷风”火箭炮系统在300辆以上,是俄陆军装备的主流火箭炮。
延伸型号
龙卷风-S型300毫米火箭炮也称为超远程火箭系统,2012年底开始开发,2016年底第一批开始服役,其最大射程增加到120千米,一次性能够覆盖100个足球场大小面积,具备了与小型核弹相当的打击能力,并且采用了高精度导弹目标跟踪器,使用GLONASS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装备了自动导航和火控系统,全自动化能力大大增强,还具有随导弹在90千米处发射无人机的能力。2017年,俄罗斯新型300毫米多管远程火箭炮(MLRS)“龙卷风-S”(Tornado-S)已经成功通过国家试验。2018年末,俄罗斯火箭炮部队计划接装"龙卷风-S"系统。该系统射程和准确性等性能都已提高,扩大威力的炮弹类型也有所增加。2019年,根据俄国防部下达的任务,已修订有关将BM-30型“龙卷风”升级为“龙卷风-S”的文件。同年,俄新一代"龙卷风-S"多管火箭炮系统的首个旅已交付部队。
参考资料
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科普中国网.2024-02-05
Smerch 9K58 MLRS Multiple Launch Rocket System.Army Technology.2024-02-06
战场上的“终结利器”:火箭炮的前世今生.解放军报.2024-02-05
РСЗО БМ-30 (9К58) "СМЕРЧ".war-book.2024-02-06
升级综合战力 “龙卷风”火箭炮旧貌换新颜.科技日报.2024-02-05
俄龙卷风-S型300毫米火箭炮通过验收 强化模块化和弹药兼容性.观察者网.2024-02-05
俄"技术机械"公司:新一代"龙卷风-S"多管火箭炮系统已交付部队.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