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万春
俞万春(1794-1849)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字仲华,号忽来道人,出生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早年曾随父从军平定民变,后专攻医学。受父亲嘱托,他用22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由其子龙光修订润色后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刊行于世。此外,他还著有《骑射论》、《释医学辩证》、《净土事相》等著作。俞万春的《荡寇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生平
俞万春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省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民之变,从征有功议叙,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后行医于杭州市。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百遍而逝。
个人作品
俞万春著有《荡寇志》(一名《荡寇志》)。俞万春有感于爱新觉罗·颙琰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续作此70回。
《荡寇志》的主要情节,是写告休管营提辖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寇”,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自觉地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暴力镇压相配合的。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但它文字精练流畅,写陈丽卿受迫害情节,亦具真情实感,行文布局,造语设景,颇具匠心,在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但从细节上看,《荡寇志》中的梁山县好汉和荡寇“雷将”之间的正邪也并非如此鲜明,很多“雷将”的言行常有自相矛盾之处,而作者也不时隐晦地称赞梁山人物,这使得该书的倾向性变得较为复杂。因此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著作,俞万春是个铁杆水浒迷。《荡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讽刺”的内容,而其主旨实际上与被腰斩前的水浒传版本无异,俞万春写荡寇志表面上丑化梁山好汉,实际上是通过“自我丑化”来颂扬《水浒传》。
据他的家属宣称,《荡寇志》草创于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二十二年。咸丰元年(1851),其子俞龙光修订润色后,《荡寇志》的初刻本于咸丰三年(1853年)刊行问世,有咸丰七年的重刻本。同治十年(1871)又有复刻大字本。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俞万春卒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
《荡寇志》初刻本为咸丰三年(1853)刊。
人物评价
俞万春因《荡寇志》的创作,成为一些创作《水浒传》相关作品的作家口诛笔伐的对象,如褚同庆在他的《水浒新传》中,塑造一名为“余万春”之人物,并使此人落得悲剧下场,以示对《荡寇志》之不满。20世纪著名小说家张恨水更直接批评俞万春“为金圣叹所欺,变本加厉”,所作《荡寇志》“不但文意毫无可取,且令人读之,每增不快”,认为《水浒传》作者应该对俞万春“数掴其颊以责其不肖”。
有学者认为,俞万春的《荡寇志》是中国第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小说,因为书中有大篇幅对机械、科技的描写,例如书中的“奔雷车”与后来的装甲车颇为相似,而书中描写的大型潜艇“沉沦波舟”则早于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几十年。尽管《荡寇志》仍然带有妖术等传统小说的迷信成分,但是它作为中国最早对现代科技有描写的小说,而且还预言了一些未来的技术成果,足以令其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
后世纪念
在现代褚同庆的小说《水浒新传》中,有塑造出一个以俞万春为原型的军官余万春,余万春是高俅亲信,任殿帅府统制,绰号杆棒,在东京极是有名,与董平比武,“只辨得招架遮拦。斗到三十来合,早被董平觅得破绽,一枪柄便扫下马来。后在征剿梁山县时被封为招讨副使,与监军梁师平勾结,陷害正使孙立,被孙立之子孙新斩杀。
在《荡寇志》的衍生同人小说《续义传》中,作者也有塑造出一个隐射俞万春的人物俞忽来,俞忽来是青州府衙师爷,因文笔做功上佳而被哈兰生看中,委派掌管礼拜寺。结果因其嗜酒如命,口无遮拦,泄露出礼拜寺真相,最终被袁慰庭用锏打死。
参考资料
《荡寇志》中的疑点考证-今晚报数字报刊,今晚报数字报纸,今晚报电子报,今晚报网络报纸-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12-01
水浒里的大反派结局还挺好?别急,解气的来了.今日头条.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