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寺
天宫寺旧址位于丰润区西南1.5公里。据载,天宫寺建于辽清宁元年(1055年),系盐监张成购地而建,最初以“南塔院”称之。清宁八年张成之子又于寺西北角高台之上建塔。为密檐砖塔通高24米,共13层,八角,实心,保存辽代建筑特色。造型优美,雕刻精细。辽寿昌三年(公元1096年),耶律洪基皇帝赐“极乐”匾额,故该寺始称“极乐”院。辽干统五年(公元1105年)改为“天宫寺”。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八月,朝廷又对天宫寺敕加“大”字,称为“大天宫寺”,以示旌表。
历史
天宫寺经历了无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风风雨雨,几年颓塌。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以后重修了山门、正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四周建起围墙。此宏伟风貌一直保留至民国初年。
建筑特色
民初时,天宫寺塔东侧东西并列三个院落,称为“下寺”。中院是寺庙的主体。中院按南北方向坐落三层大殿。最南面一层殿叫山门,山门内东西两边塑哼哈二将。山门北院矗立大小不一的十几桶碑,碑的北面建有钟楼和鼓楼,东西两边各一。二层大殿内塑四大金刚踩八怪。向北出二层殿又是一个院落,院两侧建有配殿,供奉几百尊铜佛。向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塑大日如来,左方塑李靖,右方塑二郎杨戬,东西两侧塑十八罗汉。在如来塑像背面塑倒坐观音。出大雄宝殿北门又进入一个院落,中间有隔墙,有门可以通过,内有客厅和东西配房,专为到寺中巡游的达官贵人休息之用。东院是和尚住房,西院是药王殿,内塑孙思邈、华佗、扁鹊。
天宫寺塔下的院落被称为“上寺”,也叫塔院。以天宫寺塔为中心,塔前建有悬神殿,内塑腾云驾雾的神仙;塔后建有三霄娘娘殿,殿内中间塑送子观音千手千眼佛。
塔院南面是一片广场,广场两侧建有回廊。
为了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农历三月二十三定为庙会日,这个惯例一直延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76年遭地震破坏。1987年重修时,从塔残部分7-13层发现有两个塔心室及塔内保存的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木板刻经数卷,鎏金铜佛5件,文殊普贤石像及陶器、瓷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