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乐都紫皮大蒜

乐都紫皮大蒜

乐都紫皮大蒜是海东市乐都区的特产,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这种大蒜以其独特的紫色外皮、紧实的蒜瓣和浓郁的辛辣味道而闻名。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营养,具有重要的保健和药用价值。2010年4月16日,乐都紫皮大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形态特征

乐都紫皮大蒜的鳞茎呈扁圆形,纵向直径约为3.68±0.437厘米,横向直径约为5.60±1.357厘米,外皮颜色为紫红色。每个鳞茎通常包含5±1瓣蒜瓣,平均单个鳞茎重量约65.90±3.92克,平均单瓣重量约9.46±1.32克,蒜瓣排列紧凑。此外,乐都紫皮大蒜的大蒜素含量不低于250毫克/千克维生素c含量不少于100毫克/100克。

分类分级

乐都紫皮大蒜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蒜头质量百分比、健瓣率和完整度等因素。根据这些因素,乐都紫皮大蒜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等级。

自然地理

土壤地貌

乐都区地处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湟水流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为山峰,东西方向为峡谷。区域内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湟水河与大通河两大水系。乐都区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栗钙土和灰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物理性质优良,pH值在6.5至7.5之间,非常适合大蒜的生长。

水文状况

乐都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较少,但水资源相对丰富。该县拥有多个河流,大多数河流的水源来自降水。根据相关标准,乐都区的水质属于清洁级别,适合生产高品质的乐都紫皮大蒜。

气候条件

乐都区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干燥、少雨、多风,夏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约为7℃,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843.3小时,日照率达63%。年平均降水量为335.4毫米,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期间。年平均蒸发量为428.5毫米,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风向以东南向为主。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紫皮大蒜的生长发育。

发展历史

乐都县被誉为“蔬菜瓜果之乡”,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便开始种植大蒜。最初种植的品种包括红皮“老来喜”和“狗芽”白蒜。1970年,一位村民从新疆带回了品质更优的红皮大蒜种子,并在当地成功试种。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一品种因其高产和抗病等特点成为了当地的主栽品种。1994年,乐都区利用大蒜抵御了一场马流感疫情。1996年至2004年间,当地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对紫皮大蒜进行了品种筛选和提纯工作。2005年,乐都紫皮大蒜正式获得了品种认定。

生产情况

截至2010年,乐都紫皮大蒜的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量约为6.8万吨。到2016年,种植面积已扩大至1.3万余亩,亩产量约为1800千克,农民收益显著增加。2018年,乐都紫皮大蒜的种植面积增至12855亩。

产品荣誉

乐都紫皮大蒜曾多次获得荣誉称号,包括2005年的“青海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展示会优质农产品”称号,以及2008年的“乐都紫皮大蒜”国家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该产品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等机构举办的评选活动中荣获“2011年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参考资料

乐都县雨润镇大蒜喜获丰收.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8-19

乐都扩繁紫皮大蒜良种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青海文明网.2024-08-19

乐都紫皮大蒜“蒜”出来的国家级品牌 .搜狐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