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祠
700年前常州市抗击元军而英勇牺牲的英雄的原忠义祠坊,那假山上的牌坊柱石是原忠义祠坊,建于明朝。
简述
后人为追悼当时赴难的义魂而修建的祠堂。
简介
常州是历史上著名的忠义城,700年前,孛儿只斤·忽必烈要灭亡南宋,常州成了首都临安区(杭州市)的大门,元丞相伯颜率20万大军围困常州,常州在知州姚訔、通判陈火召等指挥下仅靠2万弱兵和民兵组成的义军抵抗10倍于己的元军,战斗持续数月,文天祥从苏州调近万宋兵救援常州,援兵在今洛阳虞桥与元兵激战后全军覆没。常州市城破,元兵屠城数日,相传常州仅有7人因躲在桥下得以幸免。
历史
阮市镇包村 包立身,世代为农,身高魁伟,据传“口能容拳”。组织地方乡勇,称“东安义军”,自任首领,身着白衣、白帽、白帜,人称“白头军”。太平军攻入诸暨市,枫桥附近武装多为依附。分红、蓝、黄、白四营,靠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有利地形。以竹木、稻桶、立寨筑城,城分内外,分营把守,附近州县及本地乡绅豪富逃入包村避难。事后枫桥才有“吃的油,穿的绸,到得包村开去 杀头”的民谚。
太平军驻枫桥,双方战事不断,东安义军常袭击太平军。据《枫桥史志》载,咸丰十一年1861 十二月,太平军来王陆顺德从绍兴率太平军攻打包村,屡为义军所败,来王仅以只身免。后来王遣使乞和,约不攻包村,勿助清军,被拒。来王大怒,乃檄告浙东、浙西诸军,调集大批兵力,号称“百万”,欲破包村。自咸丰十一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大小数十战,立身必身先士卒,英勇无敌,毙敌不计其数。六月底,包村弹尽粮绝,水源又断,七月一日晨,太平军自地道攻破包村,义军逐屋抵御,尽皆战死,其妹伤后被执在包村大道地五马分尸。村中老弱妇幼17000余人,无一幸免。
此役双方战死达14万之多,战后掩其尸骨为五大坟。书中称为“十万人墓”,包村人称“大坟头”。掩尸时,未见立身尸骨。村中一老樟树被大火烧枯,数年后又绽新枝,几年前该树枯亡。竟无从下斧下锯,树内尽是箭镞、弹片,可见当年战事之惨烈。
乡人悯这批忠烈义士,捐田近400亩以及数千银,在曾血战过的土地上建起一幢三进祠堂,名“忠义祠”,以悼念为保卫家园的十数万英灵,400亩田作为祠堂产业。年年四时受人间香火。
抗战时期,枫桥人创办战时中学,亦名为“忠义中学”,用忠义祠田产建造命名,据传亦有保家园御外犯之意,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学勉中学。近日笔者又到包村造访,“忠义祠”已岌岌可危,拍下这张近乎遗迹的照片。“十万人墓”遗址也已成了房基,所幸的是遇上一位67岁包姓老农,确信包立身当时未死,究竟如何脱险无人知晓,并称其爷爷在外地一和尚寺里见过包立身,其时包立身已头发雪白,削发为僧,亦已改名,劝其回乡被拒。《枫桥史志》也记载,一说是包立身已阵亡;另一说为在桐庐县扎溪九里洲余庆庵削发为僧,更名包大孝。这一说法与志上记载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