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研山
李研山(1898年11月20日—1961年5月11日),原名耀辰,字居端,号研山,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篁湾村人。李研山早年受教于私塾,后在广州广府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并拜潘龢为师学习绘画。1918年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学成归粤后,曾在开平县政府任教育科长,并在汕头法院、广州法院等机构担任法律职务。1931年起担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李研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等地继续从事绘画工作。战后,他在广州市和香港举办画展,并与当时的画家交流学习。晚年在香港定居,继续教学和创作,直至逝世。李研山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同时也擅长花卉,其艺术成就得到同行的认可。
人物经历
李研山,1898年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少爱好诗书画。少年时到广州广府中学读书,并拜美术教师潘至中为师,课余常到潘家习画。
1919 年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回粤,初在开平县政府任教育科科长。不久,辞职往广州,参加广州国画研究会和颐园俱乐部活动。
1923年又加入潘至中组织的癸亥合作画社(后改为国画研究会),得到更多的习艺机会。后曾到汕头法院,广州法院,历任书记、推事、庭长等职务,但在工余仍从事绘画。
1931年,李研山被聘任为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校长。他专聘著名画家赵浩公、黄君璧等到校任教,为画坛培养人材。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香港与画家李凤廷合设凤研楼画室。不久,又转去一间由爱好书画的有钱人聚会的协兴俱乐部,过着依附于人的生活。
香港沦陷后,他初逃至澳门,在那里设立石斋壶馆,受到书画界的尊重。
1943年他往湛江市,在友人和学生们照顾下,安心读书和绘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曾回到家乡荷塘,创作一幅《江山无恙图》长卷。不久离去,先居广州市,后徒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知名画家和学生们的关照下,举办画展,卖画为生,他的画技和声誉又有所提高。
建国后,李继续专致艺术事业。 他的作品先后参加香港思豪酒店画廊两次画展和庚寅书画社联展,与名画家吴子复、张大千等研讨、创作画艺。
1954年在香港元岭建石滨溪馆隐居,但他仍设帐授徒,前来造访或求学的人来往不绝。后被聘为香港中国美术会名誉主席、华侨书院艺术系主任。
1961年5月11日,李研山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