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 原名马祖庵,以庵出名,位于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相传唐朝衡岳马祖道一禅师云游天下,曾在天柱山南门今“嘉平馆”处打坐习静。当地山民为纪念马祖大师在其馆旁建庵,奉以香火,庵名“马祖”。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桐城市进士吴应宾怀宁县进士、户部郎阮自华景仰达观名望,便迎他驻锡马祖庵,捐巨资为其建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顼遣使党礼御赐幔帐藏经,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

介绍

佛光寺位于安徽天柱山风景区南大门,上离天柱山天池峰近10公里,下距野人寨约18公里,面临潜水河,背靠天柱山,为天柱山汽车终点站,徒步登山必经之地。

佛光寺原名马祖庵,以庵出名。相传唐朝衡岳马祖道一禅师云游天下,曾在天柱山南门今“嘉平馆”处打坐习静。后来当地山民为纪念道一大师大师在其馆旁建 庵,奉以香火,庵名马祖。明隆庆至万历年间,贯之和尚驻此清修苦练,后被拜为国师。其弟子真道建国师塔,为贯之化身之处,塔毁于“文革”,今仅存遗址。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桐城市进士吴应宾怀宁县进士、户部郎阮自华景仰达观名望,便迎他驻锡马祖庵,捐巨资为其建寺。吴为达观驻山说法,阮在马祖洞上题刻“嘉平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顼遣使党礼御赐幔帐藏经,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在寺旁石壁上至今仍留有党礼部尚书刻“义山流芳万古”,记载着此次盛举。马祖庵因此名扬天下,香火鼎盛,历受皇封。明、清时期天柱山战火不断,佛光寺屡建屡毁。李炎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李忱复 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朝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菩萨、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2004年安徽省宗教局与天柱山管委会批准重建佛光寺。今日佛光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祖师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巍峨瑰丽,古朴典雅。

特点

以洞见奇

马祖洞、莲花洞等奇形怪状,天然形成。马祖洞在马祖庵前侧,数块巨石堆叠成洞,相传为马祖道一坐禅习静处,洞门窄小,但洞内宽敞,洞内供有祖师像,可容十余人参拜。洞后大石裂开一缝隙,人称“一线天”,每逢晴天正午一束阳光射入其中,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已故安庆师范大学教授、自号天柱老人乌以风先生《题马祖洞》诗曰:“高士风规何处寻,千年洞馆尚留阴。谁能吸尽西江月,彻悟平常一道心。”寺之北的莲花洞数块大石叠成,状如含苞青莲,相传为东汉左慈在天柱山炼丹时所居。莲花洞四周有若干小洞,如群星拱月,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游人至此小憩,颇有几分野趣。

以景取胜

潜河涛声,水月流光环佛地;天柱山色,松筠耸翠蔽禅天。佛光寺风景区林木葱笼,山径深,景观开阔。滴翠桥上放眼南望,潜水如虹如练;翘首北顾,降丹峰、石龙峰、香子峰、天书峰、天蛙峰,峰峰皆秀,翠屏横空。进入佛光寺景区不仅可观赏木鱼石、霹雳石和狮子林的明、清石刻,还能一睹激水瀑、雪崖瀑和琼阳川瀑布的风采。激水瀑飞流直泻,声若惊雷;雪崖瀑喷雪吐玉,如天女散花;琼阳川一波三折,似被折叠的白练。三大瀑布奔腾跳跃,争奇弄姿,四季皆然。佛光寺独特的地理环境历来被佛、道两家视为风水宝地。春有百花竞放,夏有泉流叮当,秋有满山红叶,冬有金粉银装。乌以风先生的《佛光寺雪竹》诗曰:“连夜声飘万壑收,平添金粉染台楼。亭亭唯爱一竿竹,不畏霜寒雪压愁。”

佛光寺古朴典雅,灵秀而神秘,若翠螺置于玉盘中,展示着古老的佛、道两教文化和神话色彩。欣赏佛光寺,需要用心去捕捉细节,去细细体味完美的自然生态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融,使风景呈现在抬眼望去的每一处地方。

参考资料

佛光禅寺.百度地图.2023-11-20

天柱山.安徽省人民政府.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