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报刊舆论、城市变革、民间社会和农村社会等方面,更加深入地考察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全书的特点之一,是在体例上按专题研究进行排列,而不是平铺直叙和面面俱到地撰写辛亥革命史。另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是着力探讨辛亥革命在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对人们如何看待上述近年来出现的“新观点”有所帮助。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与新制度
三、辛亥革命与旧社会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遗产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
一、民主政治体制的开新
二、专制政治之还魂
三、各种救国思潮的涨落
四、民主革命旗帜之再举
五、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第三章 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影响
二、民国元年工商会议的召开
三、民初北京政府的主要经济政策
四、民初北京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起源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战
三、民国初年的思想危机:传统主义的崛起
四、帝制复辟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以《申报》为代表的报刊舆论政治倾向的变化
一、《申报》政治倾向演变的轨迹
二、《申报》政治倾向演变的原因与影响
三、对《申报》政治倾向演变的历史透视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近代教育变迁
一、辛亥革命前教育的递进发展
二、辛亥革命后的立新变革与复古
三、辛亥革命前后教育发展之比较
第七章 辛亥革命与商界商会的发展
一、辛亥革命后商界的发展变化
二、辛亥革命后商会的扩展
三、辛亥革命后以商会为代表的民间社会制衡能力的增强
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近代城市变革
一、工商业发展与新兴城市的崛起
二、辛亥革命与城市发展
三、社会风俗变革与城市人的现代化
第九章 辛亥革命与近代农村社会变迁
一、传统农村社会的城镇与村落
二、晚清团练兴起与农村社会变化
三、辛亥革命前夜的城镇与村落
四、辛亥革命时的农村社会
五、近代以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社会
后记
文摘
教育体制的转换带来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据1912年的统计,全国学校数为87272所,学生总数2933387人,其中中小学堂86318所,小学生2887630人;中学319所,中学生45428人;大学3所,大学生229人。此外,还有一大批青年学生出洋留学。其中留日学生最多,1905年达8000余人,1911年为3228人。到1911年,还有留学美国者650余人,留学欧洲者600余人。他们是近代中国接受新式教育的一代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文化观念方面已与传统士人有了根本的不同。随着他们的出现,是一大批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报刊的兴起,是种种政治和社会改良的团体的出现,是拒俄运动、拒法运动等各种爱国学潮的风起云涌。新兴知识分子是20世纪初引导社会潮流的最为活跃的社会力量。
军事体制方面,清代原有的军事体制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太平天国之时,随着湘淮军的崛起,出现了一支由地方督抚大员自筹军饷、自行招募、自己统领的军队。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湘军的一部分和淮军驻防各省,成为防军。防军虽然在中法、中日战争中承担了国防军的职责,但招募、统领之权均在各省,中央并不知其确切数目。此外,1866年,直隶总督刘长佑从绿营挑选精壮组建了练军。1868年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依照军营制度重订营制,加以整顿。此后,许多省都仿照曾国藩所订营制组建了练军,从而使练军也成为由督抚统领的军队。随着湘淮军和练军的出现,晚清军事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中央与地方两种建制的军队。这种情况令统治者担心会出现“尾大不掉”、“外重内轻”的局面,力图通过整顿与改革逐步收回权力。另一方面,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使许多人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坚船利炮而更新武器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军制、操法,即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学术研究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