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慧因室杂缀

慧因室杂缀

《慧因室杂缀》是一部记录了民国时期钱币制度变迁的笔记史料。书中详细记载了咸同光宣四朝的钱法变革情况,包括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及其重量变化。尽管作者身份尚未得到确证,但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近代货币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背景

清朝初期,云南铜矿提供的铜料用于铸造货币。然而到了咸丰年间,由于战争频繁,国家财政紧张,加之运输困难,导致云南铜料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刑部尚书周祖培等人提议铸造大额货币以缓解财政压力。时任户部尚书的祁隽藻对此表示支持。咸丰三年三月,首先发行的是当十钱,重量为六钱。同年八月,增加了当五十钱,重量为一两八钱。十一月,又新增了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钞钱,分别重二两、一两六钱和一两五钱。其中,当千钱的颜色偏紫色,当五百钱颜色偏黄色。随后,当五十钱的重量被调整为一两二钱,当十钱则经历了多次减重,最终稳定在二钱六分。咸丰四年正月,开始铸造当五钱,重量为二钱二分。三月,开始铸造铁质当十钱,六月则开始铸造铅制货币。但由于盗铸现象严重,政府难以回收,这些新货币在市场上并不受欢迎,因此陆续被废除,只留下了铜铁当十钱。后来,铁当十也被废除,只剩下铜当十一种。朝廷下令大钱与制钱同时使用,但在京城以外的地方,人们不再使用大钱。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当时户部尚书阎敬铭提出废除当十钱,恢复使用制钱。为此,朝廷制定了三年计划,逐步收回大钱。然而,由于市场上的当十钱实际价值仅为制钱的两倍,这一政策实施后引发了市场的巨大动荡,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慧因室杂缀 .慧因室杂缀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