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陶沙

陶沙

陶沙(1936年10月—2020年1月27日),原名芮维平,男,出生于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武陵镇郭家铺村芮家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汉字信息处理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陶沙是中国最早投身于汉字信息处理的科研人员之一,是中国汉字信息处理领域的拓荒者和践行者。1960年,陶沙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助教。1978年,陶沙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破格),并担任研究生导师。1979年,国家标准总局在上海嘉定召开国标电脑字库制订会议,陶沙应邀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1985年,陶沙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编号GB 2312—8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3月,陶沙教授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2003年2月,陶沙退休。2020年1月27日,陶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202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图书馆四层的人大文库展出了《陶沙学术成果展》。2023年5月29日,陶沙学术成果展暨中国人民大学归侨、留学归国学者文库建设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召开。

陶沙主持或参与主持汉字信息处理工程16项,其中国家级8项,部省级8项。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工程》《现代汉语计量研究》《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汉字键盘输入技术》《人脑电脑汉字》等。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次,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5次。1993年,他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随后,他于1994年获得了爱国奉献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10月,陶沙在湖南常德市鼎城区武陵镇郭家铺村芮家河出生。1949年,陶沙就读于常德师范。1953年,他前往桃源师范就读。1956年,陶沙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6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担任助教。

工作经历

1978年,陶沙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破格),并担任研究生导师。1979年,国家标准总局在上海嘉定召开国标电脑字库制订会议,陶沙应邀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他提出了选取汉字的三项原则:汉字的出现频度、汉字的构词机能度以及汉字在学科分布中的使用度。作为召集人,他与工作组成员共同确定了国标电脑字库,包括一级字3755个,二级字3008个,该标准全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编号为GB 2312—80。

1981年6月,陶沙参加了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构词字与常用字”的报告。1985年,陶沙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10月,陶沙担任第一届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年,他获得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优秀校友荣誉证书。1989年10月,他主持的《全国中小学教材词语频度统计工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9月,中国计算机学会中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陶沙担任副主任委员。随后,他于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他获得了爱国奉献奖。

1995年1月,陶沙担任汉字负责人的制作的《汉字信息处理用国际标准:ISO-10646中朝日CJK汉字大字符集》获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3月,陶沙教授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97年1月31日,陶沙在《人民政协报》第1576期的头版头条发表了《自行车精神》一文,他以自行车的形象为比喻,阐述了政协委员应具备和提高的素质与能力。1999年9月,陶沙出席了“迎澳门回归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随后,他于2001年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暨成立20周年大会。2003年2月,陶沙退休。2020年1月27日,陶沙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202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图书馆四层的人大文库展出了《陶沙学术成果展》。2023年5月29日,陶沙学术成果展暨中国人民大学归侨、留学归国学者文库建设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召开。

个人生活

陶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的弟子。陶沙的妻子名叫吴婉芬,吴婉芬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是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他们共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名叫芮南。

主要作品

著作

陶沙的代表性著作有《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工程》《现代汉语计量研究》《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汉字键盘输入技术》《人脑电脑汉字》等。

文章

社会任职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陶沙是中国早投身于汉字信息处理的科研人员之一,是中国汉字信息处理领域的拓荒者和践行者。

人才培养

陶沙曾开设有《汉字信息处理》《现代汉语计量研究》等课程。

科研成果

陶沙主持或参与主持汉字信息处理工程16项,其中国家级8项,部省级8项。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工程》《现代汉语计量研究》《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汉字键盘输入技术》《人脑电脑汉字》等。

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工程

1983年至1986年,陶沙主持研制了《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工程》。该项目得出了五百多万个数据,仅手工制作的卡片就重达五吨多。

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沙参与主持制定了汉字信息处理用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继GB 2312—80后(1985年至1993年),他又制定了国际标准——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统一的中日韩CJK汉字》,收录了CJK汉字20902个。

词库

陶沙主持研制了《信息处理用电脑通用词库》和《信息处理用电脑行业词库》,这两个词库涵盖了新闻、农业、铁道、财政、税务等多个行业。

电脑汉字输入系统

陶沙主持研制了电脑汉字输入系统。1985年,以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的《人大码》诞生,并与中国科学院联想集团合作,得到了广泛应用。1992年,国家教委“八五”攻关课题《规范码》(包括拼音、拼形和音形)研制成功,被列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必修课。进入21世纪后,他又研制了《号角码》(十个号、四个角),取码时具有确定性和离散性,学习成本低,使用效率高,完全符合大众化、规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

学术成果

陶沙发表专业论文60多篇。在学术界,陶沙曾应邀在香港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财经学院和长春光机学院等高等学府作过汉字信息处理的学术报告。无数次参与主持电脑汉字输入系统的鉴定会。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2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图书馆四层人大文库展出了《陶沙学术成果展》。2023年5月29日,陶沙学术成果展暨中国人民大学归侨、留学归国学者文库建设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召开。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正在图书馆四层人大文库展出的“汉字信息处理的拓荒者——陶沙学术成果展”,展览主要围绕陶沙教授的学术成就展开,撷取珍贵留影、手稿集萃、科研成果、荣誉证章等展示陶沙教授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人物评价

陶沙是归侨学者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归侨、留学归国学者文库,是人大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牟锋评)

陶沙一生致力于汉字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为推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作出了杰出的、开拓性的贡献。(陶沙的女儿芮南评)

陶沙为人具有亲和力,谈吐极富幽默感,总是牢记“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蚀、谷以卑安”的古训,是个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的乐天派,有人气,也有人脉。(湖南常德市委党史研究室网站评)

参考资料

陶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5-03-18

陶沙学术成果展.中国人民大学.2025-03-18

著名汉字信息处理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陶沙逝世.澎湃新闻.2020-02-03

陶沙学术成果展.中国人民大学.2025-03-18

大 事 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5-03-18

陶沙学术成果展暨中国人民大学归侨、留学归国学者文库建设座谈会在图书馆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统战部 .2025-03-18

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简介.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语言处理专委.202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