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9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位于粤北山区翁源县东南部,地属龙仙镇青山、青云村,东与连平县接壤,南与新丰县毗邻,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359公顷,其中功能核心区2590.4公顷,缓冲区1641公顷,实验区3127.6公顷。保护对象为仙湖苏铁、半枫荷、水鹿、鬣羚、白鹇等。
辖区为中低山地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为20.3℃。该区成土母岩主要有砂岩、砾岩和砂页岩。主要土壤为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生态系统垂直带谱明显,地带性植被为常绿亚热带阔叶林。经科学考察和测算,森林总面积7096.6公顷,其中生态林面积6484.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88.1%,森林覆盖率为96.4﹪。
历史沿革
2002年12月28日经翁源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翁源老隆山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经韶关市人民政府同意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并更名为翁源县青云山市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为省级,命名为“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核准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保护区位于粤北山区翁源县东南部,北纬24°14′22"~24°21′45",东经114°07′50"~114°17′25"之间,地属龙仙镇青山、青云村,东与连平县接壤,南与新丰县毗邻。距县城龙仙约9公里,省道S244线翁源县—新丰从保护区西部区域南北向贯穿。
地质地貌
翁源地层发育较为完整,自老至新有前泥盆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三叠系、下侏罗系、上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青云山跃进水库一带多见下侏罗系兰群组,为海陆交错相含煤碎屑沉积岩,岩性下部为砂页岩、砾岩夹灰岩及煤层(无工业价值),上部为砂页岩、砂岩、砾岩,总厚度1000米以上。受到北面贵东岩体与南面佛岗岩体入侵影响,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挤压构造带,其中,以青云山为主体的背斜构造明显;受新华厦构造运动叠加,形成20°-30°压性断裂和褶皱,其中,青云山大断裂为递冲断层,垂直断距150-250米,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22公里。
翁源县地处南岭山脉与大庾岭交界区域,境内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全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属中低山地貌,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保护区境内群峰起伏,雷公—734峰—727峰—900.6峰—757.7峰—974.6峰—886.9峰—主人山—青云山,是翁源东南部主山脊。最高峰青云山海拔1245.5米,最低点(新建后背)海拔219米,相对高差1026.5米。
土壤
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主要是砂岩、砾岩、砂页岩。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垂直分布着:红壤(1100M),土壤垂直带谱较明显。土壤在高温多雨、植被覆盖良好的成土环境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淋失现象严重,土壤普遍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普遍较低,山地土壤腐殖质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丰富,肥力水平较高,适宜林木生长。青云山森林土壤所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小,土壤形态和土壤结构较为完整,是研究山地土壤发育和形成条件的理想场所。保护区内的红壤区是人为影响较深的区域。黄红壤和山地黄壤区,森林植被保存相对最好,土壤自然性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腐殖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高。
水文
翁源县因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之源而得名。滃江是北江主要支流。发育于青云山自然保护的龙仙水,在保护区有三条支流:龙仙水、圆洞水、老隆山水,自东向西汇入龙仙水,途经县城后汇入滃江。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茂密,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效益显著,地表水水质普遍良好,当地农村居民都以山溪水作饮用水水源。翁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对跃进水库水质分析化验证明,水质稳定,地表水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Ⅰ-Ⅱ类水质标准,无色、无味、无异嗅、透明度好;pH6.83~7.34,属中性;矿化度0.03~0.08g/L,为低矿化的淡水;总硬度5.42~14.87德国度,为软水—微硬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水(HCO3-Ca·K+Na或HCO3-Mg·K+N·Ca),宜于饮用、灌溉。坐落在保护区中部的跃进水库属蓄水、发电、灌溉综合利用型的中型水利工程,始建于1970年,集雨区面积28.8平方公里,大坝高53.1米,坝顶高程533.1米,正常水位527.0米,相应水面面积约74.6公顷,相应库容1504万立方米。最大下泄量204立方米/秒。跃进水库是翁源县县城生活、工业用水供给源,正常蓄水量可满足翁源县城生活和工业用水量需求。
气候
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和山地气候特征。本地气候受季风环流的影响显著,夏半年受东南季风的影响,盛行暖湿的海洋气团,气候十分暧湿,使保护区高海拔区浓雾弥漫,降水丰富;冬半年受东北季风影响,盛行干冷的大陆气团,气候较为干冷;保护区具有夏季多雨、湿热同期,冬季少雨且干冷同期的季风气候特征。保护区东南部高耸的山体,使得山体中上部风速较大;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保护区上下气候垂直差异大,山体中部以上区域山地气候特征显著。保护区境内夏季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低2℃--3℃,温凉湿润,夏无酷暑。
区域范围
保护区总面积7359公顷,其中功能核心区2590.4公顷,缓冲区1641公顷,实验区3127.6公顷。
保护区林地权属清晰,至2014年6月,有苦竹凹、罗甘坪、石阶岭、下斜、园洞、茶园坪、朱家坑、碳坑等8个自然村,户籍人口780人。
保护目标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森林植被茂密,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有野生维管植物184科586属1091种,包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野生珍稀濒危植物6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Π的兰科1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仙湖苏铁、华南地区植株较大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等。
动物资源
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81科183属25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动物15种,IUCN受威胁物种10种,CITES附录物种31种。尤以水鹿、鬣羚、白的珍稀动物的种群数量较多。
管理措施
保护机构
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管理处,管理处下设综合科、保护管理科和科研宣教科三个职能科室,其中保护管理科下设老隆山管理站、圆洞管理站和茶园坪管理站三个管护站。
保护原则
加强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翁源县人民政府制定了《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
《规定》共21条,对保护区的类型、管理、保护区管理机构职责及在保护区范围内违反该《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指出,今后凡在保护区范围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保护区的人员以及在保护区内从事建设、勘探、科研、旅游、运输及农、工、牧、渔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该规定。
保护措施
1、森林植被和野生植物保护
(1)封山育林。
(2)植被恢复。
(3)珍稀植物群落恢复。
(4)苗圃建设
2、森林防火
(1)落实防火责任制。
(2)建立健全防火组织。
(3)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购置防火设备和器械、建森林防火瞭望台、开设防火林带、加强护林防火宣传。
3、森林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落实责任制。
(1)禁止猎捕野生动物。
(2)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3)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站。
(4)湿地保护。
(5)鸟类招引。
社区共管
由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老隆山林场、跃进水库管养所、青云村委、青山村委成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并于2012年6月20日签订《社区共管协议》。
生态价值
保护区内保存有较典型、较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大部分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保存较好,植被垂直带谱保存较完整,是世界同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是恢复、重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天然参照系统,具有重要保护价值。
青云山是水鹿、鬣羚、白鹇种群的重要保护地,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水鹿、羚、白鹇的保护,有利于保护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青云山地表水质良好,保护区内的跃进水库是翁源县县城和下游居民的饮用水源洪给地;保护区内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80.6%,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持翁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