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匠班银

匠班银

匠班银是指明代时期,轮班工匠可以选择缴纳一定数额的白银来代替服劳役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最初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被提出并实施,后来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成为正式的规定。

历史沿革

匠班银的出现源于明代对于轮班工匠的管理政策。最初的法律规定,工匠们需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前往京城服役,每次为期三个月。然而,由于服役期间的实际花费以及官吏的勒索,许多工匠因此陷入困境。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明代政府开始允许工匠通过缴纳银两的方式来替代服役。具体来说,南方的工匠每个月需要缴纳九钱银子,北方的工匠则需要缴纳六钱银子。不愿意缴纳银两的工匠仍然需要继续服役。随着时间的推移,匠班银的制度逐渐完善,最终在嘉靖四十一年被确立为法定制度。此时,各省的工匠总数约为十四万人,每年需要缴纳的银两总额达到六万四千多两。匠班银的实施使得官手工业的人力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增长。

影响

匠班银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匠们的负担,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这是因为匠班银本质上仍然是建立在工匠作为匠户所拥有的封建劳役义务的基础上的。此外,这项改革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轮班工匠,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工作场所附近的工匠,他们仍然需要像以前一样提供无偿劳动。尽管如此,匠班银的推行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至少为一部分工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参考资料

中华豪门—古代工匠的地位如何曲折上升?.搜狐历史.2024-10-30

什么是匠班银?.爱问.2024-10-30

封建匠户的彻底解放:明清匠籍制度的废除和匠班银的改革.个人图书馆.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