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岗村
马蹄岗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东北部,距离大岭山镇政府约7千米。该村地处丘陵地带,海拔最高点约150米,拥有状元笔、大岗背等山头。马蹄岗村东临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南接新塘村,西靠鸡翅岭村,北毗大塘朗村。
历史沿革
马蹄岗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赵扩年间(1195-1224年),当时陇西县人李姑姐携侄儿流落至此,后定居繁衍。村名源于村内四个小山丘的地形,形似“四马朝岗”。明代为防外侵,村内建有青砖围墙,至今南门仍保留一段60米长的旧围墙。清末,马蹄岗村境域属东莞县缺口司。民国时期,属第七区金桔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蹄岗村先后隶属于东莞县第二区金桔乡、第三区马蹄岗乡,步人民公社骏马营,大岭山镇人民公社马蹄岗生产大队,大岭山区马蹄岗乡,东莞市大岭山镇马蹄岗管理区,大岭山镇马蹄岗行政村。
行政区划
马蹄岗村为东莞市大岭山镇辖村,行政区划代码为441900118200。村内由马蹄岗、围仔、饭箩围三个自然村组成。
位置境域
马蹄岗村,位于大岭山镇东北部,距乡镇政府约7千米。该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境内有状元笔、大岗背等山头,海拔最高约150米。毗邻大塘朗村、鸡翅岭村、新塘村。
人口
2015年末,马蹄岗村户籍人口2279人,其中男1112人,女1167人;80岁以上66人,最年长者96岁(女),海外留学人员1人。外来暂住人口7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131人。
经济
马蹄岗村传统经济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植甘蔗、荔枝、龙眼、橙等。改革开放初期,村内有红砖、榨糖、碾米等加工厂。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和2002年松山湖征地,传统农业逐渐消失。2015年,马蹄岗村有工业企业31家,私人小作坊250家,经营行业以家具、电子和塑胶为主。集体厂房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集体总收入2323万元,支出981万元,纯收入1342万元。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马蹄岗村内设有南华小学、南华幼儿园,为村民及外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文体事业
村内有篮球场3个,羽毛球场3个,体育公园1座,老人活动中心1所,电子阅览室1间,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基础设施
马蹄岗村基础设施完善,1964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1999年通互联网,2003年通自来水,2009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交通运输
马蹄岗村有县道X234石大路、X241连马路穿过村境,交通便利。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马蹄岗村约建于南宋年间,因地处杉背、咸爬山、判官笔、三卦坟4个小山丘之间,形如“四马朝岗”,而取名“马蹄岗”。
世居村民
马蹄岗村世居村民主要为李姓,其先祖约于南宋庆元至嘉定年间(1195~1224年)从陇西县迁至此地。
本地方言
传统民居
村中广府传统民居6座,多已破败,无人居住。
族谱民约
2015年,马蹄岗村组织编修《马蹄岗(李氏)衍吉公家谱》,并制订《大岭山镇马蹄岗村村规民约》。
风景名胜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1999年,占地面积770平方米,为三进布局。
古围墙
古围墙,建于明代,主要建筑为青砖墙体,高5米,宽2.5米,上盖瓦设为城堡,仍保留长约60米。
碑刻
碑刻有“丙戌科进士李荣春”,刻于丙成年。楹联“世家道德,泽国楷模”。匾额“羹墙时见”“李氏大宗祠”“世泽堂”木制,存马蹄岗村祠堂。
地方特产
马蹄岗村农产品有荔枝、龙眼,传统节庆食品有红团、松糕、碌堆、粽子。
著名人物
李荣春(生卒年不详),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武进士。李凤婵(1957年生),2001年12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生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荣誉称号
2008年12月,马蹄岗村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广东省卫生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