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鱼舞
鱼舞是番禺区沙涌村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舞蹈,它起源与一则神话传说相关。这种舞蹈不仅增添了节日氛围,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鳌鱼舞通常每九年举行一次,但现在已成为更为常见的庆祝活动。既可作有故事内容的舞台演出,又可作广场及游行式表演。鳌鱼舞即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历史变革
1954年,沙涌鳌鱼舞经由当时县文化馆收集、整理、加工,把鳌鱼表演中的出洞、吸茜、跳龙门等一系列动作提炼美化,推荐上舞台。1985年,鳌鱼舞再经文化馆整理,将涂黑脸的魁星改为英俊小生,红袍乌纱,状元装扮。舞蹈开头增加了书生遇难,落海获救的情节,终场前加上状元酬恩,为鳌鱼簪花披彩,齐跃龙门,独占鳌头的情节;伴随音乐从单纯的锣鼓表演改为以锣鼓衬以音乐,用粤剧排子《雁儿落》衬托书生跳海,并揉入风雨雷电的声音效果,用广东音乐《得胜令》衬托书生高中、独占鳌鱼的表演,使鳌鱼舞的整个故事完整、感人,成为适合舞台表演3人舞蹈。
历史沿革
鳌鱼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沙涌村的居民们通过舞蹈来纪念他们的祖先。1954年,县文化馆对鳌鱼舞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加工,使其更适合舞台表演。1985年,文化馆再次对其进行了改编,加入了新的情节和音乐元素,使得舞蹈更加生动感人。到了1986年,番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将其加工整理后参加了全国民间舞蹈比赛,并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此后,鳌鱼舞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两条,而是发展到了十数条,既可以作为舞台表演,也可以适应大规模的广场表演。
意义
文化意义
鳌鱼舞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流传与人们对于鳌鱼的崇拜密不可分。据传,鳌鱼是由吞食龙珠的金色鲤鱼所变,曾帮助一位书生渡过难关,最终成就了他的科举功名。这一传说也被融入到了舞蹈之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蹈意义
“鳌鱼舞”的流传与当地劳动人民崇拜鳌鱼有关。传说古时,金色鲤鱼吞 下海中龙珠,变成鳌鱼。一日,有一个书生上京赴考,途经“女儿国”,遭到一群妖女戏弄。书生逃至海边,见波浪中有雌雄两尾鳌鱼正在嬉游,便向它们疾声呼救。鳌鱼见状,将书生背负渡海而去。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在见皇帝时正好站在太和殿阶前雕刻的鳌鱼头上,于是“独占鳌头”从此传为佳话。后来书生羽化成仙,成为魁星(文曲星),重临大海,为雌雄鳌鱼簪花挂红,点化成仙。江炳贤说,沙涌鳌鱼舞反映的正是上述这段传说的内容。
社会影响
沙涌村的鳌鱼舞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也是村民们的精神寄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鳌鱼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次参与省市乃至国家级的重大活动,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传承与发展
沙涌村的鳌鱼舞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也在舞蹈编排、动作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良,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些努力使得鳌鱼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延续并焕发新的活力。
沙涌村
概括
沙涌村属广东省番禺区石碁镇下辖的一个村,该村住民耕沙。总面积3800亩,共有人口2800人,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沙涌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既引进外资企业,又有自办企业,2002年沙涌村纯 收入570多万元,人均分配7859元。
其他
从沙涌村大祠堂大门上的对联“金鳌派远,彩笔花浓”可以看出沙涌鳌鱼的传统和该村的文化历史。沙涌村江氏始祖祖籍在浙江省奉化区丹桂乡金鳌村,明朝洪武八年沙涌村开村,当时属南下围垦的军籍九屯沙湾司,由此可知,沙涌舞鳌鱼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沙涌鳌鱼舞是沙涌村特有的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逢盛大节日,喜庆日子,鳌鱼盛装出游,场面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
广州番禺区:让非遗文化鳌鱼“舞”进千家万户.今日头条.2024-10-30
守护鳌鱼灯-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2024-10-30
鳌鱼巡游,万人空巷!番禺此民俗已绵延600余载.今日头条.2024-10-30
几代村民用心改良 他让鳌鱼舞“活”出新风采.今日头条.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