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墨天牛
松墨天牛(学名:Monochamus alternatus)是天牛、墨天牛属的一种昆虫。成虫体长15.0-28.0毫米。体橙黄色到赤褐色,鞘翅上饰有黑色与灰白色斑点。前胸背板有2条相当阔的橙黄色条纹,与3条黑色纵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触角棕栗色,雄虫第1、2节全部和第3节基部具有稀疏的灰白色绒毛;雌虫除末端2、3节外,其余各节大部被灰白毛,只留出末端一小环是深色。触角雄虫超过体长一倍多,雌虫约超出三分之一,第3节比柄节约长一倍,并略长于第4节。前胸侧刺突较大,圆锥形。鞘翅末端近乎切平。
松墨天牛是中国松树的重要蛀干害虫,也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昆虫。在松材线虫的扩散和侵染的过程中,松墨天牛起着携带、传播和协助病原侵入宿主的关键性作用。天敌有病原菌,寄生性线虫、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蜘蛛目、鸟等。生活史有成虫、卵、美国白灯蛾、蛹4个阶段,一年发生1代,以熟幼虫在坑道内越冬。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老挝。
2003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介绍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 (Lamiinae)。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老挝。在中国分布于北京、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湖北、江西省、湖南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繁殖方式
少数松墨天牛雄虫一羽化出孔即寻找雌天牛交尾,但大多数需要补充营养10天才行交配,15-20天为交配高峰期。时间多于夜间进行,白天很少。交尾方式为背伏式,雄虫伏于雌天牛体背,待雌天牛固定不动后才行交尾。持续时间为10分钟,雌雄均可多次交尾。
交尾后5-6天雌虫开始产卵,先沿树干垂直方向咬一刻槽。刻槽形状,在厚树皮上,呈圆锥形;薄树皮上,为横椭圆形。刻槽咬好后,雌虫向前爬行将产卵管由刻槽上沿插入树皮与边材间产卵。卵多产在衰弱木或新伐木上,距地面100厘米以上树上,也有在直径1.5厘米以上的枝上,每槽一般为1粒卵,偶有2粒,但有40-50%的刻槽不产卵,据室内观察雌虫每咬一刻槽约需10-15分钟,每产1粒卵需5-9分钟,平均每晚产卵3-6粒,平均产卵期60天,产卵量为40-180粒。雄虫平均寿命55.6天,雌虫为62.4天,林内可见成虫120天。
此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4月中旬即有成虫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经6-8天才从木质部内咬一圆形直径8-10毫米羽化孔外出,时间多在傍晚和夜间。雌雄性比约1:1。5月为成虫活动盛期。成虫羽化后活动分3个阶段,即移动分散期、补充营养期和产卵期。开始补充营养时,主要在树干和1-2年生的嫩枝上,以后则逐渐移向多年生枝取食。成虫喜欢2年生枝,经分析其刺激物质为蔗糖、果糖等。补充营养后期成虫几乎不再移动。
成虫是传播线虫的媒介。成虫从木质部中外出后,体表即有线虫附着,但大部分线虫在体内,并以头、胸部最多,可分布在整个气管系统内,1头成虫保持线虫数最高可达289000条,一般在成虫羽化外出后2-3周,线虫脱离虫体,脱出率约43-70%,脱离的线虫能侵入树干危害。
美国白灯蛾共5龄,1龄幼虫在内皮取食,2龄在边材表面取食,在内皮和边材形成不规则的平坑,导致树木输导系统受破坏。幼虫向木质部内蛀害约在3-4龄,秋天穿凿扁圆形孔侵入木质部3-4厘米后向上或向下蛀纵坑道,纵坑长约5-10厘米,然后弯向外蛀食至边材,在坑道末端筑蛹室化蛹,整个坑道呈“U”字形。幼虫蛀食时发出嚓嚓的响声,蛀屑纤维状,除蛹室附近留下少许蛀屑外,大部均推出堆积树皮下,坑道内很干净。
亚种分化
物种危害
松墨天牛作为重要的林业检疫害虫,其幼虫为害衰弱松树输导组织的韧皮部及木质部,破坏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造成木材的枯死。成虫在取食和补充营养过程中,通过啃食嫩枝,其体内携带松材线虫侵入松树,使松树受到伤口感染而导致松树长势衰弱,最终大面积死亡。
美国白灯蛾是主要危害虫态,危害林分中,一年四季可见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在树干内皮层的韧皮部取食,2龄幼虫渐向边材取食,咬成弯曲、浅平的不规则蛀道;发育到3、4龄幼虫时,开始钻凿呈扁圆形的侵入孔进入木质部。幼虫在蛀食时会发出嚓嚓的响声,并排出大量粗纤维状的蛀屑。若树干内虫口密度相当大时,就会破坏输导组织,导致松树养分输送中断而引起松树死亡。蛀食为害的时间为3-11月,12月上旬主要以4龄幼虫在树干内越冬,也有少数以3龄幼虫越冬。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5.0-28.0毫米,宽4.5~9.5mm,橙黄色至赤褐色。鞘翅有特殊斑纹,与其他种容易区别。头部额区刻点细密,头顶处较粗糙并略有皱纹。口器为下口式,侧观其额面与体轴近似垂直。触角棕褐色,第三节比柄节长约一倍,并略长于第四节,柄节上具封闭式端疤。雄虫第一、二节全部及第三节基半部,具稀疏的灰白色绒毛,触角全长超过体长的1.5倍。雌虫除末端一、二节外,其余各节除端处留有深色环以外,均具稀疏的灰白色绒毛,触角长度近似于体长或仅超过体长的1/3。前胸宽胜于长,刻点粗糙多皱纹,中瘤不显著,两侧具一对较大的刺突,其端处稍呈圆锥形。前胸背板上有二条明显的橙黄色纵带,被三条黑褐色纵带间隔开。前足基节窝为封闭式,中足胫节处侧缘端处具一斜沟。小盾片上密被橙黄色绒毛。翅基部有颗粒状突起和粗大的刻点,呈半规则排列,翅面上具方形或长方形黑色、褐锈色及灰白色绒毛,组成大小不等的斑块,镶嵌成不规则的五条纵纹。翅端部较狭窄近似刀切状,内端角明显,外端角呈大圆弧形。后翅发达有较强的飞翔能力。腹部的腹面及足杂有灰白色绒毛。
卵
乳白色,略呈镰刀状,长约4mm。
幼虫
体乳白色,老龄幼虫体长40~45mm,扁圆筒形。头部扁平,其长为宽的1.3倍,头盖侧叶缘前半部近似平行,后半部侧缘向后逐渐变狭,后缘呈圆弧形,中内处呈浅弯。头前半部为暗褐色,具单眼一对,头盖两侧着生几根短刚毛。触角三节,末节呈半球形。下颜宽长是头顶中央缝的3.5倍,赤褐色且较光滑,前缘全部隆起。咽喉部位明显突起,具数个刚毛窝。前胸背板的前区和侧沟的内侧凹陷部位呈黄褐色,后半部淡黄褐色,并密布微细颗粒似天鹅绒状(前缘侧方颜色稍浓),由各种形状的大刻点组成波状横纹。前胸中腹板后侧角及小腹板前缘处,密布细微的颗粒。无胸足,腹足只有泡突,各腹节的背、腹面近中央处有横列的瘤和沟,背面的瘤为四横列,二条横沟;腹面的瘤为二横列,一条横沟,瘤上具很多微刺。中胸的一对气门较大,各腹节的气门为椭圆形,长度是中胸气门的一半。第十腹节很小,背面观只看到一长的横裂和短的纵裂。
蛹
圆筒形,乳白色,长约20~26mm。
生活习性
成虫活动:在蛹室中羽化后的成虫约经7天左右通过羽化孔从树体内脱出,但以傍晚至午夜最多。成虫在晴天的昼夜均能飞翔活动,且具有弱趋光性,但阴雨天气很少活动,不飞翔,躲藏在松树皮夹缝中或树干、树枝的背风面以及部隐蔽处。据调查,松墨天牛最喜食马尾松,它多在树冠部啃食树干和1-2年生嫩枝的树皮,然后也会向多年生枝条移动和取食,其补充营养选择顺序为:马尾松\u003e雪松\u003e火炬松\u003e湿地松\u003e杉木王。
气象条件:松墨天牛的幼虫需要12.5℃以上开始发育,当温度降低到18℃以下时,成虫便停止了取食和扩散活动。成虫在雨天不飞行,躲藏在松树皮夹缝中或树干、树枝的背风面以及蔸部隐蔽处。因此,雨天诱捕器诱捕不到松墨天牛。
每年发生一代,以美国白灯蛾在树干木质部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开始转移到靠近树皮部位,作一蛹室化蛹。新羽化的成虫自树皮下约6mm的圆形羽化孔内脱孔,5~9月份均有成虫羽化,其中以5月中旬~7月下旬羽化数量最多。新羽化成虫需补充营养,昼夜均可飞翔,且常喜欢在幼嫩枝条或针叶上取食。通常羽化后20天左右即开始产卵,其适温为20℃。成虫主要选择衰弱树,卵多产于树干或粗壮枝干上,先咬食树皮,然后咬一浅痕(卵槽),在其内产卵,数粒不等。初孵化美国白灯蛾先在树皮下的内皮及边材处取食,蛀成宽阔而不规则的扁平坑道,幼虫在此部位生活约1~2月。长大的幼虫开始朝向树干木质部蛀食,并向上穿凿椭圆形的纵坑道,长约5~10mm,直至晚秋,幼虫在木质部坑道内越冬,来年春再开始活动。整个坑道呈“U”形,坑道内的蛀屑大部分被推出而堆积于树皮外,除蛹室附近有少量之外,坑道内很干净。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枯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据报道,此病害严重的松林中,平均每头天牛成虫可传带松材线虫18000条。松墨天牛与松材线虫的关系密切,每当天牛幼虫进入越冬时,分散型线虫的第三龄幼虫也迂回聚集到天牛幼虫附近越冬。翌年4月份老熟幼虫筑蛹室时,分散型线虫又汇集在蛹室周围,当幼虫化蛹时松材线虫已长成耐久型幼虫而转移到天牛的蛹上,天牛成虫受到线虫耐久型幼虫的污染。这携有线虫的天牛飞到无病的松树上取食新梢、针叶或树皮时,附在天牛体上的线虫就从天牛的气管壁出来,通过伤口进入树体。以后线虫迅速增殖,约3~4周后松树就会显出针叶枯黄并略带红色的衰退病状。天牛成虫取食约3周后,又在病株上产卵,形成病虫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松材线虫及其媒介的生活周期是休戚相关的。
传播途径
松墨天牛或松材线虫枯萎病的危害,在某一区域内都是以松墨天牛成虫的飞翔而进行传播的,但远距离传播蔓延主要通过人为的苗木或原木调运进行。
成虫产卵活动需要较多的光线,在温度20℃左右最适宜。故一般在稀疏林分发生较重。郁闭度大的林分,则以林缘木受害最多,或林中空地先发生,再向四周蔓延。伐倒木如不及时运出林外,留在林中过夏,或不经剥皮处理,则很快受此虫侵害,成虫迁移距离1.0-2.4km。
天敌
天敌有病原菌、寄生性线虫、寄生性昆虫、捕食性昆虫、蜘蛛目、鸟等。
防治方法
检疫措施
为防止带病虫害松属进入和在林区内传播,开展松林区和各个口岸检疫执法,加强对过往流通的苗木、原木及木材的检查和复检力度,以有无松墨天牛的入侵孔、产卵刻槽、羽化孔和成虫为重点检疫对象。一旦发现就地制材,进行剥皮或60℃以上的药物高温熏蒸处理。同时严厉打击未经检疫而非法调用、经营、加工使用苗木的行为,做到堵源截流。此外,对森防站尤其是基层林业站要加大资金支持以引进相关先进技术设备来严格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营林防治
在松墨天牛羽化期之前对林区内害虫发生范围的枯死木、濒死木和受害严重的虫害松木进行清除,对高于10厘米的伐桩进行土埋、剥皮或集中焚烧处理等措施,使松墨天牛的繁殖场所遭到破坏,阻止其生殖繁衍。其中对部分有价值的松木,可在有效隔离后就近送往木材加工企业专业杀灭处理再利用。
营造混交林,调整林分的结构,是一种长远性的有效防治措施。通过将纯林营造为混交林、复层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松墨天牛产卵,对害虫的传播和蔓延能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其中,在营林时还要注意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松树自身的抵抗病虫能力,做好监测防范工作。
化学防治
根据松墨天牛发生的基本规律,利用化学防治快速、便捷、高效的特点对松墨天牛适时组织防治,主要利用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性的化学杀虫剂。具有的化学杀虫剂防治方法如下:
利用兼具毒力与药效的有机磷杀虫剂抑制松墨天牛胆碱酶活性,使其中毒。张垒岩等发现100微克/毫升的70%喹硫磷原油对松墨天牛成虫的产卵驱避率达81.63%,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的LC50分别为217.77微克/毫升l和127.32微克/毫升。1000毫升的70%硫磷原油的杀虫率达91.33%,施药3、4天后成虫可全部死亡。
甚至有些专家利用微胶囊制剂有效解决化学杀虫剂残效期短的缺点。张梅秀等用20%的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500、400、300倍和8%氯菊酯微胶囊悬浮剂进行防治松墨天牛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剂处理之间无显著影响,防治效果接近,可以作为替代药剂交互使用。
利用氯化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烟碱型乙胆碱受体上。在松墨天牛成虫羽化盛期林间喷粉,显示最适剂量4.5千克/公顷在施药后30d仍能达到67%。在1%噻虫啉微胶囊颗粒剂中添加滑石粉有利于保证施药均匀。
此外,空中喷洒药剂防治松墨天牛也成为防治松墨天牛的有效方式之一,用于山高林密、松墨天牛发生较为集中的松树林。廖孝川等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用飞机喷洒5%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用量不足地面防治的1/5,而且对环境影响也小,施药3天后,飞防区样木上松墨天牛死亡率达100%。
有计划、有重点进行松林改造。营造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天牛产卵和危害。形成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可阻隔或减少害虫蔓延成灾。可以减少松墨天牛宿主松树、形成自然隔离屏障,便于管理,降低松材线虫的蔓延危险。在新造松树林中,注意配置多树种混交,如在松树林网内种植桑树可吸弓}天牛成虫前来取食而诱集消灭。搞好林种结构调整,加强松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松树自身抵抗病虫能力。全面开展综合防治措施,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把天牛虫口密度压下去,危害就减轻,因此要开展生物、人工、化学、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松墨天牛的防治。
一、松墨天牛防治采取春季涂白,阻止产卵; 6 月下旬树干喷 250 倍绿色威雷溶液,触杀成虫;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可用 800 倍杀螟松喷洒或 50 %敌敌畏、 40 %氧化乐果喷洒树干树冠。 4 月树干涂药环,杀幼虫,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 2 公斤、硫 0 . 1 公斤、敌敌畏 0 . 025 公斤,食盐 0 . 05 公斤、桐油 0 . 01 公斤、水 5 公斤。 5 月下旬,磷化铝片塞孔法:每孔塞入 0 . ,克磷化铝片,然后用泥封住排粪孔。化学药剂注孔法:用注射器吸取 80 %敌敌畏戴 40 %氧化乐果或 50 %辛硫磷 40 倍液,注入虫孔,至药液自孔中流出时封住虫孔。药剂涂孔法:用敌敌畏、煤油(或柴油) , : 20 混合液涂抹蛀孔。
二、在松墨天牛危害严重的地区,按照松墨天牛除治要求,全面采伐被害枝条及病死木,被害木、枯枝要集中下山清理烧毁。
三、人工捕杀。在成虫羽化期,可以经常捕杀,对有明显产卵刻槽痕迹的地方,可用钢丝钩杀或用注射器将药剂注入孔内,用湿泥土封堵孔口即可。也可将蘸有药的棉球塞入虫孔。另外,在天牛羽化高峰期,人工捕捉刚羽化的成虫也是阁氏虫口的有效措施。
四、熏杀法。在新鲜排粪孔内,将 60 %磷化铝冲剂或磷化锌毒签塞入,然后用泥封口。
五、诱捕器诱杀松墨天牛。 7 月初,将诱捕器挂在松树林中,放上引诱剂,第一次盏一瓶,第二次隔 15 天再加引诱齐归 5 。克,定期观察,能够很好地诱杀松墨天牛。
六、生物防治。招引啄木鸟:每年 7 一 8 月,在树干高约 4 一 5 米处,悬挂心腐木或空心木,招引木间距离以 1 00 一 200 米为宜。一对啄木鸟能防治 300 亩林地。
释放寄生蜂或保护天敌肿腿蜂等寄生蜂寄生在天牛幼虫上可使其死亡,可购买成品释放。保护林间天敌昆虫如郭公虫、花绒坚甲虫等。可在4 ~5月份用巴氏蚕白僵菌和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着手进行森林病虫害灾前控制技术的实验研究,并实验引进管氏肿腿蜂,用生物防治手段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 ― 松墨天牛,即用肿腿蜂追杀松墨天牛,通过遏制松墨天牛的生长,以阻断传染链。通过实验,其效果良好。
因此要开展生物、人工、化学、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松墨天牛的防治。减少松墨天牛虫口密度,降低松材线虫对松林危害。
检验方法
调运松类的种苗及原木时,应以产地检验为主。检验调运产地是否有松材线虫枯萎病及其发生史,产地采集松墨天牛成虫,进行线虫分离鉴定。采集的天牛成虫,要先确定是否松墨天牛。鉴定后的松墨天牛成虫,进行松材线虫分离鉴定,较简单方法是将活天牛成虫包在薄纸内,置于装满净水的贝曼漏斗内,室温25℃下浸泡24小时,不需解剖天牛仅镜检其触角及中足末端是否有线虫栖息,若能计数尚可粗略估计一头天牛所携带线虫的密度。
有关检疫规定
松墨天牛是中俄双边协定规定中,中方提出的检疫性害虫,应严格施行检疫。
参考资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www.aqsiq.gov.cn.2012-02-07
中国园林网.zhibao.yuanlin.com.2012-02-07
中华苗木网 松墨天牛2010-7-14.www.zhmmw.net.20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