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狗将军
朱新望所著的《牧羊狗将军》为《中国动物文学大系》之一。 《牧羊狗将军》讲述:太行山下的青牛衬里有一群牧羊狗,这群狗十 分勇猛,它们的头儿—一当地人叫头狗——就更厉害了。它领着牧羊狗群,帮助牧羊人看羊下夜,和欺侮羊群的凶禽食肉目周旋搏斗,吃尽了苦头。更难得的是,它对主人十分忠诚,尽管受到许多污辱、鞭打,却三番两次 救助主人。在一次鬣羚归途中,羊群突遭豹的袭击,人和狗合力拼搏,终 于战胜了豹子,但牧羊狗却牺牲了。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是对中国原创动物文学发展历史的回顾、梳理与总结,包括动物小说、动物散文等动物文学的主要样式,全面收录中国动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是中国动物文学大规模的系统梳理与总结。
《牧羊狗将军》为其中一册,朱新望的动物小说以文学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见长,科学性和哲理性较强。
作者简介
朱新望,博野县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969年赴农村插队,后历任教师、高级教师、教育中心副主任、厂报编辑部副总编辑、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邯郸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常委。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攀天》、《小猁》、《狐狸不流泪》、《傻熊老闷儿》、《永远十三岁》及中篇小说《小狐狸花背》、《乖老虎啊呜》、《牧羊狗将军》、《鸟王》、《小狗汪汪》、《雄狮,告别了王位》等。《小狐狸花背》获第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小狗汪汪》获第二三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狐狸不流泪》获第九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刚过午夜》获《北京晚报》、科协科幻小说征文奖,《秃尾狮王》获河北省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傻熊老闷儿》获文化部第三届全国蒲公英奖金奖等。
图书目录
总序
牧羊狗将军
乖老虎啊呜
作家与作品
作家相册
作家手迹
著作目录
获奖记录
我知道的中国动物小说◎朱新望
文摘
牧羊狗将军
青牛村的狗群哪儿去了?
一场大战,不许侵犯疆界
1
黄昏降临了,太行山的沟沟谷谷,升起了如烟似雾的暮岚。
“呜——呜——”
夕阳下,几声粗犷低沉的号角,打破了山野中的宁静,在
青牛河两岸久久回荡。号角声穿过茂密的庄稼地,穿过黑黝黝
的河谷,穿过青石嶙峋的乱石滩,给这深山老峪更增添了几分
原始、神秘的色彩。
牧羊人招呼牧羊狗啦!青牛村的人们说。
了很久很久的民俗音乐。现在,狼比过去少多了,但还有。牧羊人
放羊的时候,不得不带上一群牧羊狗。青牛村如此,其他深山
中的村庄也如此。而牧羊人招呼牧羊狗的时候,便使用羊角号,
这玩意儿用弯弯的大羊角做成,就地取材,不花钱,声音还
传得远。
青牛村的牧羊狗群,你们到哪儿去了呢?
今天下午,年轻的羊狼叼儿回村来了。他是来取饭的——
通常,饭并不需羊倌自己来取,但长年在野外放牧,羊倌们也
很想家,总要回来看一看。羊倌回来的时候,把牧羊狗群也带
回来了。现在,羊倌离村了,狗们便也跟上去,跟着主人去下夜。
所谓下夜,是太行山里牧羊人的一句行话。山里交通不方
便,山田种得高,粪肥很难送到田里去。山里人便祖祖辈辈沿
用流传下来的老办法。全村合养一大群羊,雇两个人赶着绕山
转。白天放羊吃草,晚上看哪块空闲地该施肥了,便把羊赶去。
羊儿在地里站起卧下,屙屎撒尿,盘来踩去,折腾一夜,地里
便有了肥。防羊儿半夜里起来偷吃庄稼,防狼豹钻进羊群糟践
羊儿,这便是太行山里牧羊人和牧羊狗的艰险任务,这就是下夜。
年轻的羊倌提着饭罐子,大步流星地走在山道上。一边走,
一边紧张地左看右看,弯弯的羊角号挂在脖子上,不住地在胸
前晃来荡去。他的耳朵也竖得高高,努力谛听山野里的声音。深
山中野兽多,牧羊狗没有在跟前,他的神经绷得就有些紧。
他在深山中长大,他的诨号就是在他出生时,狼闯进了村
子,叼走了一只猪崽儿,因而落下的——狼叼儿这名不大好听,
但村里人都这样叫,他也无奈。
好的红高粱面饼,散发着腾腾热气,低低压在西边的山尖上。山
野里似乎也流动着一股微微的熟饼的香气,逗引着人和动物的
食欲。炊烟在青牛村上空缭绕,偶尔从村中传出的一两声鸡鸣
驴叫,更使这山村显得宁静异常。山野里,暮色四合,朦朦胧
胧的黑暗正从山石后面,从树丛中,从密密的玉米地、高粱地
里悄悄飘起。大概是一只山鼠,匆匆从盘绕在山坡上的小道跑
过,蹬落了一块石头,哗哗啦啦地滚下来,清脆的声音久久在
人的心弦上敲击,使人的头发不由得一阵阵竖起……
夜,深山中的夜,就这样开始了。
“呜——呜——”一阵粗犷的号角声再次响了起来。这声音
已远离了青牛村,带着焦急,带着责难,强烈地撼动着空气,从
高高的山坡上向每一片丛林、每一条沟壑飞散。青牛村的人们
听到号角声,无论在院堕忙碌还是在屋中劳作的,都不由得抬
起了头,脸上挂上了困惑和不安。
“狗,青牛村的牧羊狗们,你们怎么还没跟上主人呢?”
2
就在号角第一次响起的时候,青牛村南的一片枣树林里,刚
刚结束了一场流血的战斗。
一只大狼狗窜出枣树林,箭一般地向南飞跑。这狗像小牛电动
犊般高大,腹部的毛色浅黄,到背部才渐渐黑起来。大狼狗把
尾巴紧紧夹在两条后腿之间,一边跑,一边不住地回头看,粉
红色的眼睛里闪露着惊恐的光。它的咽喉、屁股以及急急摆动
的前后腿上,一片片伤口皮破毛秃,咕嘟咕嘟地冒出黏稠的血浆。
枣树林的另一面也跑出了几条狗。这些狗一条跟着一条,迈
着懒散的步子,不慌不忙地踏上了向西去的山道。
打头的是条没阉过的黄犬。这狗不算高大,也不肥,却肌
肉凸出腿脚粗壮。狼一样的尖耳朵,硬邦邦地耸立在棱角分明
的额头上。这狗正当盛年,紫葡萄色的眼睛里,透出雄性的剽
悍和摄人魂魄的威严。夕阳照着狗嘴边的几片血迹,它一面小
跑,一面伸出舌头,左一下,右一下地舔食。它的白尾巴高高
耸起,长长的毛飘扬着,就像一面迎风的旗帜。
这是一条本地种的牧羊狗,青牛村的人们叫它黄黄。
跟在黄黄后面跑的,是脖子上戴着项圈的花花。这是一条
雄壮高大的花斑狗。脸面宽阔,胸脯滚动着一块块肌肉。远远
看去,它更像一头黑白花的小牛电动。花花身上也沾着血迹,嘴角
还挂着一撮浅黄色的毛。它不顾这些,一边跑,一边摇动耷拉
下来的大耳朵,竭力谛听黄昏山野里的声音。铁刺林立的项圈
下,吊着一个小铃儿,随着它的跑动,发出一阵阵脆响。
再后面是一条油光水滑的紫黑毛狗。这家伙细腰细腿,跑
起来轻轻巧巧,潇潇洒洒。粉红色的鼻子和烧火棍般光溜的短
尾巴,标明着血液中的米格鲁猎兔犬成分。它也戴着铁刺尖利的项圈。
P1-4
序言
一
人类对于动物,实在有着说不尽的永恒话题。
人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历史,先在地决定了人类与动物的天然亲
缘关系和一往情深的亲和力。早在两三万年前,动物作为艺术形象
就已进入了人类的审美创造视野,原始人遗留下来的史前岩画及其
图腾崇拜物,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动物。而在漫长的文学史长廊
中,动物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永恒形象。
人类的祖先早已通过作为东方文学源头的《诗经》、《罗摩衍那》和
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的故事》、《古希腊神话》等,提出了一些具有
永恒属性的命题以及对这些命题的理解。这些命题包括:人与神,爱
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荣誉与耻辱,战争与和平,人生的局限和无
奈等,而人与动物的关系,则是其中格外绚丽多彩、别具意蕴的命题。
中国的《诗经》开篇即是“关关鸠,在河之洲”。一种叫“雎鸠”
的美丽乌儿,亭亭地栖在波光潋滟的河中央,关关地鸣叫着,开启了
中国文学的华美篇章。孔子说,诗的作用在于“兴观群怨”,可使人们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诗教,岂止是希望人们熟识鸟兽草
木之名而已,而在于引领众生俯仰天地,万物一体,广大心性,到达厚
德载物、天人和谐的仁道之境。这就是中国文化、文学的元典精神。
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动物作为艺术创造对象与审美
表现对象,都曾经历了渔猎时代的动物神话,农耕时代的动物童话、
寓言和传说故事,以及现代的动物小说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动
物主要是以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承续下来的,而且品类十分丰富。
美国学者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列出的中国动
物故事类型就多达299种。动物小说是现代动物文学的主要文体,
或者说现代动物文学的核心是动物小说,此外还有动物散文等。
动物文学不同于以“原始一儿童思维”为特征而创作的动物神话
(如《白蛇传》)、动物童话(如《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狐狸列那的故事》)、动物寓言(如《伊索
寓言》中的动物)、动物传说故事(如《狼外婆》)。动物小说是以动物作
为艺术主角、按照动物“物的逻辑性”原则而创造的一种动物题材叙事
性文学作品,并严格遵循现代小说艺术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原
则。动物小说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三人称为主(偶尔也有第二人
称),作者以身临其境的“在场感”直接表现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和生
命意蕴,而且动物都“不开口说话”,即使偶有开口说话的动物也只是
动物与动物之间“说话”,而不是与人“说话”。而动物神话、童话、寓
言、
传说故事中的动物,都能“开口说话”,而且主要是与人“说话”。
动物文学的主要特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动物中心主义。动物文学放弃以人类为中心的理念。强调
人与动物的平等地位,呼唤人们关爱动物,尊重动物,树立“动物一生
态道德”的观念,并进而从动物世界中反思、寻求人类的精神价值。
二是强烈的荒野意识。这不仅是指动物文学已将目光从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视角,转向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丛林、高山、大海、
草原等“荒野”世界,更是指人们希望在荒野中找回曾经失落的精神,
寻求拯救地球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途径。正如创作不朽自然文学
《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所说:“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而
《论自然》的作者拉尔夫·爱默生说得更彻底:“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
与信仰”。
三是动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一般认为,动物
文学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表现为:一是严格按照动物特征来规范
所描写角色的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
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而应当
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作品思想内涵应
是艺术所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
二
动物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个独具艺术魅力并拥有充分自主发展
前景的文学门类。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文学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
关注,而且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动物文
学的这种“上升”态势,是与其独特的价值及这种价值在当今世界所
彰显出来的重要性分不开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加以论析。
首先是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维度。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
危机、生存危机,人类必须反思自身的行为,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生态
道德的观念,培养人类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生态道德,摒弃人类中心
主义,拓展道德共同体的界限,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赋予自然界
特别是动物永续存在的权利,进而从征服自然、灭绝动物的狂热中走
上回归自然、天人和谐的道路。而动物文学,正是对全社会特别是对
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树立生态道德的最好的中介和读物。
动物文学的重要价值,还深刻地体现在对少年儿童“精神成人”的
作用和意义上。由于少年儿童的精神生命对动物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因而动物形象自然而然地成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动物
小说也自然成为儿童文学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板块之一。动物
文学对少年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其他文学样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动
物文学的审美指向是执著于对“动物性”——与儿童生命世界有着最
密切的天然联系的动物世界的探索,艺术地再现和描绘动物世界的生
存法则、生命原色,以及由描绘动物世界带来的对博大自然界的由衷
礼赞。动物文学直接搭建起作家与少年儿童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
于自然等具有深度意义的话题平台,为少年儿童提供了比其他儿童文
学样式更多的关于力量、意志、精神,关于野性、磨砺、挫折、苦难以至
生与死、爱与恨等的题材和意蕴。阅读并领悟动物文学所具有的这种
独特而深刻的精神内核,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不失为一种‘精神补钙”。
三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动物文学自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
后就已开始出现,鲁迅的《鸭的喜剧》、《兔和猫》,周作人的《百虫
吟》,沈从文的《牛》,叶圣陶的《牛》,丰子恺的《养鸭》,萧红的《
狗》,老舍的《小动物们》,巴金的《小狗包弟》等,成为中国现代动物
文
学初创阶段的重要收获,并形成自身的一些特征:一是以动物散文为
主,较少动物小说;二是描写对象以家畜宠物为主,极少野生动物;三
是以人的主体性为主,借动物寄寓思考、抒发情感,对动物习性的观
察、描写细致准确。现代动物文学的这种“寓言式文体”模式承续了
很长时期,直至进入20世纪80年代,这才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并
迎来了“风起云涌”的发展新阶段。这种“风起云涌”的局面突出体现
在动物文学作家队伍的不断壮大,审美追求与艺术重心的不断拓展。
新时期以来的动物文学作家队伍主要由以下三股力量组成,并在动
物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倾向与创作风格:
一是关注生态文明、力倡生态道德的作家。他们秉持新的人与
自然观,足迹遍及高山、江河、沙漠、荒野,虽然作品的命名不一,被称
为“大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生命状态文学”等
,但动
物始终是这类文学锁定的主要艺术形象。代表作家有徐刚、刘先平、
方敏、郭雪波、李青松、哲夫等。
二是一批以创作人间社会为主业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动物世界的
作家。他们的动物文学过多地包含了社会学的成分,借动物以折射
人类,甚至是“事有难言聊志怪,人与吾非更搜神”。这类“人间延伸
型”的动物小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如宗璞的《鲁鲁》,
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冯苓植的《驼峰上的爱》等。新世纪
的代表作有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
等。
三是以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目标与志业的作家。他们的创作追求
与审美取向,不但有力地扩大了中国现代动物文学的艺术版图与艺
术成就,而且更是将动物文学的旗帜牢牢地插在了儿童文学领域,一
大批优秀作品已成为滋润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钙质。代表性作
家有:蔺瑾、沈石溪、金曾豪、李子玉、梁泊、牧铃、乔传藻、刘兴诗、
朱
对于自然生态、动物的重视,儿童文学比之成人文学似乎觉悟得
更早。毕竟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儿童的,而儿童的天性又更接近自然,
热爱动物、植物,因而儿童文学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关注自然万物,将
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与人的世界一起纳入创作视野。
儿童文学范畴的动物小说创作,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
轨迹与艺术策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动物小说蕴涵着较为明显的社会学含量(这与同时
期成人文学中的动物小说有相似之处),重在人的主体性,以人的视
角看动物,以人与动物的关系隐喻人间社会,动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
性和寄寓性,更多地承载着现实人世与文明秩序的道德理想和世俗
期待。如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李传锋的《退
役军犬黄狐》,朱新望的《小狐狸花背》等。
第二阶段的动物小说中,动物取得了艺术“主体”的地位,从动物
的视角看动物、看世界;作品的场景完全是动物世界,只有动物与动
物的生命较量、冲突与丛林法则,动物的生死离别、爱恨情仇、荣辱悲
喜等错综复杂的“兽际”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代表作如蔺瑾的《雪
山王之死》、《冰河上的激战》,沈石溪的《狼王梦》、《红奶羊》,金
曾豪
的《苍狼》,方敏的《大迁徙》、《大绝唱》,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黑焰》等。
第三阶段的动物小说延续至今,还在不断探索、实验之中,其特
点是力图从动物行为学的“科学考察”角度,深入动物内部本身,还原
动物生命的原生状态。这有沈石溪的《鸟奴》,方敏的《熊猫史诗》等。
四
动物文学(主体是动物小说)已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审美创造的重
要类型。由于动物文学所具有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艺
术呈现方式的神秘性、可读性,艺术形象的鲜明性、独特性,因而赢得
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并成为他们精神补钙的上佳产品。这一现
象自然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有关动物文学与儿童生命成长、动物文
学与生态道德建设、动物文学与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动物文学的叙事
艺术、动物文学的形象塑造、中西动物文学的比较等,正在成为文学
研究新的课题。与此同时,系统梳理和评鉴现代中国动物文学的代
表性成果,将最具原创力、影响力、号召力的一流动物文学主要是动
物小说作品,重塑出版,使其在“人与自然和谐生存”与新世纪生态文
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广大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产生更为积
极的影响,这已成为具有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出版人责无旁
贷的任务。
一贯注重高品质童书出版的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在推出《百年
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后,又组
织专家团队,精选精编精印、高质量地出版《中国动物文学大系》,实
在让人感佩!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既是现代中国原创动物文学作品的集大成
出版工程,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化积累与传承工
程,又是将动物文学精品重塑新生的推广工程。相信这一文质兼美、
内涵丰富、气象万千的动物文学书系,必将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
儿童的喜爱,对培育中华民族未来一代健全的人性基础、国民素质、
生态道德产生更大的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动物文学大系》高端选编委员会
(王泉根执笔)
2010年11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