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考迪罗

考迪罗

考迪罗(Caudillo)来自西班牙文,意指“骑在马背上的人”,后逐渐被引申为“首领”或“领袖”,特指拉丁美洲依靠武力夺取政权、以强权方式维系统治权力的军事独裁官,亦称考迪罗主义(Caudilismo)。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拉美各国军事独裁政权极为普遍,成为考迪罗主义盛行的基础。

因西、葡共主封建殖民统治及其建立的治理架构限制殖民地的生产力发展,严重损害以克里奥尔人上层社会为代表的殖民地新兴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各自矛盾不断积累和加剧,拉美独立运动终于爆发。18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打开了最终推翻殖民统治的大门。1808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入侵西班牙葡萄牙,正式引发拉美独立运动,后各殖民地普遍成立带有临时自治政府性质的“洪达”;1808年~1817年,各主要殖民地均成立“洪达”,成立之初宣称效忠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1816年~1817年间,殖民当局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独立运动进入低潮。1817年~1824年,殖民地独立力量进行了整合,大批美洲原住民和获释黑奴加入起义军;1822年,巴西正式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王子佩德罗·恩里克被加冕为佩德罗一世;1824年,随着西班牙殖民者残余部队被击溃,独立战争宣告结束;后在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基础上诞生了墨西哥第二帝国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等6个独立国家;同年,起义军在阿亚库巧战役中最终战胜殖民军,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宣告结束。意味着考迪罗时代的开始,如墨西哥罗伊图尔维德等一批考迪罗。

19世纪,所谓的第二代考迪罗通过操纵选举、兵变等手段登上政治舞台,包括墨西哥的迪亚斯、委内瑞拉的布兰科、阿根廷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巴拉圭的大小洛佩兹等,主宰了整个19世纪的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19 世纪中叶以来,第二代考迪罗纷纷登上拉美政治舞台,尽管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龃龉不断,甚至在许多国家爆发内战,但随着自由派逐步占据上风,各国政治发展的总方向是不断趋于稳定。19世纪中后期,拉美各国围绕单一制和联邦制纷争陆续得到解决,并通过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实行联邦制4个拉美国家(墨西哥1857年、巴西1891年、阿根廷1853年、委内瑞拉1864年),反映出在经历了独立后相互争夺混乱局面后,各国统治阶级不同派别逐步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长达一个多世纪以考迪罗个人独裁为特征的寡头统治时代走到了尽头,如1910年,墨西哥革命结束了迪亚斯34年的独裁统治;1917年,墨西哥颁布以限制大地产制和教会财产为特点、反映中产阶级诉求的资产阶级宪法;1891年,阿根廷成立了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激进公民联盟;1930年,巴西的热图利奥·瓦加斯在军方支持下通过政变上台,意味着咖啡种植园主寡头统治时代的结束和中产阶级时代的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尽管统治着大多数拉关国家的仍是带有独裁性质的政府,但考迪罗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考迪罗主义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征,为19世纪拉丁美洲地区所独有,集中反映西班牙葡萄牙等早期殖民国家在拉美地区实施统治所产生的恶果,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近代拉丁美洲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形态的曲折变化。其统治制度在本质上极为落后,具有高度的剥削性和强制性,以及保守性与落后性,同时对国外政治势力与财团力量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统治者常常沦为外国政府实施间接统治的代理人。

产生背景

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制

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自给自足封建大庄园制,农业是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基础,大庄园则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其严格控制家族、总管、仆人等,享绝对权威,实行家长式统治,大庄园主可听取下属申诉、执行法律、开庭审判。

大庄园一方面有大量耕地、牲畜和各式农具,从事农牧业生产;另一方面有木工、铁工、面包师等手工业者,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产品几乎满足整个庄园需求,只有少量贵重物品和奢侈品从国外购买,是一种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庄园同外界联系很少,只有小路连接邻近庄园、村落和城镇。

19世纪初动乱年代,大庄园主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请求考迪罗保护或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人物。拉丁美洲大庄园是19世纪初产生考迪罗的温床,也是考迪罗获得支持、赖以生存的基础。

宗教势力庞大

拉丁美洲存在严重宗教势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天主教会是拉丁美洲封建统治制度中重要构成部分。不仅是拉丁美洲精神意识上统治者,且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获得重大权益。它在政治上是一个封建堡垒,在经济上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19世纪初叶,革命烽火燃遍拉丁美洲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考迪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政治真空

独立战争胜利,西班牙殖民统治被推翻,拉美西班牙语国家出现政治真空。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拉丁美洲地区土地辽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等原因,西班牙各总督区及其各地区间,缺乏横向联系,统治者主要是通过上自西班牙王室下至市政委员会纵向联系方式进行统治。

随着殖民统治垮台,传统式纵向联系统治方式迅速中断,拉丁美洲上层出现“政治真空”,下层形成混乱局面。这种形势下,填补政治真空摆到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各国各阶级、各集团代表人物面前,在缺乏政治调节机制下,以暴力夺取政权,成为势所必然。

政治集团长期对立

各国的第一次中东战争胜利之后,在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中,暂时出现阶级与阶级、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均势。在阶级社会,国家政权由占优势阶级或集团掌握;在暂出现“政治真空”形势下,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由哪个阶级或哪个集团填补政治真空、掌握国家政权成了独立后的重要问题。在独立运动中,以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为代表拉丁美洲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广大劳动群众举推翻殖民统治,虽在同封建地主阶级较量中最终败下,仍保持相当的潜在力量。拉丁美洲地主阶级在殖民统治时期处于被统治地位,缺乏政治经验,地主阶级内部又相互火并,亦没有力量彻底镇压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构成以地主阶级、教会和军阀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另一方的阶级均势。且地主阶级内部没有形成强有力驾驭其他集团的政治集团,各国出现群龙无首的政治局面,集团间的均势,导致考迪罗间相互厮杀,要打破局面,需有相当长的过程。所以,考迪罗主义产生,与其说是拉丁美洲人先天无能,不如说是19世纪拉丁美洲社会政治尚未成熟的结果。

军人干政传统

拉丁美洲地区长期以来有军人干政、军人参政的历史传统。军队始终是拉丁美洲政治体制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早在殖民时期,西班牙拉丁美洲进行军事征服,实行带有军事性质的殖民统治。西班牙王室在拉丁美洲建立总督区、都督区等殖民行政区域,行政区域长官总督和都督等,基本上都有西班牙军人充任。

18世纪60年代,卡洛斯三世开始建立殖民地民团,正式任用土生白人地主为民团军官,构成了殖民地武装队伍。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造就新的殖民地武装,武装队伍大部分投入到独立战争,独立后为填补政治真空投入终日不休混战之中成了考迪罗。此外,拉丁美洲地区出现考迪罗还有其他因素,例如帝国主义入侵和支持考迪罗等。

来源与类型

主要来源

考迪罗大致大致有3个主要来源:一是殖民地民团军官,二是原殖民地市政委员会的官员,三是独立时期出现国民革命军军官。原殖民地民团军官是出身在拉丁美洲地主家庭,相当于上校民团司令头衔。原殖民地市政委员会官员是地主家庭出身,地主家庭成员通过购买或世袭得到职位,或由国王任命。独立运动中担任革命军军官的,亦不例外。

存在三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出身于地主家庭,接受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成为革命领袖,如玻利瓦尔等;另一种则象弗朗西斯科·桑坦德尔出身于地主家庭,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后成考迪罗。还有象派斯一类人物,背叛自己的家庭,站到地主阶级一边,成为考迪罗。

主要类型

有些考迪罗主要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他们实行的政策,封建性占主导地位。如危地马拉卡雷拉20多年统治,完全是维护大地主和天主教会权益政策,博得支持和拥护;委内瑞拉何塞派斯近30 年统治,为大地主高级军官和高级僧侣谋取巨大利益,广大美洲原住民混血种人和黑人遭受的剥削和压迫;哥伦比亚弗朗西斯科·桑坦德尔统治排除异己,毫无民主可言;厄瓜多尔莫雷诺15年独裁统治,实行高压政策,镇压反对派,维护天主教,使天主教会权力甚至超过殖民统治时期;玻利维亚贝尔苏和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执政时残酷杀戮,成为恐怖统治魔王,尤其是梅尔加雷霍统治,贪污盛行、财政破产等,全国处于混乱状态;阿根廷罗萨斯23年统治,实行恐怖政策,使成千上万人丧失生命。以上考迪罗,多数属于代表大地主和天主教会保守党人,实行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阻碍作用十分明显,应该受到谴责和否定。

有些考迪罗主要代表自由派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实行的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哥伦比亚洛佩斯执政,取消天主教会某些特权,实行政教分离,成年男子有选举权,人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智利何塞·华金·佩雷斯·马斯卡亚诺执政,限制天主教会权力,扩大选举权范围,兴办教育,发展交通事业;秘鲁拉蒙·卡斯蒂利亚执政,颁布废除黑人奴隶制和印第安人农奴制度法令,取消天主教会什一税和特权,兴建铁路等使社会生活趋向好转;阿根廷里瓦达维亚厄瓜多尔乌尔维纳执政实行社会改革措施。以上考迪罗大多属于自由党人,实行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些考迪罗统治期间,既实行残酷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又采取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如巴拉圭弗朗西亚执政,成为至高无上终身统治者掌握军政大权,且是天主教会首脑,实行恐怖政策,镇压反对者,稍有嫌疑人被逮捕入狱,遭到放逐。与此同时,严惩贪官污吏,限制和取缔土生南非白人地主反人民的活动;用断绝与罗马教皇联系、禁止对外贸易和外国人入境办法,防止外国干涉内政,巩固本国独立;扶植、保护和奖励农业和工商业。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没收天主教寺院和部分地主土地,一部分租给农民耕种,对农牧业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因此在执政期间,巴拉圭政府行政效率提高,农牧业产量增长,物价稳定,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类似弗朗西亚统治,明显地反映出考迪罗主义两重性。

历史发展

强势崛起

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带有资产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葡共主的封建殖民统治及其建立的治理架构限制殖民地的生产力发展,严重损害以克里奥尔人上层社会为代表的殖民地新兴资产阶级是根本利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各自矛盾不断积累和加剧,拉美独立运动终于爆发。

18世纪末以来,拉美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打开了最终推翻殖民统治的大门。一是带有社会抗争性质的斗争,如在安第斯山脉地区爆发的Tupac Amaru等;二是抗税斗争,如库斯科的银匠起义、拉巴斯抗税斗争等;三是以争取独立为目标的政治斗争,如委内瑞拉的早期独立斗争等。1808年,拿破仑·波拿巴入侵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王室被俘、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正式引发了拉美独立运动,后各殖民地普遍成立了带有临时自治政府性质的“洪达”(Junta,意即执政委员会)。拿破仑失败后,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复辟,开始对殖民地独立运动进行镇压。

1808年~1817年,各主要殖民地均成立了“洪达”,成立之初宣称效忠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但在克里奥尔人控制“洪达”后,此机构逐步变成独立斗争的领导机关,各地纷纷组织了起义军;1816年~1817年间,殖民当局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独立运动进入低潮。1817年~1824年,殖民地独立力量进行了整合,大批美洲原住民和获释黑奴加入起义军,形成了墨西哥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南部几个主要战场。1822年,巴西正式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王子佩德罗·恩里克被加冕为佩德罗一世。1824年,随着西班牙殖民者残余部队被击溃,独立战争宣告结束。后在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基础上诞生了6个独立的国家,即墨西哥帝国、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拉普拉塔联合省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同年,起义军在阿亚库巧战役中最终战胜殖民军,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起义军的胜利宣告结束。意味着考迪罗时代的开始,如墨西哥罗伊图尔维德等一批考迪罗。

统治确立

19世纪,所谓的第二代考迪罗通过操纵选举、兵变等手段登上政治舞台,包括墨西哥的迪亚斯、委内瑞拉的布兰科、阿根廷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巴拉圭的大小洛佩兹等,主宰了整个19世纪的拉丁美洲政治发展进程。第一,属于大地主阶层,大地产制是拉关独立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所有制形式,是新政权的经济基础和主要财富来源。第二,与军队关系密切,绝大部分考迪罗本身就是军阀,即使是带有民众主义特点的考迪罗也与军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政权,统治带有显著的独裁特征。第四,通过个人魅力和上下级之间的效忠关系维系统治。第五,执政的目标是为了自身和拥护他的群体攫取利益。

独立后,拉美国家在组织形式上采取联邦制或单一制,在政体上采取共和制或主立宪制。从此角度上来看,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制度,成为各国的选择。实际上掌握政局是代表大地主利益的考迪罗及其代表的大地主阶层。表面上,在政治制度框架内行事扮演总统、省长和部长等各种危色;但只要政治安持与所代表大地主阶层利益发生冲突,便毫不犹豫地通过宪法式废立政府,重新制定规则。如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诞生等。

巩固制度

19 世纪中叶以来,第二代考迪罗纷纷登上拉丁美洲政治舞台。尽管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龃龉不断,甚至在许多国家爆发了内战,但随着自由派逐步占据上风,各国政治发展的总方向是不断趋于稳定。经济上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形成为政治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虽自由派上台并未根本改变考迪罗独裁制度的实质,但其推动出台的宪法和措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一些进步性,增强拉美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法治”成份。相比第一代考迪罗,第二代考迪罗在进行独裁统治过程中更加注重合法性伪装,在维护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鼓励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有的国家早期的现代化努力甚至是在考迪罗的领导下得到有序推进,考迪罗制因此进入巩固发展的阶段并达到顶峰。如巴西从1844年~1889年期间,保守党共执政24年,自由党执政17年,两党共同执政4年,一般而言,保守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央集权和天主教会的权威性,而自由派则代表开明地主、早期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倾向于实行联邦制和削弱教会影响。

稳定发展

19世纪中后期,拉丁美洲各国围绕单一制和联邦制纷争陆续得到解决,并通过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实行联邦制4个拉美国家(墨西哥1857年、巴西1891年、阿根廷1853年、委内瑞拉1864年),反映出在经历了独立后相互争夺混乱局面后,各国统治阶级不同派别逐步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在墨西哥,自由派通过改革运动夺取了政权,颁布了1857年宪法,确定了墨西哥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全国由24个州和1个地区组成,各州拥有自治权。政体为共和制,实施行政、立法、司法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行政权由总统行使,总统任期4年,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立法权由一院制的国会行使,司法权归最高法院。在阿根廷则颁布1853年宪法,规定了联邦制和单一制相结合的国家结构,既授予各省相当程度的立法权和行政自治权,也强调了中央政府的集权性。在政体方面,采取了总统制和议会制混合的模式。

同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考迪罗。一种是传统的威权式考迪罗,如墨西哥的迪亚斯和委内瑞拉的布兰科。一方面,继承了第一代考迪罗的特征,通过“革命”、政变夺取政权,采取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独裁统治;另一方面,制定了系统化的计划,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显示出“开明专制”的色彩,如1880年~1907年(迪亚斯统治时期)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三个时期之一。另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带有民众主义色彩的考迪罗,如阿根廷的德罗萨斯、危地马拉卡雷拉和玻利维亚的贝尔苏等。与作为精英阶层利益代言人的传统考迪罗不同的是,民众主义考迪罗尽管出生于特权阶层,在进行独裁统治时,更加注重与底层民众、特别是土著族群之间的联系和“民意”,通过各类福利性措施获得民众支持,从而增加其统治的合法性。

走向衰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政治稳定和出口经济繁荣,各国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培有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化导致中产阶级和城市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壮大,现代化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带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本土知识分子阶层。随着这些阶层不断发展和壮大,要求扩大政治参与呼声与日俱增,考迪罗主导政治制度架构日益僵化,有限参与式寡头统治与社会政治趋势日趋背离。作为考迪罗统治的经济基础,落后的大地产制成为制约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限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考迪罗统治最终走向终结

统治结束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长达一个多世纪以考迪罗个人独裁为特征的寡头统治时代走到了尽头。1910年,墨西哥革命结束了迪亚斯34年的独裁统治;1917年,墨西哥颁布以限制大地产制和教会财产为特点、反映中产阶级诉求的资产阶级宪法。1891年,阿根廷成立了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激进公民联盟。1912年,阿根廷通过新的选举法,给予全部男性公民选举权,不受财产和文化程度的限制。1916年,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伊里戈延在新选举法实施后的首次大选中当选阿根廷总统。1919年乌拉圭颁布了反映中产阶级诉求的宪法。1903年至1929年,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巴特列总统在乌拉圭上台执政。1920年至1925年,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亚历山德里总统在智利执政。1930年,巴西的热图利奥·瓦加斯在军方支持下通过政变上台,意味着咖啡种植园主寡头统治时代的结束和中产阶级时代的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尽管统治着大多数拉关国家的仍是带有独裁性质的政府,但考迪罗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主要特点

政治特征

(一)具有极端个人主义自私性和贪婪性。考迪罗颂布宪法,但从不执行,缺乏明确社会主义原则。考迪罗把夺取政权视为最大战利品,在夺取政权前想方设法地夺取,后千方百计地维护。政权到手,考迪罗与大地主和教会结合,通过征税、纳贡、直接剥夺及向各国贷款等方式鲸吞人民财富。

考迪罗执政期间,墨西哥教会在农村地产和在城市财产占全国房地产总值一半。在阿根廷,总统罗萨斯在1832年发布命令,把大约9万公顷土地全部给他的家族、亲戚和获得罗萨斯信任军事人员。还大批提升军人官衔,使军人获得更大荣誉和赏赐。1873年,委内瑞拉卡拉波波一省有将军449名、上校627名、少校867名、上尉818名、中尉504名和少尉85名,委任军官不少于3450名,约占当时该省现役军人15%以上。拉丁美洲军队获得国家预算平均在50%以上,从1812至1845年,墨西哥军队开支有14次超过政府总收入。

(二)在政治组织上具有严重的地区性、宗派性和松散性。考迪罗组织党派,但缺乏资产阶级政党或其他政党严密组织原则。往往凭借个人魅力和声誉,组织家庭、亲戚或同地区的地主、流氓、冒险家和其他亡命徒为核心,胁迫债役农、佃农等农民组成私人性质地主武装,与其追随者间,贯彻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原则,要求追随者绝对服从自己。

同国家内,考迪罗彼此视为仇敌,占地为王,称王称霸,一般属于保守派,也属于自由派。有些表面唱的是自由派调子,实际上做的是保守派的事情。总之,考迪罗结成的各种党派组织,是类似一种缺乏定见的地区、宗亲的派别组织。

(三)统治手段具有残酷性和恐怖性。考迪罗是依恃暴力、通过“宫廷政变”方式进行夺权,并依恃暴力来维护其政权。统治期间,实行暴力加恐怖政策。建立特务组织,设立告密制度;实行“意见统计”,将反对自己的列入黑名单,交给反动组织,进行镇压;罗织各种罪名,予以流放、监禁和驱逐出境

1839年-1843年,罗萨斯消灭反对派2万人以上,其中200名是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统治期间,国与国间,地区与地区间,经常发生相互厮杀和格斗,胜者总是把败者斩尽杀绝。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充满着暴力和白色恐怖。

(四)在政局上具有历史上罕见的不确定性。考迪罗制定的夺权政策和残酷统治,一则必定引起国内人民的反抗,激起无数次暴动和革命;二则必引起考之间争夺政权的争斗,导致政权频繁更迭,引起国内政局动荡和不稳。各个统治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几小时,有些几天,有些几月或几年,能统治十几年或几十年比较少见。

19世纪末叶,在墨西哥有72位执政者,其中60个是通过考迪罗式政变上台的。1844年,多米尼加共和国宣布独立后40年间每隔一年,即暴乱发生,历次执政者和各次暴动领导者是将军。1829年至1845年,秘鲁更换5位总统。1830年以后70年间,委内瑞拉发生50次暴动,12次暴动更替原政权。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共和国发生115次成功“革命”,还有更多不成功的“暴动”,统治拉丁美洲暴动之多,政权更迭频繁,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

实行措施

政权到手后,考迪罗独裁官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分赃,考迪罗独裁者上台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把政府一切重要职位,像处置私产一样,分给自己最亲信和打仗出力最多的人,作为对他拥戴、支持和为他卖命的酬赏。猎取财富,方式包括征税、纳贡、没收、强迫贷款、货币贬值,分享租让权和垄断权利润以及向外国贷款等。夸耀和显示胜利,为自己加上系列冠冕堂皇的头街、特定制服和饰带组织各种庆祝会和游行,颁发纪念章,在首都和故乡建立纪念碑等。1810年以来,为了装饰门面,欺骗群众,各国颁布宪法或修改宪法达百多次,数目超过同时期内世界上其他任何各洲。有些还煞有介事地宣誓,要永远忠于民主、自由和祖国,永远为消除特权而战斗。

在对外关系上往往好大喜功,穷兵武,以致发生一系列邻国之间的战争。对人民任何不满采取残酷的镇压。如阿根廷大独裁者罗萨斯在统治期内,暗杀和处死二万五千人;墨西哥,每次政变后,要把前一届总统置于死地。连在独立战争建立功勋的革命领袖,失去政权后无法幸免,如号称智利国父贝尔纳多·里克尔梅和乌拉主国父阿格加斯遭到放逐。解放秘鲁苏克雷将军,同样被敌人处死;圣马丁因在祖国无法容身,留在异国(巴黎)度过残年;玻利瓦尔临死说,所做的工作,无异于“耕种海洋”,劳而无功。

影响

积极影响

19世纪中叶以来,拉丁美洲各国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威权式考迪罗的强力统治下,秩序逐步建立,政治稳定、保守党自由党轮流登台执政取代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的混乱局面。考迪罗的独裁统治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其“开明”的一面,经济在出口部门的带动下日趋繁荣,城市不断得到美化和扩张,国家在“欧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进步。19世纪中后期,在拉美各国所确立新秩序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统治秩序。经济上,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确立将拉美各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及其国际分工体系,英、美等国从而取代西、葡成为经济上的共主。政治上,随着个人化独裁统治的不断巩固,考迪罗取代了昔日的王室成为新的专制统治者。

消极影响

(一)考迪罗主义严重恶化了拉丁美洲地区政治与社会生态。考迪罗主义鼓吹强人政治,特别青睐军事独裁政治,统治者以实施铁腕统治而著称,虽然它在名义上旨在维护拉美地区的社会稳定与政治秩序,但实际上并未实现推动民族国家发展的目标,反而使拉美各国形成军人频繁干政的政治传统。

(二)考迪罗主义拖累拉美地区民族经济发展。考迪罗主义以维护拉美地区上层社会的利益为目标,以牺牲下层民众的利益为代价,不可避免地加剧了拉美地区的社会不平等,影响并拖累了拉美地区的社会公正化进程。

(三)考迪罗主义不利于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作为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拉美各国有着被殖民奴役的相同历史经历,但是各国在19世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中缺乏必要沟通。考迪罗主义在拉美地区长期肆虐,直接导致拉美多国持续出现地方割据、独裁统治等乱象,使拉美各国变得更加封闭、保守和落后,进而阻断了拉美各国的沟通与合作。

(四)考迪罗主义制约了拉丁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19世纪,欧美各国资本主义方兴未艾,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拉丁美洲地区却盛行考迪罗主义与大地产制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拉丁美洲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

与独裁者的异同

考迪罗与独裁者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之处,考迪罗是独裁者,独裁者不一定是考迪罗。考迪罗是具有一定特点独裁者,有些独裁者是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如庇隆和热图利奥·瓦加斯等,同考迪罗除采用“暴力与独裁”统治方式上有共同点外,其产生条件与阶级属性根本不同;有些独裁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与考迪罗阶级属性有共同之处,其产生条件与考迪罗亦不一样。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考迪罗是19世纪初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不成熟产物,而独裁官往往是上述诸条件较为成熟的产物。地区性考迪罗统治被其后独裁者所代替,是拉丁美洲社会发展的规律。至于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头目,虽是独裁者,其产生条件及阶级属性与考迪罗亦完全不同,不能与考迪罗相提并论。

相关人物

何塞·德拉克鲁斯·波菲里奥·迪亚斯(1830-1915),墨西哥总统,独裁者。早年参加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和抗击法国远征军入侵。1876年,发动政变攫取政权,建立专制独裁统治。统治期间,任用受过欧美教育“科学家派”,大量引进欧美资本,掀起近代化运动,使墨西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大肆掠夺农民土地,迫使大量农民沦为农奴或债农。晚年,其统治引起各阶层不满,导致1910年爆发墨西哥革命;次年5月下台,流亡欧洲。后病逝于巴黎

尼古拉斯·德·彼罗拉(1839-1913),秘鲁政治家、总统(1879-1881,1895-1899),被誉为“民主考迪罗”。1853年,进入利马圣托里维奥神学校学习。1860年离开神学校。1864年创办《时代报》捍卫J.A.佩塞特政权,宣传其政治信条。1869年,与法国德勒弗公司签署鸟粪承销合同《德勒弗合同》,使J巴尔塔政府通过销售200万吨鸟粪,获得7300万索尔收入。1879年,时任总统L普拉多为扭转南美太平洋战争战局远走欧洲寻求贷款与武器,趁机发动起义,夺取国家政权。1881年1月17日,智利军队占领利马,被迫前往阿亚库桥战役,在此地召开阿亚库乔国民议会,在议会上被授予临时总统一职。1884年,返回秘鲁,其追随者创立美国民主党后,被拥戴为领袖。1891年,流亡智利瓜亚基尔,此后前往欧洲。1895年,推翻A.A.卡塞雷斯军政府,组织总统大选。1896年,成立全国矿业协会和全国工业协会,推动秘鲁-伦敦银行、秘鲁国际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立。1898年,聘请法国军事代表团对军官和军队灌输军人荣誉思想。

阿尔弗雷多·马蒂奥达(1912-2006),巴拉圭总统、独裁官(1954-1989)生于恩卡纳西翁。1929年3月1日,进入亚松森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尚未毕业就参加查科战争,以作战勇敢而闻名。1940年,晋升为少校。1945年,晋升为中校。1946年,到陆军参谋部任职。1947年,革命中是红党忠实支持者,参与镇压反对H.莫里尼戈政府起义。1948年3月和1949年8月,先后晋升为上校准将。1950年9月,出任炮兵部队总司令。1951年10月13日,升任武装部队总司令。1954年5月4日,发动军事政变,推翻F.查韦斯政府。1967年,颁布独裁统治具有合法性宪法。1973-1982年,与巴西合作兴建当时世界上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1977年,颁布《促进投资法》,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1989年2月2日,A.罗德里格斯将军发动政变,推翻斯特罗斯纳政府,后流亡到巴西。

相关作品

小说: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美国作家、编辑、记者和文学评论家玛丽·阿拉纳(Marie Arana)的《玻利瓦尔:美洲解放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电影:考迪罗的阴影 La sombra del Caudillo (1960)

相关评价

在对考迪罗主义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上,史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考迪罗主义是反动的。例如,陆国俊认为,“考迪罗是独立后拉丁美洲历史上最凶残的反动军人, 而考迪罗主义则是拉丁美洲政治制度史上最坏的一种制度。”

考迪罗主义对 拉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考迪罗主义时代的存在,使拉美国家长期陷 入一种“无政府状态——考迪罗独裁——无政府状态”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考迪罗主义难题”。

“拉美各国在独立后都程度不同地遭受了考迪罗主义的危害。考迪罗制度是造成拉美政治经济学长期落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威权式考迪罗的强力统治下,秩序逐步建立,政治稳定、保守党和自由竞轮流登台执政取代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混乱局面。考迪罗独裁统治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其“开明”一面,经济在出口部门带动日趋繁荣,城市不断得到美化和扩张,国家在“欧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向前进步。

考迪罗制无法为领导人轮替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君主式世袭罔替很难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民主共和体制框架下选举制度基本得不到遵守。因此这一时期最为普遍领导人轮换方式是一个考迪罗通过军事政变取代另一个考迪罗。而这一过程往往充斥着混乱与暴力,政权的平稳过渡很难实现。

墨西哥迪亚斯为代表第二代整合式考迪罗确实通过强力手段实现了国家统一,维护了政治稳定。但以庇护关系为纽带的个人式独裁统治最终难免陷入讲话,无法为新兴社会阶层和政治行为提供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制度化途径和渠道。

参考资料

考迪罗主义阻碍拉美发展进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01-12

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01-26

彼罗拉,N..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6

斯特罗斯纳,A..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6

“考迪罗”的漫画.新京报网.2024-01-12

真读拉美|时势与英雄:西属美洲革命与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澎湃新闻.2024-01-12

新华国际时评:马尔克斯身后的拉美走出“百年孤独”.人民网.2024-01-12

考迪罗的阴影 La sombra del Caudillo (1960).豆瓣电影.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