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皮蜥
蜡皮蜥(拉丁学名:Leiolepis reevesii,英文名:Reeves' Butterfly 姆万扎平头飞龙蜥蜴),别名山马、沙鰌、坡马、沙龙,坡龙,腊皮蜥属(Leiolepis)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其中蜡皮蜥分布在最北端,范围从老挝最南端、柬埔寨西部和中部、泰国东部、印度、马来亚、越南到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2017年,蜡皮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物种。该物种也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中,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是易危级。
蜡皮蜥的体型较大,头体长约150毫米,尾长是其两倍。其背腹略扁平,比较特别之处是没有鬣鳞。其四肢强壮,爪较发达。前二足短而有力,后二足长,可辅助自身快速奔跑。它们的足部有硬甲,尾较长,约占身长一半。其浅棕色背部表面有排列成行的浅色斑点;与其他物种不同,它没有浅色条纹。后肢的上表面有许多较小的浅色斑点,尾巴顶部也有微小的浅色斑点。
蜡皮蜥生活在炎热、开阔、土壤松散且沙质的栖息地,和沿海沙岸地带。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和植物。它在沿海沙岸地带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其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米左右。白天温度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遇到干扰会立即窜入洞中。蜡皮蜥交配期间雌雄同穴生活,其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产纤维质膜卵。雌性蜡皮蜥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息室中,在一年中产卵两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会产3~12枚卵。
演化
爬行纲可以分为鳞龙类和主龙类两个大类,现生爬行动物中的蜥蜴类、蛇类属于鳞龙类,而龟类、鳄类则属于主龙类。
有鳞目是现存爬行类中最为繁盛的一支,其种类占现存爬行纲总数的96%以上,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有些种类还可完全生活于海洋之中。在传统分类系统中有鳞目可分为3个亚目,分别是蚓蜥、蜥亚目和蛇亚目,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周身被以角质鳞片、泄殖腔孔呈横裂、雄性蜥具有被称为“半阴茎”的成对交接器官。蚓蜥亚目仅有不足200种,多数种类不具四肢,形似蚯蚓,营半穴居生活。蜥蜴亚目现存约6300种,足迹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是有鳞目中形态分化最为多样的类群。蛇亚目现存3600余种,是爬行纲最后演化出来的一个分支,也是最为特化的类群。
分类命名
1831年,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由格雷(Gray, J. E.)命名,发表于《爬行纲物种概要》,并收录于格里菲思(Griffith, E.)和皮金(E. Pidgeon)的《动物界分类——依据乔治·居维叶男爵(Baron Cuvier)的组织体系编排,附所有已命名物种的补充描述,及许多先前已纪录的物种》[第9卷]。
特定的种名“reevesii”是为了纪念英国自然学家约翰·里夫斯(John Reeves)。
形态与特征
蜡皮蜥的体型较大,头体长约150毫米,尾长是其两倍。其背腹略扁平,比较特别之处是没有鬣鳞。其四肢强壮,爪较发达。前二足短而有力,后二足长,可辅助自身快速奔跑。它们的足部有硬甲,尾较长,约占身长一半。
蜡皮蜥浅棕色背部表面有排列成行的浅色斑点;与其他物种不同,它没有浅色条纹。后肢的上表面有许多较小的浅色斑点,尾巴顶部也有微小的浅色斑点。
蜡皮蜥的雌性和雄性略有不同,其雄性蜥身上的花纹较为鲜艳,在腹部两边有红色的条纹,身上还会有黄色圆点,生殖器官在后两足之间,还有藏于排泄孔里的阴茎。雌性蜥花纹与雄性蜥相似但却暗淡无光,其生殖器与排泄孔为一体,也是蜡皮蜥在后两足之间。
雄性蜡皮蜥非常活跃,喜好白天活动,善于挖洞,洞穴可以深达至少80厘米。其身体两侧有一条宽阔的橙色条纹(条纹前部可能有或没有垂直的黑色条纹);这条纹作为吸引物明示给雌性蜥,也是对其他雄性蜥的警告信号。在遇到危险时,蜡皮蜥会展开肋骨,以展现出腹部两侧鲜艳的皮褶用以恐吓敌人。
分布范围
腊皮蜥属(Leiolepis)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和中国南部的沿海地区,其中蜡皮蜥分布在最北端,范围从老挝最南端、柬埔寨西部和中部、泰国东部、印度、马来亚、越南到华南地区的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
栖息环境
蜡皮蜥生活在炎热、开阔、土壤松散且沙质的栖息地,和沿海沙岸地带。
生活习性
饮食习惯
蜡皮蜥通常在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如各种昆虫和植物。
挖洞特性
蜡皮蜥通常在沿海沙岸地略有坡度的地方挖掘洞穴,用于居住和躲藏的最佳场所。洞穴常见于土坟堆上,洞口呈扁圆形,穴道深约1米左右,与地面大约成30度角。它们不会群居,都是一蜥一洞的原则。幼蜥和雌蜥的洞口较扁,而且洞较浅,与之相比之下,雄性蜥的洞口较圆,且洞较深,其洞穴一般筑在雌性蜥的附近。将洞挖好之后,它们会把洞口的泥土推散,直到看不到有挖出来泥土的痕迹。从洞口往里50厘米左右的地方会有分岔,一条继续与地面呈30度角向下一直通往栖息室,另一条则为逃亡穴,也是以30度角的方向向上挖到离地面2毫米的地方。有遇到危险时,危急时刻从逃亡穴破土逃跑。蜡皮蜥一般会在下雨前和傍晚赶回洞里,然后用土将洞口封住。蜡皮蜥这种生存方式非常安全,一般不会受到特殊伤害。只要受到惊扰,便立即窜入洞中。
活动周期
蜡皮蜥在海南省,蜡皮蜥一般在3月末出洞进行活动,到11月份左右便会入洞过冬。
生长繁殖
蜡皮蜥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产纤维质膜卵。雌性蜡皮蜥会将卵产在自己洞内的栖息室中,在一年中产卵两次,一期是在4~6月,另一期集中8~10月,每次会产3~12枚卵。它们的前足擅长挖洞,在交配期间雌雄彼此同穴生活,之后将分开。雌性蜥在生卵期挖洞较深且弯曲,此洞的温度约35℃,湿度在60%以上,这样的洞适合用以产卵孵化。孵化后3天左右小蜡皮蜥便可独自离洞开始生活,大约半年便可达到性成熟期。
保护
2017年,蜡皮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评估为无危(Least Concern,简称LC)物种。
在中国,蜡皮蜥的分布地区狭窄且破碎化,加上近年来沿海旅游开发和建设,导致其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招致捕食。它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中,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是易危级。
物种价值
蜡皮蜥主要是药用价值。功能主治消瘿散瘰、淋巴结结核。在海南省,蜡皮蜥一直被当作是一种大补食品,在广东广西沿海地区也被大量捕捉用于食用。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Leiolepis reevesii (Gray, 1831).catalogue of life.2025-03-04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中国物种保护小额基金通讯 .世界自然基金会.2025-03-04
[科普中国]-蜡皮蜥.科普中国网.2025-03-04
Reeves' Butterfly Lizard - Leiolepis reevesii.ecology asia.2025-03-04
Reeves' Butterfly Lizard.eol.2025-03-04
Phylogeograph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Reevese’s Butterfly Lizard (Leiolepis reevesii)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ScienceDirect.2025-03-04
Reeves' Butterfly Lizard Leiolepis reevesii.iucn red list.2025-03-04
Leiolepis reevesii (Gray, 1831).www.gbif.org.2025-03-04
Reeves' Butterfly Lizard (Leiolepis reevesii).inaturalist.2025-03-04
腊皮蜥有什么作用.科普知识馆.2025-03-04
Gekko gecko (Linnaeus, 1758).catalogue of life.2025-03-04
Gekko gecko Tokay Gecko.animal diversity web.2025-03-04